︿

投書:「聖戰」與「恐怖主義」從不是同件事

劉弘雲 2017年12月09日 00:26:00
恐怖組織總是以「聖戰」之名行迫害之實,但「聖戰」原初的意義與「恐怖主義」不但毫無關聯,更與當代西方媒體再現的大相逕庭。(湯森路透)

恐怖組織總是以「聖戰」之名行迫害之實,但「聖戰」原初的意義與「恐怖主義」不但毫無關聯,更與當代西方媒體再現的大相逕庭。(湯森路透)

近日,伊朗總統羅哈尼(Hassan Rouhani)和敘利亞政府軍大動作宣布,恐怖組織ISIS已經遭到殲滅。ISIS真的被消滅了嗎?有些人士提出警告:將ISIS擊潰反而使他們旗下的成員回到原本的國家,恢復正常的公民生活,這使他們四散世界各處,反而更難掌握這些成員的行蹤,他們也更容易在世界各地找到他們的新據點。

 

然而,這些組織總是以「聖戰」之名,行迫害之實,「聖戰」原初的意義真的是如此嗎?到底是什麼樣背景因素,促成了恐怖主義得以快速壯大,並且不斷獲得支持?本文想要就著這兩部分提出一些思考,以及當我們接觸這方面的資訊時,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這些事情。

 

「聖戰」與「恐怖主義」不是同件事

 

在愛德華‧薩伊德,《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下的穆斯林世界》裡提到:「然而大多數人並不了解聖戰的真正含意,在西方媒體的大肆宣傳下,把號召「聖戰」單純地看成以伊斯蘭教為宗教信仰的穆斯林針對異教徒的戰爭,並把恐怖主義活動與此聯繫起來,認為號召「聖戰」就是恐怖主義,而主體就是穆斯林。實際上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恐怖主義利用宗教口號組織信眾進行暴力恐怖活動,並不是廣大穆斯林心中的「聖戰」,也與伊斯蘭教《古蘭經》等宗教經典所倡導的「聖戰」完全不相符合。」

 

現今恐怖分子以「聖戰」之名,行殺戮、剷除異己之實,但最初「聖戰」的宗旨並非如此,從可蘭經上提及「聖戰」的定義到現今嚴重影響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恐怖攻擊,「聖戰」的觀念已歷經了極大的轉變。聖戰一詞(Jihad)在阿拉伯文原意裡有奮鬥、努力之意,為了真主而奮鬥、努力。日常生活中只要討真主喜悅的行為、克制自己免於犯罪等都可視為「聖戰」,最高等的聖戰為反抗暴君、傳揚真理。當穆斯林遭受攻擊時,起身反抗保衛信仰和家園也屬於「聖戰」。由此可知,在可蘭經最初定義的聖戰中,並未傳達出任何恐怖主義的意念。

 

東方主義作祟 伊斯蘭總是反派角色

 

而在恐怖攻擊發生後,各大主流媒體競相報導,但總落入杭亭頓「文明衝突論」的窠臼中,對伊斯蘭及聖戰的評論有極大偏頗:

 

「歐美主流媒體對於伊斯蘭世界的報導,最大的問題是陷入了東西二元對立的窠臼當中。當這些媒體記者陷入杭亭頓世界二元對立論時,侷限並化約了自己的思考,再加上語言能力的不足、背景知識的欠缺,於是全世界十幾億的伊斯蘭教人口被化約為一個單一的個體。同時在這種明顯的過度簡化的背後,尚表現出一種「種族優越感或冷莫不關心或兩者兼具的模式與價值」,而這種種原因與現象交互影響的結果,不但使得歐美的的媒體更加無法認知伊斯蘭教,反過來加強了彼此間因文化差異而早已存在的藩籬,而最終導致了一連串連鎖反應。」

 

當「聖戰」歷經長久以來第一世界國家、主流媒體、恐怖組織等洗禮後已變得扭曲,進而被誤認為恐怖主義的旗幟,使世人將伊斯蘭與恐怖攻擊畫上等號。

 

聖戰的初衷:為伊斯蘭帶來和平

 

在西方媒體的大肆宣傳下,把號召「聖戰」單純地看成以伊斯蘭教為宗教信仰的穆斯林針對異教徒的戰爭,並把恐怖主義活動與此聯繫起來,認為號召「聖戰」就是恐怖主義,而主體就是穆斯林。實際上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恐怖主義利用宗教口號組織信眾進行暴力恐怖活動,並不是廣大穆斯林心中的「聖戰」,也與伊斯蘭教《古蘭經》等宗教經典所倡導的「聖戰」完全不相符合。

 

「聖戰」最初的旨意是要為伊斯蘭文化帶來和平,但卻因西方國家的侵入、極端分子的攻擊、主流媒體的曲解,造成大眾對伊斯蘭文化產生莫大的誤解。當西方國家強勢介入、滲透中東的政局時,便要承擔其反撲的後果,並非一昧推諉塞責將矛頭全部指向伊斯蘭文化。當我們接收媒體資訊的同時,也須審慎思考,跳脫西方媒體的框架,以免草率地將伊斯蘭世界與恐怖主義畫上等號。

 

※作者為清華大學中文系大三學生

 

【ISIS延伸閱讀】

如何看待歸國的IS傭兵妻小 德國情報高層:還是聖戰士

為恐攻罹難者復仇 埃及總統下令空襲IS分支

伊拉克如何安置IS戰士妻小? 先送回巴格達受審

IS未來的希望? 「白寡婦」之子逃過空襲倖存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