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交流30周年紀錄片】台灣溯源新石器文化 中方緊扣先民移民「一中史觀」

仇佩芬 2017年12月13日 16:05:00
蔡政府上任後,兩岸官方互動幾近停擺,卻皆以「交流30周年」為題開拍紀錄片。相對於台灣方面低調撥映的《逐夢海峽》小型紀錄片,由中國所拍攝的《過台灣》,宣傳覆蓋面遠勝台灣。(取自百度)

蔡政府上任後,兩岸官方互動幾近停擺,卻皆以「交流30周年」為題開拍紀錄片。相對於台灣方面低調撥映的《逐夢海峽》小型紀錄片,由中國所拍攝的《過台灣》,宣傳覆蓋面遠勝台灣。(取自百度)

蔡政府上任之後,儘管兩岸官方互動幾近停擺,卻不約而同以兩岸交流30周年為互釋訊息的重要時間點,更同樣採取製播紀錄片的方式,加強民眾對此一議題的感知。對照台灣委託國家地理頻道製播《逐夢海峽》小型紀錄片,在未做任何宣傳的情況下開播,中國動員中央電視台及福建涉台系統拍攝14集紀錄片《過台灣》,並舉行大規模首映式,對外強化「大陸先民移民台灣、建設台灣」的史觀,宣傳覆蓋面遠勝台灣。

 

兩岸政府儘管存在無法妥協的政治歧見,但利用兩岸開放交流30周年的時間點,各自向對方釋出政治訊息的策略卻十分相似。在相繼舉辦兩岸政策研討會之後,雙方又在同一時間點推出兩岸交流紀錄片;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台灣著重於台灣軟實力、兩岸交流現狀,以及民間交流累積的情感基礎,而對岸則緊扣一個中國史觀論點,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脈絡。

 

在陸委會委託國家地理頻道製播的《逐夢海峽》於12月3日低調開播的隔天,中國中央電視台為紀錄片《過台灣》舉行首映會,中方涉台部門及兩岸媒體共超過200人出席。不同於陸委會基於種種考量,未針對《逐夢海峽」紀錄片進行宣傳,中國反而把握機會,大推「一個中國」史觀,並藉此機會抨擊民進黨政府施政。

 

 

在4日舉行的首映式上,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特別強調,《過台灣》「展現先民移民到台灣,在台灣生活、拚搏、建設、保衛台灣的過程」,希望觀眾能藉此體會「台灣和大陸的關係,感受台灣和大陸都是屬於中國,大陸同胞和台灣同胞都是一家人」。孫亞夫更藉此批評民進黨政府推動「去中國化政策」,應該要藉由此一紀錄片「了解自己的祖先從哪裡來、現在在台灣、以後去哪裡」,完全著眼於反駁所謂「天然獨」說法。

 

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表示,藉著《過台灣》的撥映,希望觀眾能體會「感受台灣和大陸都是屬於中國,大陸同胞和台灣同胞都是一家人。」(取自百度)

 

而從內容來看,全片共14集、每集56分鐘的《過台灣》,是中國涉台系統以紀念兩岸開放交流30周年為主軸規劃的大型紀錄片,做為宣傳兩岸具有共同歷史的文化宣傳。全片拍攝歷時8年,並曾4度來台拍攝,訪問對象也遍及兩岸政壇、學界及一般民眾;除了兩岸學術機構的史料之外,並自美、日、荷蘭、法國等地尋找圖文史料。

 

央視根據中國對台政策的基調進行企劃,全片從台灣的遠古時期講起,並以明朝末年到1945年的台灣史為主軸,從中國先民移民台灣出發,呈現「先民開發台灣、建設台灣、保衛台灣」的故事。據央視的描述,此片意在呈現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依的歷史淵源」,「形成兩岸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

 

《過台灣》全片拍攝歷時8年,並曾4度來台拍攝,訪問對象也遍及兩岸政壇、學界及一般民眾。(取自百度)

 

以已經播出的第一集《島天蒼茫》為例,片中採訪多位台灣歷史學家;台灣考古學家、中研院院士臧振華也在片中受訪,講述大坌坑文化(新石器文化)在台灣擴散,進而變成多元的台灣史前文化,並成為台灣原住民最早的祖先來源的觀點。而多位歷史學家及中研院研究員,也一一介紹明代將領如何抵禦倭寇及與荷蘭貿易往來,及打敗荷蘭殖民者的過程,可以看出全片引導建立台灣在歷史上受中國「保衛」史觀的意圖。

 

【延伸閱讀】

●兩岸氣氛不佳 交流30周年《逐夢海峽》紀錄片低調開播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