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太人的謎樣來源

陳立樵 2017年12月31日 07:00:00
「以色列」的英文譯文應為「神將會戰鬥」(God shall fight),衍生的意涵就是「神與他們一同奮戰」。(耶路撒冷/攝影:李隆揆)

「以色列」的英文譯文應為「神將會戰鬥」(God shall fight),衍生的意涵就是「神與他們一同奮戰」。(耶路撒冷/攝影:李隆揆)

就國名與人民的名稱來看,古代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區的以色列人,並沒有固定的名稱。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以色列,其名字之由來可能如〈創世記〉所說,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Jacob,約西元前1800年)與天使摔角之後,天使要他自此以後改名為以色列。

 

〈創世記〉第32章第24節到第28節寫道:「只剩下雅各一人。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直到黎明。……那人說:『你名叫什麼?』他說:『我叫雅各。』那人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以宗教解釋來說,這是神要試驗雅各的信心、膽量、耐力、責任心。

 

宗教解釋「以色列」是一個有福的名字,而神視雅各為「得勝者」。不過有些相關解釋認為,「以色列」的英文譯文應為「神將會戰鬥」(God shall fight),衍生的意涵就是「神與他們一同奮戰」。但這樣的解釋是否幾千年前就有,也很難確認。

 

另外,住在巴勒斯坦地區境內的人,我們現在稱為希伯來人(Hebrews),說的是希伯來語(Hebrew)。不過,在《舊約聖經》裡,提到「希伯來」,除了在〈創世記〉六處、〈出埃及記〉十四處、〈撒母耳記〉八處之外,這個名字實在不多見。

       

此外,我們也會稱希伯來人為「猶太人」,可能是來自於他們在猶地亞(Judea)居住之後的名稱。埃及法老王易肯那頓(Akhenaten,西元前1352~西元前1336年在位)時期的《阿瑪那泥板書信》(Amarna Letters)寫道,在西元前1330年,有迦南的地方首長請求埃及支援他們防禦哈比魯人(Habiru,也寫作Apiru)的書信。

 

宗教解釋「以色列」是一個有福的名字。(耶路撒冷/攝影:李隆揆)

 

在西亞地區的文獻之中,這種人是一種游牧、或者半游牧的族群,四處劫掠是他們常作的事情。哈比魯發音近似希伯來,或許在古代有這樣的族群,逐漸形成一個國家,又因為發音轉變的關係而成為現代人所知道的希伯來人。於是,「以色列」雖是雅各的名字,但似乎提到當地的人,卻沒有直接用「以色列人」,反而是「希伯來人」。

 

至於「猶太人」,則可能是因為居住地猶地亞的關係,才逐漸出現猶太這個族群。由此可見,猶太人之所以稱為猶太人,有可能是經過長久的時間才轉變而來。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之中,正式有「以色列人」的紀錄,卻是出現在埃及新王國(New Kingdom)時期法老王梅仁普塔(Merenptah,西元前1213~西元前1203年在位)對利比亞作戰勝利的紀念碑。這個碑文上最後兩行提到,在迦南附近:「以色列已經掃平,他的子裔也不存」。

 

在西元前1000多年,有了這樣明確的文字記載,才算可以確定以色列曾經存在。只是,在更早的文獻之中,卻都找不到以色列或猶太人的蛛絲馬跡,巴勒斯坦是否有「猶太人」居住便是個歷史之謎。

 

《舊約聖經》記載的古以色列歷史有許多的矛盾之處,例如人所皆知的「應許之地」,即現在的巴勒斯坦、《舊約聖經》所稱的迦南地(Canaan),可能不是以色列人應有的居住地。這地區在現代西亞世界占有相當的重要性,可連接兩河流域(即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阿拉伯半島(Arabian Peninsula, Arabia)、土耳其(Turkey)、埃及,在遠古時期必然也是有其重要性。

 

若以色列人在出埃及之後,抵達現今巴勒斯坦這地區定居下來,面對各方強權亞述、巴比倫(Babylon)、西臺(Hittite)、埃及的壓力,肯定需要更強有力的交涉手段,甚至是軍事武力才能生存下去。

 

不過,這塊「應許之地」在《舊約聖經》裡已經提到了這裡不是原本要給以色列人的地。例如,〈創世記〉第15章第13節寫道:「耶和華對亞伯蘭(Abram,後來稱亞伯拉罕)說,你要的確知道,你的後裔必寄居別人的地,又服事那地的人。」

 

第17章第8節說:「我要將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永遠為業,我也必做他們的神。」以及,第37章第1節:「雅各住在迦南地,就是他父親(以撒)寄居的地。」

 

另外,〈出埃及記〉第6章第4節裡,耶和華也對摩西說:「我與他們堅定所立的約,要把他們寄居的迦南地賜給他們。」因此,迦南地不是原本以色列人居住的地方,反而是他們寄居過的地方。這雖是「應許之地」,但卻是先有一段寄居的時間。
 

另外,西元前12世紀初,克里特島(Crete)與東地中海沿岸地區的非利士人(Philistine)大規模遷往迦南地區,是後來「巴勒斯坦」名稱之由來。現在的阿拉伯語及波斯語中,稱這一區塊仍是Filistin。可見迦南一帶是以非利士人最為重要,而且以他們的名字作為地方之名。對以色列人來說是「應許之地」,但當地早有其他居民。

 

迦南地不是原本以色列人居住的地方,反而是他們寄居過的地方。(耶路撒冷/攝影:李隆揆)

 

此外,《舊約聖經》撰寫與保存,更不可能是自古以來就毫無任何更動地記錄下來。從很多內容都可看出《舊約聖經》一再修改的痕跡,例如〈撒母耳記〉的掃羅(Saul,約西元前1030年)是阻擋以色列遭他人搶掠的英雄王者,但是由於執政時期甚短,以至於後代對他的觀感並不好,在晚期編纂而成的〈歷代志〉之中,掃羅變成了小角色,他的繼任人大衛(David,大約西元前1010年)反而才是重要人物。

 

《舊約聖經》每一卷經書成書時間不同、撰寫人不同,從經文之中便知道各經書中修改增補與刪減的部分。以色列人的歷史,大約是在大衛登上王位之後,才比較有可信度。這也可能是許多以色列史多從大衛王作為開頭的原因,畢竟要以《舊約聖經》為參考寫出符合真實的歷史,確實是有難度的。

 

有可能《舊約聖經》的人物多屬虛構,故事內容也是承襲各類傳說與神話而來。要是仔細深究《舊約聖經》的內容,可能會發現有太多不合理的問題。此外,1947年之後在以色列出土的《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可能是《新約聖經》沒有提到的艾賽尼派(Essenes)所寫,揭露了更多不同角度的猶太歷史。

 

※本文摘自《以色列史——改變西亞局勢的國家》一書/三民書局出版/作者輔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政大人文中心「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之形塑」研究團隊成員、自由評論網「伊朗與西亞世界」專欄作者。主要研究興趣為二十世紀英國與伊朗的外交關係、中國與西亞的外交關係。已發表若干學術論文,另譯有《伊斯蘭文明(下卷)》(臺灣商務)。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