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奕軍專欄:數位網路社群成員不該是廉價勞工

吳奕軍 2018年01月07日 00:00:00
在數位網路時代,組織和外部環境的界線已趨於模糊。(湯森路透)

在數位網路時代,組織和外部環境的界線已趨於模糊。(湯森路透)

開放政府倡議與執行、台灣零時政府全球開放立法松、立委金主大解密、群眾募資嘖嘖杯爭議、社群工作模式勞資爭議…與開放式創新有關的好壞消息甚囂塵上,幾乎每週一爆,無形中已經迅速深入台灣庶民生活。

 

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運用數位網路整合內外資源,以強化效率或者商機,可以運用最低的成本吸納大量有效資訊,快速創造經濟規模。

 

2003年率先發表相關著作,積極倡議開放式創新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商學院教授亨利.伽斯伯(Henry Chesbrough)指出,開放式創新是組織利用開放的環境吸納外部資訊以進行創新,或者拓展研發成果。

 

在數位網路時代,組織和外部環境的界線趨於模糊,專業知識取得成本大幅降低,組織內外有更多管道可以追求創新,因而應該善用數位科技的力量,經由多元管道創造價值與利潤。

 

探討開放式創新之過程中,會遇到幾項相當接近的觀念,例如群眾外包、使用者創新、共同創造等等,不免讓人混淆。初步了解這些觀念,對於開放式創新之意涵將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群眾外包

 

「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是數位網路時代的嶄新生產形式,這是Wired雜誌記者傑夫.霍(Jeff Howe)在2006年發表的商業術語,代表運用大量網路社群吸納資訊、分配工作、發展創意或解決問題的新型商業模式。

 

個人或企業組織可以善用網路,匯聚廣大同工的創意和能力,這些同工具備實務知識與技能,願意合作,並且能夠滿足於小額報酬,或者純粹滿足該工作之前景、潛力或者成就感,不太計較報酬。近年這種模式在軟體業和服務業已經普及化。

 

雖然群眾外包廣受採用,卻也引起許多爭議,例如:

 

要非常小心,可能會帶來難以預期的成本。

如果參與者太少,將欠缺代表性與實質意義。

可能剝削與濫用專業技術與勞動能力、打壞合理的市場行情。

普遍欠缺合作協議,難以保障多方合作關係。

 

有趣的是,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也曾經直言批評群眾外包,他曾在具有公信力的問答網站 Quora 中回應「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概念來自「外包」(outsourcing),認為外包的概念來自於大量運用較便宜的勞工,而群眾外包的概念是進一步從網路社群大眾尋求最便宜甚至無需成本的大量勞工。

 

威爾斯表示,這是對數位網路文化的冒犯與誤解,尤其某些經商營利過程在網路上吸引許多人無償奉獻,以支撐創業者不切實際的夢想,這是不正確的。

 

威爾斯指出,「如果我必須做一項工作,卻叫大家來幫我做,這是本末倒置。正確的觀念應該是大家體認到要一起來做件有意義的工作,而我來努力提供他們需要的工具,並且和大家一起完成這件工作。」他強調「熱心的數位網路社群成員們並不是廉價甚至免費的勞工,他們聰明,充滿熱忱、希望與夢想。我們的工作應該是找到資源與他們一同完成他們想做的事,而不是榨取他們的心力與才智。」

 

使用者創新

 

「使用者創新」(User Innovation)是從使用者收集有效回饋意見的重要技巧,這些回饋資訊在後續的創新活動中將成為關鍵資源。

 

收集使用者回饋意見的重要關鍵在於「觀察」、「提問」與「聆聽」,必須專注細節,而非僅側重於問卷回收分析或者焦點團體操作等方式,對於具備指標地位的使用者之意見,應該特別重視,甚至值得深度訪談。

 

使用者創新呼應了「共鳴設計」(Empathic design)的概念,這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體驗式設計。共鳴設計包括許多方法,共同特質在於強調「同理心」。例如「關係地圖」 (Stakeholder maps)將利益關係人、使用者,以圖畫呈現,釐清彼此關係,有助於視覺化思考與分析。

 

運用「關係地圖」,可將所有關係人列在紙上,經過研究、觀察、訪談等等,將其他潛在關係人也發掘出來,並且將所有關係人的興趣、動機、樣貌也列出來。可以用同心圓的概念,定位所有關係人,並以線條描繪相對關係。

 

以視覺化效果釐清所有關係人彼此關聯,將有助於鳥瞰問題、了解全貌、思考分析、善用資源,並且為後續佈局奠定良好基礎。

 

共同創造

 

早在2000年,企業管理學者普哈拉(C.K. Prahalad)和拉馬斯瓦米(Venkat Ramaswamy)就已經在《哈佛商業評論》率先提出「共同創造」(Co-creation)的概念。「共同創造」是將「市場」視為「論壇」,也就是「組織與積極使用者們共同享有的創造性論壇」,在群體互動、交易、服務、學習的機制中創造更多價值。

 

這樣的觀念和傳統上企業組織與客戶互動關係迥然不同,他們認為共同創造能持續累積創新價值,而不再只是仰賴內部研究與閉門造車。

 

共同創造經由與外部多方合作,短期所激發的有效經驗會超乎組織所想像,並且能夠激勵與關係人、使用者之良性合作關係,建立長期、多元的生態系統與創新流程,不至於侷限在單向溝通或者短期的單一績效評估指標。

 

※作者為鉅石智庫創辦人,關注時局之平衡資訊與風險擴散效應。曾任網路行銷投資高管。台大政治系畢業、波士頓大學大傳碩士,於哈佛大學研修電商課程,新加坡國立大學高階管理課程結業。goldenrockthinktank@gmail.com​

 

【延伸閱讀】

●奕軍專欄:台灣元素提供新媒體一片沃土

關鍵字: 開放創新 社群 網路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