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蔡英文讓立法院消失了

韓綺霄 2016年08月31日 07:00:00
網路政治時代,作為民意反映法制化機制的立法院,如今似乎只擔負著邊陲功能。

網路政治時代,作為民意反映法制化機制的立法院,如今似乎只擔負著邊陲功能。

民主國家的基石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也各自負擔民主運作的重要功能。理論上,立法部門代理/代表社會多元的聲音/利益,將這些聲音/利益反映給行政部門以便調整,這過程也稱作「監督」。這個溝通過程學理上稱為公共領域,而除了法制化的機制還有媒體跟社運的方式,能將民意隨時反映給政府,並影響政府決策。

 

很難說是馬英九政府造成而蔡英文政府接棒,還是怎麼樣的台灣政治歷史匯流演變,如今要影響政府決策的有效方式,不是去跟國會議員訴說,而是在網路媒體上發言抗議,以及直接到行政院或總統府抗議,而作為民意反映法制化機制的立法院,如今似乎只擔負著邊陲功能。

 

網路取代代議制度

 

無可否認,網路的興起打破了原本由大眾媒體串接起來的社會,也改變民主運作的方式。最新出爐的政治委員唐鳳,正是在網路科技如何幫助民主政治的初衷上,推動了g0v的成立,並致力於在不同政策形成中,建立民意導入的實驗機制。因為太陽花學運大量依賴網路串連,而後毫無派系組織背景的柯文哲用力親近網路世代的豐碩成果,使得「網路媒體」在政治上正式一躍而成與傳統大眾媒體分庭抗禮的重大勢力;蔡英文選舉時的網路部門,也同樣扮演強大的勢力,在網路興起的「直接民主」越來越取得豐碩成果時,似乎也讓代議制度的功能正在失去。

 

馬英九讓立法院失能

 

若把陳水扁執政當成台灣真正民主政治的開始,馬英九則是首位在民主政治裡獲致最高權力者,政黨、政府、國會一把抓。同時取得執政權跟國會絕對多數情況下,行政部門勇往直衝,毫無攔阻。特別源自於國民黨本身的威權性格,賦予黨主席制度上掌有規則解釋、黨產、黨組織的豐富黨資源,藉此箝制了立法院的委員,國會最終成了橡皮圖章,在施政方向與社會脫節時無能為力,中介民意的立法院徹底失能,最終一波波的公民運動興起,從外佔領立法院而「取代」立法院。馬英九執政最後時段,立法院欲振乏力,沒有人理。

 

蔡英文讓立法院消失

 

如果說馬英九取消了立法院功能,換來公民社會以社會運動方式向政府表達意見,那隨之而起的蔡英文這三個月的「溝通式施政」,則鞏固了這樣的路徑,甚至逐漸制度化。蔡英文執政百天,已開了無數「類」國是會議。她把所有年金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請進總統府,她走出總統府外聽原住民的聲音,行政院也開啟定期與社運團體圓桌論壇直接溝通。

 

不管是年金會議裡各言爾志,還是國是會議進行公共審議,抑或是直接找大老闆來喬事情,這種行政部門直接面對人民團體、利益團體,無非都是想透過在行政部門裡頭的「審議民主」以及「談判政治」來解決社會衝突。馬英九激化了人民直接取代國會,蔡英文則是讓人民直接走進行政機關裡頭。

 

馬、蔡這三任執政同樣都是朝大野小,以至於立法院功能似乎只剩下橡皮圖章跟甲動杯葛兩條路。所以現在立法院的功能是什麼呢?原先中介不同利益、透過代表人民表達意見並進行審議的國會制度,沒有實效,如今人們還不如直接在行政院外集結抗議、在網路媒體上發聲批評,然後從政府門口走進去直接跟首長對話,人們既毋需立法院解決衝突也不用它代表利益,立法院最終就只成了「立法行政單位」,把在院裡、府裡官員與人民團體討論或喬事獲致共識的結論,轉變成法律文字而已。

 

如此這樣,台灣人民還需要代議士嗎?只是在這種模式下,行政部門就得保證所有由自己吞進去的各式衝突,都能在自己的胃腸裡拉出良好結果,在這國家裡,結果還是遠比過程重要。

 

或許我們到最後才會明瞭,原來蔡英文只懂得官僚行政,卻不懂民主政治,對她來說,民主的意義只是「溝通」兩字的表面意涵,所以無關價值上的鬥爭協調和解重建,而在於談判上的得失衡量,以致父子騎驢,以致動輒得咎。

 

※作者為東京大學博士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