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新創領航人系列8>剪單.簡單,斐瑟鄧泰華不斷追夢

虞煥榮胡鴻仁 2018年01月24日 18:05:00
斐瑟VIS A VIS創辦人鄧泰華(右)與上報社長胡鴻仁在旗艦店門口開心合影(圖片來源:虞煥榮攝)

斐瑟VIS A VIS創辦人鄧泰華(右)與上報社長胡鴻仁在旗艦店門口開心合影(圖片來源:虞煥榮攝)

剪頭髮有什麼特別的?對青少年時不太愛說話的鄧泰華來說,一談到剪頭髮,就說個沒停。「這樣梳、那樣剪,要順著髮旋、要摸摸看髮質是粗?是細?柔軟嗎?粗糙嗎?還是硬梆梆?每個人的頭髮有它個人化的特質,不摸透它、不了解它,怎會剪得好?」他手舞足蹈很亢奮、很有爆炸性的表情,用力地說著。

 

在台灣近廿年的影視時尚界,能闖出一片藍天的髮藝設計師,鄧泰華絕對算得上頭牌名師之一,但若要談髮藝店的經營管理、創新服務,以及新概念設師計培訓與傳承的,鄧爸更是箇中喬楚。在斐瑟直營店已經引領台北東區,以及中、南部大都會的高級髮藝的服務模式後,他又起心動念,返璞歸真,要用「剪單」再掀風潮!他的髮藝追夢旅程,更精彩地撼動髮界。

 

「鄧爸」一聊起頭髮,就手舞足蹈很亢奮的細說從頭(圖片來源:虞煥榮攝)

 

一個生長在新北市板橋眷村的孩子,從小就内向,小康的家庭,父親是威武的軍人,是戰亂中的好男兒,慈祥和藹的母親,有一手好廚藝,簡單的菜,細緻的烹調,恰似她秀髮的色香。他,鄧泰華,渾身藝術細胞,應該是來自媽媽的遺傳。經常幫忙洗碗切菜灑掃庭廚,長大了自然而然喜歡做些手作的事。

 

 

裴瑟VIS A VIS的服務非常溫馨,簡單的手法,萬佛歸宗。「客人需要幫助希望外表更美好,每天攬鏡自照的時候覺得自己更漂亮,更有自信」。斐瑟連鎖髮廊的創辦人鄧泰華說,「這是民生和人性的基本需求,跟吃飯一樣,頭髮也常需要打理,客人知道怎樣是好的,但無法自己處理,我們的『服務』就是客人需要的幫助。」

 

 

早期台灣的女子美容院或男士的上海理髮店,沒有機會吸收外國先進的技術和管理行銷經驗,是非常傳統的練功夫行業,像少林寺小和尚要挑三年水一樣,光是洗頭就要練好久,一般出師至少要三年四個月。鄧泰華對傳統髮藝的養成方式非常不以為然,現在大家看他功成名就、滿面春光,其實當年有卻一段辛酸曲折的故事。

 

 

板橋的大庭新村,鄧泰華的父親是軍人,5個兄弟姊妹他排行老么,那個年代的眷村環境,普遍都很清苦,他還記得母親有時得跟左鄰右舍借錢買菜或日用品,小孩從小要幫忙洗衣服打掃倒垃圾做家務,但是村子裡大家相濡以墨,很有人情味,他的家裡長幼有序,很重倫理。鄧泰華說:「我不太會讀書,記憶力跟金魚差不多,考試都是臨時抱佛腳,如果考完之後再考一遍,我一定零分。」「我從小喜歡刻刻畫畫,是一個內向的孩子,既然不會唸書,我就做做會打擊自己信心的事,雕刻畫畫還常被人誇獎,讓我的成長獲得平衡。」

 

 

國中畢業後,鄧泰華去唸復興美工,19歲當兵,21歲退伍了,總要自食其力,因為自知個性內向,不能再像青少年時每天一個人畫畫雕刻到三更半夜,不會跟人打交道,也沒有與人相處的能力,想想這樣很難謀生,為了突破自己的瓶頸,他找了一份賣中古影印機的業務工作,當了兩年Sales。

 

 

鄧泰華的眼神飄逸憶當年,「我開始學跟客戶相處的技巧,學會如何迂迴,如何看人的臉色。我的業績很好,但是一點也不快樂。」銷售員的工作一晃就是兩年。這一天,鄧泰華去一家叫「金蛋糕」的店,「老板很喜歡我,談得很順利,當下拿了3萬6千塊錢買下一台舊的影印機。」但是鄧泰華回到公司卻非常不開心。「我知道那台影印機再用兩星期一定就會出問題,所以不到3小時,我又跑去蛋糕店,將錢退還,把機器搬回來。自覺不想再做這樣的工作。」

 

 

以後到底要做什麼呢?他想了兩天,決定做跟手、跟人、跟設計、跟美有關的事。那時還沒有醫美這個行業,鄧泰華說:「我想來想去,決定找用手做的事,要速度快、變化大的,可以一直變一直變的,人永遠是新的,就是頭髮啦!」
 

 

鄧泰華要用手做一直變化的事,讓人永遠是新的;他便一頭栽進了美髮業(斐瑟提供)

 

24歲才要進入美髮這行,在三十多年前算是太晚了。鄧泰華最先是在業界的美髮協會旁聽學習,也幫忙畫髮型,大約過了半年,他就到台北市愛國東路一家很小的髮廊,待了3個月,又到當時只有一家店,位於忠孝東路216巷相當有名的店當助理,也只短短3個月就離開。「那時每天早上七㸃多上班,打掃、煮茶,月休兩天,還要負責清潔,薪水一千八,但是沒人可以教得清楚。」

 

 

鄧泰華說:「當時我已經24歲,看到同事都是15、6歲,找不到符合我的訓練模式,內心很煩燥,對於傳統的學徒制度,必需花很長時間從洗頭和手功的熟練奠定基礎,非常不解,剪頭髮真的那麼困難嗎?既然覺得沒有合適的訓練模式,他就買了剪刀,回家看VHS錄影帶自己練習。「我想,不過是把頭髮抓起來剪斷,不會比雕刻困難,貼著手剪或自己創新,這樣不到一年,我就到忠孝東路100元的店去剪了,那時是剪洗全包,因為還不是很熟練,有時會剪到自己的手。」

 

 

他回憶,大約1980年到1990年左右,有一些香港、馬來西亞和日本的髮型設計師來到台灣工作,他們穿著時尚,英式的技術和概念讓消費者驚艷。尤其是台北,消費者和市場都起了大的變化,不再是一個設計師一個品牌,而是更開放,開始組織化的經營,提供更多樣不同的服務。像當時的曼都和小林髮廊,都快速發展連鎖店。

 

 

見證到日本、星馬或香港設計師高價位的美髮店引發的趨勢和帶來的衝擊,鄧泰華也雄心勃勃,在28年前創立了斐瑟。當時斐瑟剪髮從600元開始,經營滿困難的,因為付得起這種價錢的消費者並不多,「一隻手數得出來」他說。「斐瑟每兩年調一次價格,整整花了6年才調高到1,000元。」創立六年的斐瑟當時已有3家店,有三、四十位設計師,為客人提供更細緻的預約服務,「從沒有髮型師的概念到有,是一段艱難的歷程。」
 

 

斐瑟現有兩家培訓設計師的美髮學院,教學強調要一定要有設計感(圖片來源:斐瑟提供)

 

 

要有設計感要了解頭髮的本質

 

 

鄧泰華說:「做頭髮怎能只靠技術,只靠熟練的功夫呢?」他強調,「髮型師就是一定要有設計感!」現在斐瑟有兩家學院,十年至少教導過上萬人。鄧泰華的教學方式是讓後來的人「不用土法練鋼」、「不用從挑水開始」、「不是從學功夫或挑水的思維出發」,讓學習者反而有更多時間學習設計面的思考,而不只是技術。

 

 

鄧泰華很自信地說:「按照我的教育方式,只要一年兩個月就可以成為設計師。」他認為,以前「教的方法不是很聰明,才會分解動作那麼多,剪個頭髮需要分解成十七、八個動作嗎?」他說:「模組化時代來了,在我教學模組中的六個動作,都是非常簡易的。」其實「並不是方法變簡單了,也不是用什麼方法的問題。當然,舊的手法和原理還是有的,但是我有創新的原理、手法和創新的系統。做為一個髮型設計師,核心的首要就是了解頭髮的本質,也要幫助消費者了解。」「頭髮生長的方向是關鍵,像亞洲人的髮漩和髮流,一般是呈放射狀展開。」鄧泰華說,了解髮的本質是他美髮創新的三個原理之一。

 

 

在學院授課時,鄧泰華經常提醒:要真誠的為顧客思考,把心放在頭髮上(圖片來源:斐瑟提供)

 

 

創新就是真誠的為顧客思考

 

 

他舉例說,斐瑟要求設計師一定在客人頭髮乾的自然狀態下剪,客人回家之後就不用擔心自己的髮型走樣,只要把頭髮弄乾就好。鄧泰華說:「這對一般店是有難度的。」要讓消費者感受到方便性,讓客人了解不用上那麼多髮膠,或不用那樣吹,每個人不同的髮質和髮漩及髮流都有不同的對待方式。「通常在斐瑟剪完,如果頭髮長度過了鎖骨,大約半年都不用再來剪。」這樣為客人節省開銷,不會減少髮廊的收入嗎?「哈哈!不但不會,反而會增加客源。因為客人很滿意,半年都可以維持漂亮的髮型,我們想想看這半年她會碰到多少朋友,聊到這個話題,那不是最好的口碑行銷嗎?」真誠為消費者著想,這是創新原理之二。

 

 

必須用心放在客人的頭髮上

 

 

這時,鄧泰華說了一段二十多年前讓他難過了三天的往事:「那時我的剪髮技術已經非常熟練,有一天,一位女性客人進了店裡指名我來服務,我就一邊剪一邊東張西望地指揮其他的設計師,結果這位客人終於忍不住,很生氣的說:『喂!你怎麼搞的,完全沒有心在我的頭髮上!』」這句當頭棒喝讓鄧泰華幡然醒悟,「自己不知不覺就只顧到技法,忘了人的存在性」從此以後「我看到客人了!看到頭髮了!而不只是看到技術。」鄧泰華的教育系統,就是要讓設技師無論手法怎麼熟練,要跟雕刻一樣,必需專心用心盯著客人的頭髮。因為「你只有一次機會,下次絕對剪不出完全一樣的髮型。不是愈來愈好,就是愈來愈差。」用心放在客人身上,用心跟消費者相處溝通,這是創新的原理之三。

 

 

(上圖)潔淨明亮、並具有寬敞空間的迎賓大堂,(下圖)裝潢與擺設很有設計時尚風的剪髮區(圖片來源:虞煥榮攝)

 

 

鄧泰華認為,開髮廊要延續發展唯有靠教育,所以斐瑟有36個人的教育團隊,「透過不斷的教育,幫助從業人員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弱點。」為什麼有些人做不好或做不起來呢?他說:「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給他們好的或對的教育。」鄧泰華非常重視教育和創新,他年輕時在傳統的髮廊就常用自己新創的技法,「那種環境下,新思維或新技法往往被視為大逆不道。但是有些客人欣然接受時,覺得很高興。」

 

斐瑟目前除了有兩家學院,在台中的弘光科技大學和高雄的樹德科技大學都設有很好的實習髮廊或開學分班,培訓青年學生。鄧泰華推展和建立像這樣人才一條龍的經營和教育系統,花了很大的領航心力。但是他並不滿意到目前為止的成果。

 

許多人雖然曾在斐瑟學院培訓或上過課,但是一回到原來的工作環境,還是會受到很多制約,要創新突破並不容易,鄧泰華覺得教育帶動的轉變進度很慢,但還是要繼續努力。

 

 

(上圖)斐瑟是VIS A VIS法文的音譯,意思是面對面,斐:文詞優美的文章;瑟:發出優美聲音的樂器;(下圖)在大廳工作區的一角,一組專業的音控機台為顧客挑選優揚有感覺的樂曲播放(圖片來源:斐瑟/虞煥榮攝)

 

 

斐瑟目前有14家直營店,共有265位工作同仁,在加拿大的溫哥華也有一家。股東50多個,多數是設計師,鄧泰華說,「我只佔4%的股份。」他還鼓勵同仁內部創業,像「斐瑟菁」已經4年,「斐瑟萃」也有1年了。另外也有跟同業聯盟,斐瑟的角色是當管理顧問,只收顧問費,協助教育、宣傳和財務管理等。現在聯盟的在台北大直、台中和苗栗共4家,下一家會在新竹,以8家為限。鄧泰華說,聯盟著重在教育訓練,必需彼此有相同的價值觀。

 

 

(上圖)斐瑟名店使用的吸風機及設計師的專用各式梳刷器具,(下圖)洗髮區的器皿與躺椅都十分舒適(圖片來源:虞煥榮攝)

 

 

一般媒體界很好奇鄧泰華是否會創立自己的髮品,進一步發展成「人、物一條龍」的體系?鄧泰華很明白的說,髮品光是研發就非常專業,還要考慮通路等等,他沒想自己做髮品,也不做代言。但是未來五年,他有全新的夢想,繼續新創領航。

 

 

剪單.簡單 新創剪髮店要更有人味

 

 

在台北市師大夜市附近的師大路105巷18號,一棟中規中矩的公寓大樓安靜地座落在巷內,一樓門外有油加利樹的那間小小的店面,透明的落地門牆上掛著一塊圓形精緻簡明的白底小招牌,招牌上「剪單單簡」四個可以循環組合的黑色字體,寓意著鄧泰華未來的夢想,已經悄悄地從這裡開始,他繼斐瑟之後創立一個全新的品牌,就叫「剪單」,只做剪髮,不洗頭,不修容,所以是「單剪」,前門長方形立燈上清楚標示「剪髮300,其餘自理」,從下午一點到晚上九點。

 

(圖左)找到師大路靜巷的高聳油加利樹,就找到了剪單新店(圖片來源:虞煥榮攝)

 

 

「剪單」每一家店面大約15坪,擺設4張椅子,有5位設計師。鄧泰華創辦斐瑟二十八年,大家都欽佩他的成功,也肯定他對台灣美髮業界的貢獻,但是他覺得斐瑟已經遇到瓶頸,他一針見血的指出:「斐瑟面臨單一觀點從設計師出發的盲點,有制度、人情世故的包袱和困境。」所以「我要重新從零開始突破!」這是居家社區型,大家走走路就可以到的店。

 

 

剪單新創店,是鄧泰華認為可以在台灣遍地開花的新型剪髮系統(圖片來源:虞煥榮攝)

 

 

對於市面上用機器賣票自助式的快剪店,鄧泰華不以為然。他說:「在簡單,客人無論是用鈔票或是手機付帳,一定是由設計師親自面對表達感謝。要更有人味!」

 

雖然空間小巧,但是鄧爸要求要有「浪漫」「美感」和「設計」的人情味。他強烈地想「創造可在台灣遍地開花的新的剪髮系統,改變市場的環境結構」。

鄧泰華有點感慨的說:「我覺得做任何事要有超越金錢的價值,才有滿足感,才有趣!」

 

「剪單.簡單.單剪」,簡單其實不簡單,鄧泰華在台灣美髮業界非常不簡單!

 

鄧泰華

 

  • 1959年生
  • 天蠍座
  • 嗜好:買椅子、買灯具;聽音樂、畫畫、種樹、觀察服務人員的行為。
  • 學歷:小學/光復國小,國中/仁愛國中,高中/復興美工
關鍵字: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