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胳針》研究 茲卡疫情高風險區:中國、印度、奈及利亞

陳博臻 2016年09月02日 17:07:00
茲卡病毒擴散路線圖。

茲卡病毒擴散路線圖。

根據人口旅行途徑、氣候模式以及飛蚊分布,研究人員企圖找出茲卡病毒(Zika)擴散路線,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居住於非洲與亞洲總人口中,約有26億人未來可能暴露在感染茲卡病毒的風險下,易受影響的國家包括:印度、中國、菲律賓、印尼、奈及利亞、越南、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這份研究結果刊登於《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上。

 

 

恐高估風險人數


不過,研究人員指出,此數據可能高估了風險人數。巴西疫情爆發前,茲卡病毒曾出現於非洲、亞洲、太平洋群島,但目前無法明確得知曾受茲卡病毒影響的國家,因此無法得知國民是否因此發展出免疫抗體;另外,約有2/3的感染者不會出現症狀,或僅出現輕微症狀,因此可能逃過監控機制。

 


1947年首次於烏干達發現茲卡病毒,主要由埃及斑蚊傳播,當時並沒有造成大型威脅。直至去年巴西爆發感染案例,病毒迅速擴至中南美洲,才釀起全球恐慌。目前已知病毒對孕婦威脅最大,可能破壞胎兒腦部,造成「小頭畸形症」(microcephaly)。

 

 


 

2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茲卡病毒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狀態,流行於至少70個國家。過去幾周,新加坡感染案例已破百,並開始擴散至美國佛羅里達州。除了飛蚊傳染外,茲卡病毒傳染途徑還包括性行為、血液傳輸。

 


「此份研究或許可以協助資源有限的國家對抗茲卡病毒,使資源更加有效率地使用。」康恩博士(Dr. Kamran Khan)表示。康恩博士為此份研究的撰寫者之一,目前是傳染病醫師與研究員。

 

新加坡衛生人員噴灑藥劑。(湯森路透)

 

參考登隔熱模式

 


為了預測茲卡病毒爆發地點,研究人員檢視從美洲感染地區前往非洲與亞洲的旅客,同時評估當地氣候以及蚊蟲數量;此外有鑒於茲卡病毒主要傳染途徑為飛蚊,因此研究人員參考了登革熱傳染模式。

 


由於茲卡病毒曾出現於非洲及亞洲,「目前沒有人調查過,所以我們不知道哪些人曾接觸病毒。」目前任職於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古斯博士(Dr. Abraham Goorhuis)回應此份研究時說道。

 

 


 

2013年至2014年,茲卡病毒曾經肆虐法屬波里尼西亞以及其他太平洋群島。「如果此病毒曾經出現於亞洲,那這次茲卡病毒擴散情況或許不會如想像中那麼糟。」古斯博士表示。不過他也指出,曾感染茲卡病毒的人是否能夠抵抗這波擴散,依然未知。

 


古斯博士提到,茲卡病毒也有可能逐漸趨於緩和,就如同曲弓熱(chikungunya)傳染情況。其它研究人員則指出,應趁病毒尚未全面擴散前,根除茲卡病毒蹤跡。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