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專欄:「通用系統」與「小步快跑」    

紀永添 2018年03月16日 00:00:00
三種型號的F-35列隊飛行,從上到下分別是F-35A、F-35B和F-35C。(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三種型號的F-35列隊飛行,從上到下分別是F-35A、F-35B和F-35C。(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如果平日有稍微關注軍事新聞,可能就會發現美國武器名稱中常出現「Joint」這個字,比如F-35聯合打擊戰機(Joint Strike Fighter)、JDAM聯合直攻彈藥(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或最近才剛宣布將出售給台灣的JSOW聯合距外攻擊武器( Joint Standoff Weapon)等。一般會將這個字譯為「聯合」,因為這些武器都是由美國各軍種聯合加入研發計畫,未來將成為三軍通用武器。特別是F-35聯合打擊戰機,不止將提供給美國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使用,還包括之前就已經加入計畫的許多美國盟邦,是個空前龐大的跨國武器聯合研發生產計畫,未來的生產數量可能將達數千架以上。

 

美國的海空軍曾分道揚鑣

 

通用性武器的最大優點當然是節省國防資源,不止可避免由各軍種自行研發的重複浪費,還能最大化生產數量,攤平昂貴的研發成本,壓低零組件單價,並節省後勤需求,此外三軍通用武器還有易於調度與有利戰備儲放等眾多優點。不過美軍這種三軍通用武器的發展,也不是一開始就一帆風順的,事實上失敗的前例所在多有。如著名的F-4幽靈式戰機一開始是設計給海軍使用,後來在國會的要求下才發展出空軍構型,以達成海、空軍一起使用同款戰機的目標,但嚴格來說這樣的嘗試並不太成功,導致海、空軍又分道揚鑣很長一段時間,直到F-35戰機計畫出現後,才又終於達成這個目標。'

F-35C降落在尼米茲號航空母艦上進行測試。(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美軍會如此重視武器的通用性,最關鍵的原因是美國國會的巨大壓力,即使是在冷戰的最高峰時期,國會仍然對國防預算斤斤計較並嚴格把關。這也導致美軍必需要想盡辦法以最有效的方式來運用國防資源,而讓各軍種使用通用裝備就是一個能大幅降低後勤生產成本,說服國會同意撥款的重要方法。除此之外,模組化的設計,儘量運用商規零組件,採用多個廠商互相競爭的方式研發武器,並以壽命提升的方式來延長武器的服役年限等,都是美軍在國防預算有限,且國會嚴格監督下所發展出來的方法。特別是三軍通用武器在美軍的大力推動下,成效極為卓著,未來美軍的戰機機隊與所使用彈藥將會大幅地簡化。

 

俄羅斯採任務導向

 

但與美國相反,俄羅斯則繼承了前蘇聯的模式,軍武發展多採取任務導向,也就是評估有什麼需求,就針對這個需求進行研發,較少考慮到通用性的問題。就因為採取任務導向的方式,前蘇聯時期比較常出現針對某一特定任務而研發出來的專用武器。例如MiG-31這款高空高速攔截機,其設計的目標就是要因應前蘇聯廣大的疆域,以攔截美國的超音速戰略轟炸機。MiG-31是款傑出的攔截機,但也因為這是一款極純血的高空高速攔截機,也讓它的功能性受限,除了進行截攔任務以外罕有其他的用途。這種情況在前蘇聯時代所發展的武器中並不罕見,這是沒有國會監督下的優點,但也是其最大的缺點。

 

中國小步快跑

 

中國不只繼承了俄系武器的發展思維,同時也是共產體制,沒有國會監督,在武器發展上與前蘇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同樣是以任務導向為主,而較少著力於多用途性、模組化設計與通用性。同時還加入了中國特殊國情下的特色,就是小步快跑的策略。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採取仿製俄系武器的方式來進行發展,並在仿製的過程中邊做邊改,不斷小批量生產並馬上投入現役,來驗證自己所仿製武器的性能,等到確認仿製的武器已成熟穩定時,再開始大規模生產。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的新型052驅逐艦,之前的幾個構型都只興建兩艘,直到052C的後期型與052D已較為成熟後,才開始大規模量產。

 

這種小步快跑策略的好處顯而易見,畢竟實作是驗證仿製結果的最好方式,同時邊做邊改的方式也能讓武器先小規模服役,先求有再求好,以完成上級所交代的任務。這樣的策略還不止出現在仿製的武器上,如中國自製的殲-10戰機也有一樣的發展模式,在殲-10A服役不久,生產數量還有限下,立刻針對殲-10A的各種缺點進行修改,並推出殲-10B,同時也嘗試裝上中國自製的發動機與電子掃描雷達,發展出殲-10C與殲-10D等不同衍生型。我們可以合理推測殲-10B應該已經解決了殲-10A許多顯而易見的問題,而殲-10C與殲-10D未來若成熟,將很有可能會大量生產服役。

 

但小步快跑策略的最大問題在於浪費,不斷興建不成熟的構型來進行驗證,最後的結果,就是擁有型號繁雜又戰力有限的艦隊或機隊。光是中國最新下水的新型驅逐艦與護衛艦所使用的垂直發射系統,就最少有三至四種不同的型式,更別提五花八門的各式電子作戰系統,其後勤維修恐怕會非常麻煩。而之前先小量生產的艦艇,整體服役狀況也不佳,未來很可能會早早退役。這樣的問題一樣出現在中國仿製的殲-11戰機與自製的殲-10戰機上,中國官方媒體在報導取得技術突破時,並不隱諱早期仿製的殲-11A有許多問題。而首批生產的殲-10A也有相同的狀況,同時就目前看來,這些早期生產的戰機並不會服役太久。

 

歐美等國的武器在研發過程中,雖然也常會進行小批量先導生產的模式,以驗證武器性能、生產線組裝狀況,並交由基層部隊進行作戰評測、編寫訓練暨操作準則等。但一般來說,這些先期生產的武器都已經與最終量產型極為接近,除非發現重大瑕疵,否則再進行的修改有限,而且很多時候這些先期生產構型,在完成接段性任務後,都還會回廠升級到量產型的標準。這與中國小步快跑,邊做邊改的策略有很大的不同。同時歐美的武器雖然也常會進行各種升級,但這些升級構型往往是在大規模量產型上進行性能提升,與中國先小批生產,直到性能成熟再進行大規模量產,剛好是完全相反的情況。

 

台灣繼承美軍思維

 

台灣長期以來,都是使用美製武器,因此也繼承了美國的這套思維。就以台灣使用的美系戰機為例,台灣所購買的F-16 A/B Block20,是F-16戰機單座(A型)與雙座(B型)編號20的模組化升級版,簡單來說就是因應台灣的特殊政治情勢而限制對地攻擊能力,但加強空中作戰性能的版本。美國常依本身空軍與各盟邦的不同使用需求,在量產型的F-16A/B戰機上,進行不同的模組化升級。而之後還推出新一代的F-16C/D型,並提供舊款F-16A/B戰機的升級方案。台灣的F-16戰機則在服役近二十年後,選擇進行中期壽命升級,直接提升到F-16V的水準,這是這款戰機的最終改良型,將擁有比F-16C/D型更強大的作戰能力。

 

台灣海軍雖然也一樣使用美系裝備,但在嘗試國艦國造時,則選擇了與中國類似的策略。最好的例子就是錦江級巡邏艦,首艘錦江艦在下水服役後,又隔了很多年才開始量產另外的11艘錦江級巡邏艦,而且首艘的錦江艦與後來的量產型在許多地方都有明顯的差異。很明顯首艘的錦江艦就是小批生產測試的產品,而且後來錦江級巡邏艦紛紛加裝新型射控系統與雄風二型、三型反艦飛彈時,錦江艦卻因為各種問題,而沒有加裝這些新型作戰系統。另外在海軍目前最新的迅海計畫中,已下水的沱江艦目前看來也只會有一艘,接下來要量產的是加大加長的改良版沱江艦,這也說明沱江艦的任務定位主要是供測試評估使用。

 

台灣的空軍與海軍會出現不同的策略,其實並不難理解,因為空軍直接採購國外的裝備,就可以跳過這樣的問題,但海軍想要自製中、小型巡邏艦,就得自己繳學費。這是直接對外軍購之利,也是國防自主之弊。但國防自主有其政治與軍事上的重要價值,因此即使有這樣的問題,也不得不為之。特別是台灣的國防預算並不充裕,也有民選國會的監督,其結果往往是「小步」卻無法「快跑」。媒體也如所有的民主國家一樣,通常報憂不報喜,對於國軍的問題放大檢視,這也導致國軍的態度趨於保守,對於研發風險較高的武器缺乏信心。大的如潛艦,小的如無人機或反裝甲飛彈等,都面臨了這樣的障礙。

 

國造武器浪費失敗不可免

 

不過外購武器雖然較方便穩妥,卻受制於人,特別是台灣的國際處境艱難,更常常求購無門。想要厚植國防產業、國機國造、國艦國造,卻是一條極為艱辛痛苦的道路,浪費與失敗難免。台灣不可能像中國一樣,毫無節制的揮霍民脂民膏來投入軍武研發,但或許台灣社會也應該要多給一些寬容,當國會在替納稅人把關之時,也不應該忘了現在所支付的學費是為了國家更長遠的利益。在避免人謀不臧與資源浪費之時,也要考量到自製武器絕對不可能如外購武器那樣,可以一步到位,又快又好,同時還有各種配套武器與升級方案可供選擇。台灣在有限的國防資源下,必需要在自製與外購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而另一方面,中國的小步快跑策略還往往搭配著外圍媒體的宣傳,每一次的小進展都能吹噓成新聞攻勢,形成中國新型艦艇不斷下水服役,中國的戰機研發快速推陳出新,而台灣的F-16與IDF戰機卻將使用四十年,近年來也無新型主力艦艇下水服役的既定印象。但事實上台灣的這兩款戰機已經是成熟穩定的機種,在服役二十年後也進行了性能提升,而台灣過去的成功級與康定級服役時,也算是技術成熟的軍艦,一次興建了足夠的數量,取代了所有的舊型主力艦艇。而不像中國在小步快跑很多年以後,才終於定型並開始大量生產,以汰除大批目前仍在現役中的舊型艦艇。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中國的新型驅逐艦與護衛艦因為較晚發展,因此使用了更新式的技術,如配備了飛彈垂直發射系統與相位陣列雷達等,這也是台灣積極推動海軍新一代造艦計畫的原因之一。中國海軍在近年來的確有長足的進步,也正不斷朝建立遠洋海軍而努力,但這並不代表台灣已處於絕對的劣勢,許多媒體的報導並不盡公允。雖然說「料敵從寬」是正確的態度,但當許多不實的報導已經成為中國文攻武嚇的一環時,或許進一步瞭解兩岸制度、思維差異下,彼此的不同發展特性,才能讓我們更清楚看清敵我情勢,瞭解敵方的長處以求反制,明白己方的不足之處以求改善,而非只是不理性地散布恐慌。

 

而嚴格說起來,國人對於付出努力的嘗試,還是相對寬容。最好的例子是台灣自製的福衛五號遙測衛星,在發射進入軌道後出現許多問題,媒體雖然也大幅追踪報導,但社會輿論還是不忍苛責,並選擇靜待太空團隊的搶救結果。因為多數人都知道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來就有很大的風險。但相對的是海軍處理獵雷艦案的態度,實在令人不敢苟同,因為該案繪聲繪影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卻直到最後一刻實在紙包不住火了,海軍才坦承這個案子有很大的問題,只是早已錯過了關鍵的處理時機。在國艦國造正要起步的這一刻,希望軍方能記取教訓,監督與要求在民主國家是天經地義的事,而只有勇於任事才能贏得尊敬與寬容。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