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F20週年之3】因為在這裡,不斷有新的事情發生——專訪TIDF活動統籌兼選片人吳凡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8年03月26日 17:00:00
吳凡參與2011年第二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吳凡提供)

吳凡參與2011年第二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吳凡提供)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以下簡稱「TIDF」)的辦公室位於青島東路上,小小的空間並不寬闊。事實上,TIDF是在2014年才擁有常設辦公室——在這之前,每兩年舉辦一次的TIDF並沒有一個真正的執行單位,而是每屆以招標方式產生策展團隊。

 

回顧起來,TIDF的成長歷程可說有些顛沛流離,直到四年前,才終於「成家立業」。而現任活動統籌兼選片人的吳凡,便是在2013年、TIDF成家之初加入的夥伴。

 

吳凡(吳凡提供)

 

18歲就當起影展咖,從此踏上「不歸路」

 

採訪當天,吳凡直到前一刻,都還在講電話,手頭彷彿有著處理不完的事項;與此同時,辦公室中的其他夥伴也都聚精會神地快手工作。面對面坐下,我察覺吳凡眼窩藏不住的疲倦,然而他一開口卻仍切中要點、有條不紊,幾乎沒有廢話與停頓的空間——後來我才明白,這樣的個性,或許便是吳凡適合作為影展人的原因。

 

吳凡畢業於台藝大電影系,他回憶道,當時系上同學到影展打工的風氣非常興盛,既能賺工讀金又能在影展看電影,何樂不為?因此,他在大學期間便穿梭於大大小小的影展和電影活動,擔任工讀工作。有趣的是,吳凡第一次的影展工讀經驗,就是1998年的TIDF。

 

吳凡(左二)於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工作時期(吳凡提供)

 

把大計畫拆成小步驟,面對問題就解決

 

若要談起吳凡第一次實際參與影展的策劃與執行,則是在1999年。當時台藝大電影系老師曾連榮、陳儒修、廖金鳳等人,希望提供電影系學生與國際創作者交流的機會,將原本校內活動「金獅獎」,擴大成為「國際學生影展金獅獎」。系辦著手進行影展企劃的同時,吳凡正好是系辦的工讀生,在協助整理企劃書的過程中,因為對影展預算沒有經驗,他想到打電話給因打工而認識的金馬影展正職人員,從設備的租借費用到影片字幕翻譯所需預算,一一請教、釐清。這算是他第一次參與影展的企劃工作。

 

企劃通過後,剛畢業的他加上另一位專案人員,在老師們的領導與監督下,成功地舉辦了第一屆國際學生影展金獅獎;第二年(2000年),金獅獎併入台北電影節,規模也隨之擴大,而在這期間,他認識了女性影像學會的成員,開啟了日後進入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工作的契機。

 

第二屆金獅獎結束後,吳凡進入女影工作,隔年赴英國攻讀紀錄片製作和策展兩個碩士,回台後重新投入女影。在女影三年,吳凡擔任行政統籌,也曾策劃小型單元展,從校園到職場,影展彷彿是一條自然開展在他眼前的道路。

 

當時國內的影展大多資源匱乏,影展工作團隊也不若今日發展健全、擁有完善而細緻的分工,因而常常一個人必須當三個人用,工作壓力十分龐大。問起那些歲月,他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吳凡雲淡風輕、酷酷地笑說:「困難一定有,總之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如此而已。」

 

吳凡於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工作(吳凡提供)

 

以執行經驗為根基,進而邁向策劃

 

吳凡坦言,從金獅到女影,他負責的工作皆屬執行面——有人交付計畫,他則聽命達成——因而當時,他並未主動思考影展本身的意義及功能。一直到了2007年,吳凡離開了女影,隨後被友人找進「CNEX視納華仁」擔任策展人。當時的女性影展策展人林書怡問他:「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影展人?」影展做了那麼多年,他才終於開始思考什麼是「策展」。

 

在CNEX工作期間(2007-2014年),吳凡從執行者成為策劃者,思考的層次與面向皆必須轉變,他開始研究國內外的電影生態與影展現況,以釐清自己策展的定位和可行走向。而他也在CNEX影展的議題導向下,發覺影展不只是放電影,還可以用更多媒材與大眾溝通,例如演講和音樂會等活動,皆能拓寬影像的邊界。同時,負責CNEX開辦的「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也讓吳凡更進一步地觀察台灣的創作者,他坦言,當時台灣導演和國際市場仍有距離,國內紀錄片的題材多為弱勢或公益服務,拍攝重心也因而重議題、輕形式,整體創作想像較為同質。因而CCDF開辦了許多的講座與活動,儼然成為一個大型工作坊,這經驗讓吳凡發現,自己對於策劃培訓活動非常有興趣,也成了往後他進入TIDF的養分。

 

2013年第四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吳凡提供)

 

TIDF的實驗基因——「不斷有新的事情發生」

 

在CNEX工作了七年,最後一年他發現自己的生活中除了工作仿若別無所有,就連週末吃飯也只約得到公司同事,因而萌生了轉換環境的念頭。談到這裡,吳凡笑說:「另外也是因為覺得,和林木材一起做事應該會很有趣!」——他2009年在IDFA阿姆斯特丹影展認識了林木材(TIDF策展人),彼此有過幾次合作經驗,發覺倆人看片喜好很接近,對於影展及周邊活動的想法也多有共鳴,加上林木材對紀錄片的暸解及研究,也讓吳凡相信,自己能從他身上有所學習。於是,他在2013年加入了TIDF團隊。

 

在TIDF工作也已屆五年,問吳凡為何能在這裡待那麼長的時間,他沒有太多的猶豫,直言:「因為在這裡,不斷有新的事情發生。」

 

2014年TIDF策劃了「比紀錄片還陌生」單元,集合多部難以被定義的短片,試圖挑戰紀錄片的原初定義與慣有語法;2016年,TIDF則配合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吳文光所發起的「民間記憶計劃」,於影展期間置入了「紀錄劇場」的表演形式;2018年,TIDF也持續努力拓寬紀錄片光譜,除了過往的工作坊外,另外策劃了一連串論壇、劇場、展覽、聲音表演等活動。

 

對吳凡而言,紀錄片不是好看就好,而是一種認識世界的媒介。因而,不同的跨界嘗試非常重要,整個團隊不停地在思索,紀錄片還有多大的彈性與可能,帶著觀眾涉入新的關懷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

 

影展要有自己的個性,就不能只是一群聽話的人

 

吳凡坦言,TIDF和他以往待過的影展比起來,規模大約大了五倍,這對他來說是嶄新的經驗,從影展工作一把抓到如今的精細分工,他學習著如何將工作做得更細緻,並思考團隊分工的策略。

 

而若要用三個詞形容TIDF團隊,那會是多元豐富共識決

 

吳凡笑說,曾有志工來辦公室時,看到團隊們正在開會、笑語不斷,因而驚呼:「很少聽到開會那麼開心,你們大家感情一定很好吧!」他則立即開玩笑反駁:「才不呢!」其實團隊中每個人都有著非常獨特的思維與觀點,因而在開會時常常會出現交鋒場景,所以,對吳凡而言,他不會用「愉快」來形容TIDF的工作環境,但他堅信這裡,是一個能讓每個人、每件作品,都能保有主見的地方。而身為策展人的林木材也樂見這樣的「辯論」,鼓勵大家提出自己的想法——畢竟,紀錄片的核心,便是多元與實驗,一群辦紀錄片的人,也不應該太聽話。

 

硬是要說在TIDF工作最挫敗的事,吳凡毫不猶豫地回答:「核銷體系。」TIDF的經費來自政府,然而,近年來核銷相關規定愈來愈嚴格,甚至到了有些不合理的地步,這使得工作團隊必須花費許多額外的時間成本。一路走來,發現吳凡並不是一開始就以「影展」為志向,他笑稱「因為發現自己沒有當導演的才華」,但是很喜歡電影,因緣際會下就一直做影展到現在。對吳凡而言,影展並非只是一場活動,更是一個平台,希望帶給觀眾更多的美學思考與實驗、為電影工作者創造交流的空間,這也是他一直在影展中工作的最重要的目標。(文╱鄧欣容,採訪╱鄧欣容、陳志敏)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工作團隊(吳凡提供)


關於【TIDF 20週年訪談計畫】

 

今年是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的二十週年。【TIDF 20週年訪談計畫】由TIDF與志工們企劃製作,採寫與TIDF相關的人物故事。

工作團隊:何思瑩、游家榕、林佳樺、陳念宜、陳志敏、鄧欣容、李沂霖、柯沛青、吳紫莖、卓紫嵐、郭彥岑、陳珮茹、張宸皓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以「再見.真實」為核心精神,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是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官網:www.tidf.org.tw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電影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電影新聞資訊 

請聯繫: 上報生活中心 → lifenews@upmedia.mg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交通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速食、連鎖餐廳、甜點、新開店)、市集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能源、醫療、親子、寵物、藝文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