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落600年 亞馬遜雨林南端出土村莊遺跡

吳洛瑩 2018年03月28日 21:58:00
科學家以放射性木炭定年法,發現亞馬遜雨林南端的人類活動高峰時期於西元1250至1500年之間。(湯森路透)

科學家以放射性木炭定年法,發現亞馬遜雨林南端的人類活動高峰時期於西元1250至1500年之間。(湯森路透)

考古學家普遍認為歐洲人出現在亞馬遜(Amazon)流域探勘之前,此地應是杳無人居的熱帶雨林。但現在有學者已找到新證據,顯示亞馬遜雨林先前曾是數百萬人的居住地,有人類頻繁活動的跡象。

 

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的新研究,詳細指出位在亞馬遜上游、先前未曾探勘過的塔帕若斯盆地(Tapajós Basin)地區,有81處遺跡,涵蓋了大至19公頃的住宅群、小到30公尺寬的村落。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發現有助於深入了解,歐洲人抵達之前亞馬遜地區的樣貌。

 

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領導此項研究的教授德索薩(Jonas Gregorio de Souza)證實,先前認為亞馬遜地區是一個原始雨林、未有人類在此開墾定居,只是散居的遊牧民族的家園的想法,並非真實情況。他說:「關於前哥倫布時期(pre-Columbian)亞馬遜流域的人口分布狀態,一直大有爭議。」

 

 

溝渠、陶瓷碎片、拋光石斧證明人類活動

 

德索薩和研究團隊在期刊中說明,因雨林遭濫伐後無遮擋,而讓衛星攝影拍到遺趾樣貌才有這項發現,並解釋研究團隊如何以土壘工程展示人類活動的證據,包括防禦用的溝渠圍牆和下陷到道路都說明曾有人類活動的痕跡。

 

德索薩透露,研究團隊發現陶瓷碎片、拋光石斧和一種肥沃黑土,顯示人類曾在此長期居住。

 

以放射性木炭定年法對照同一地點的陶瓷碎片的木炭含量,結果說明時間約在西元1410至1460年之間。同樣比較其他亞馬遜雨林南緣的其他遺址,發現人類活動的高峰時期於西元1250至1500年之間。遺址上的建築物以木頭製成,沒定居地點可能被「柵欄」般的木牆包圍,儘管尚未找到柱狀遺跡。

 

 

德索薩說研究結果令人振奮,因為新發現的聚落附近有小河流、涓涓溪水和泉水,補強長久以來認為人類不只聚集在主要河流旁、肥沃的沖積平原上生活的論點。

 

先前的理論認為,遠離主要河流的地區實際人口可能會更少,對環境的影響的可以忽略不計。但德索薩說此次發現證明,過去遭忽略的地區也可能擁有相當大的人口。

 

當時亞馬遜河南緣可能已是50萬到100萬人的家園,但歐洲人抵達後很快就造成人口流失。德索薩說因為疾病傳播的速度比人類成長速度更快,甚至很可能在歐洲人踏上此地之前,歐洲的疾病已經傳到亞馬遜,導致人口數減少。

 

亞馬遜南部還有更多遺址?

 

德索薩的研究經費來自《國家地理頻道》和歐盟研究委員會的「過去」(Past)計畫,也代表過去在其他亞馬遜南緣地區發現的土壘並非單獨出現,而是人類聚落東西綿延1100英哩(約為1170公里)的延伸範圍。

 

 

但透過陶器樣式風格的變化,可以推知同一時間居、不同地區的群體之間有各自的文化。

 

德索薩說:「在亞馬遜南部的每一個地區,會發現對於傳統建築有不同的詮釋方式,所以各地也有各異的地盤配置和手工藝品。」若再深入研究,40萬平方公里之內,很可能再找到這些土壘模型,並有超過1300個遺址,因此目前仍有60%尚未找到。

 

關鍵字: 亞馬遜雨林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