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已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杜心武 2018年04月05日 07:00:00
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副助卿黃之瀚(右一)和蔡英文同台出席美國商會謝年飯晚宴。(美聯社)

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副助卿黃之瀚(右一)和蔡英文同台出席美國商會謝年飯晚宴。(美聯社)

在視「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的貿易強硬派路線指引下,中美貿易戰即將打響。而在國安系統,美國三線齊發,在南線,在去年構建了印太區域的外線之後,再從外而内,拉攏越南,「重返南海」,再以「南海自由航行」與「美日航母南海聯合軍演」刺激中國;在北線,美國突然轉變態度,密鑼緊鼓地準備與朝鮮和談,為東北亞拆彈。一時間,北和朝鮮,南聯越南,對中國構成雙重壓力。

 

但最重要的還是在中線。繼去年《國防授權法》提出允許美國戰艦停泊台灣之後,川普高調簽署了《台灣旅行法》,「鼓勵」美台高層互訪。甫一生效,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理國務卿黄之瀚訪台,在與蔡英文一道出席的晚宴上,提出「三個承諾」。之後,美國商務部副助理部長史宜恩(Ian Steff)又「接力」訪問台灣。這一系列事件,都在打破美台關係現狀。每一個舉動都引起中國的抗議。

 

人事變動也分外不尋常。原首席智囊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貿易鴿派」柯恩辭職,換上柯德洛。「貿易鷹派」 納瓦羅東山再起。「國安鴿派」 提勒森被炒,換上「鷹派」的龐佩歐。「國安鷹派」的國安顧問麥克馬斯特辭職,但換上的是「超級鷹派」波頓。

 

「國安鷹派」的國安顧問麥克馬斯特(右)辭職,但換上的是「超級鷹派」波頓(左)。(湯森路透)

 

波頓一般歸為強烈的「友台派」,他曾敦促川普重新審視過去數十年來的一中政策、呼籲美國增加對台軍售,主張美國在台駐軍,把臺灣視為「不沉的航空母艦」。這樣在人事上,美國在短短兩個多星期,已經全面由「強硬派班子」掌權。美國「撸起袖子和中國幹」的姿態已經擺出來了。雖然,美國國内勢力龐大的親中派的影響力仍然不可輕視,但美國「抗中派」的上升非常明顯。

 

可以說,東亞局勢面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台灣就是這個轉折點的暴風眼。

 

在美國國安戰略中,台灣的重要性是無法低估的。因爲台灣一被中國控制,中國就直接得到大洋出口,即突破了「第一島鏈」。美國在北太平洋的一系列據點就受到中國的直接威脅,這些所謂「第二島鏈」實際衹是一系列人煙稀薄的據點,適用於對第一島鏈的軍事支援,而不適合作爲對抗的最前線。

 

美國棄台變得不可想象

 

中國目前正在經濟政治滲透南北太平洋的小島國。比如已經傳言一段時間,中國正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尋求建立基地;在所羅門群島也積極投資基建。一旦「大通道」打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安全都會備受威脅。

 

另一方面,如果中國控制台灣,就在北部的日本與南部的菲律賓之間打入了楔子。直接威脅日本與菲律賓的安全。如果菲律賓按照現在與中國的友好勢頭不改變。美國從東邊進入南海的通道就被切斷,到時只能繞過菲律賓南部進入南海,這還必須仰賴暫時看來還是中立的印尼的態度。

 

在幾年前風行一時的「棄台論」,是建立在當時歐巴馬構想的中美合作共治G2模式的基礎之上(這不是說歐巴馬主張棄台)。在歐巴馬第二任(也就是習近平上臺以來),中美已經是對抗多於合作了。這兩年中美關係更發生根本改變,特別是當西方意識到,中國越來越遠離民主之道,美國棄台也變得不可想象。可見,在中美對抗的年代,對美國來説,台灣是不可放棄的國家利益,除非美國已經不再堅持全球霸權,也不堅持海權至上的國家戰略定位。

 

現在當然還有以「台灣牌」討論美國的對台政策。但要意識到,所謂「台灣牌」,只不過是如何利用對台灣政策的鬆緊,換取中國在其他方面的利益讓步,而不是指把台灣拱手讓給中國。而且,國際關係博弈中,大國可以打「小國牌」,小國也可以打「大國牌」。朝鮮在大國狹縫中,打出絕世好牌,不是一個好例子嗎?

 

因此,以所謂「台灣只是美國手中的牌」,去貶低在這個歷史轉折期内,台灣的主觀能動性,認爲「台灣什麽都不能做,什麽都不應該做」。這是完全不對的。

 

台灣兩個歷史轉變的時機

 

縱觀歷史,每個國家都有若干關鍵時機面臨十字路口。對小國來説,這些時機幾乎可遇不可求。一旦錯過時機,或者在時機中做錯選擇,可能要花幾十年,上百年才能糾正,甚至永遠無法改變。對台灣來説,在中華民國重奪台灣之後,有兩個歷史轉變的時機。

 

第一,是蔣介石集團被趕出聯合國之時,當時美國建議台灣以另外身份留在聯合國,但被堅持「漢賊不兩立」的蔣介石拒絕;否則,這會變成「兩個中國」。第二,是陳水扁上臺到911之前的約一年多時間,當時中國對台灣沒有太大武力優勢,美國也對中强硬;如果陳水扁急獨,就會演變為「一中一臺」。九一一之後,美國陷入中東大戰,注意力轉移,又需要中國配合,中美進入蜜月期,空窗期又一閃而過了。 台灣在第一個時機的選擇與第二個時機的錯過,直至導致了台灣的現狀。

 

台灣從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後,在陳、馬16年,基本以「維持現狀」爲主,無論經歷了「三通」、「去中國化」與「去台灣化」、兩岸領導人會面等,這些都只是「台灣的地位」這個主軸下的次要波動而已。

 

「維持現狀」應不應是台灣的目標呢?很難認爲,現狀能永遠維持下去,本質上說以「維持現狀」為目標,相當於沒有目標。而且台灣要「維持現狀」現在也顯得難以爲繼。這主要是因爲中國方面的原因。如果說,在20年前提出兩國論後,中國要維持現狀是由於實力不足而不得不為,那麽現在中國勢力强大,很難期望中國會繼續允許台灣一直游離在北京統治之外。特別是習近平上台與修憲,在其任期内必須解決台灣問題,才能當得起「中華復興」的豪言。台灣人已經喪失了「維持現狀」的主動權。

 

「維持現狀」的要訣就是允許「模糊空間」,讓台灣可以在中美之間「騎墻」。但無論美國總統川普還是習近平,都是那種不喜歡「模糊空間」以及「一脚踏兩船」的人。川普在中東,一反歐巴馬時代的作風,積極組建沙特以色列聯盟,不惜把三心兩意的卡特爾推開,拒絕對伊朗妥協。

 

蔡英文應該有所作爲

 

習近平更加拒絕「模糊空間」:與馬英九的會面中,不讓馬英九公開「各自表述」;在大陸發動「小粉紅」「反臺獨」,逼周子瑜低頭認錯,封殺「吃飯砸鍋」的台灣藝人;最近還展開「獵巫行動」讓外國公司在網頁的「國家」一欄去掉「台灣」。在中國,胡錦濤時代的「政治暗諷」被通通封殺;在香港,也把「自決」派視爲「港獨」。這些都是明證。

 

蔡英文上台以來,有別前朝,在「九二共識」問題上不肯鬆口,亦不惜「脫鈎化」,但似乎也看不到擺脫以「維持現狀」作爲目標的跡象。

 

台灣當務之急,就應找出一套符合最大公約數的政治願景論述,在親中與親美之間作一決斷。同時就台灣地位問題與中台關係定位,找到自己的新論述,而不是堅持自欺欺人的「憲法論述」。這些工作民間一直在做,可是頻譜極廣,爭議甚多。政府的缺位無法推動社會凝聚共識。蔡英文在這個問題上也應該有所作爲。

 

※作者為國際關係評論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