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以憲法作為兩岸互動的根本

黃中 2018年04月14日 07:00:00
以兩岸之個別憲法為基礎,兩岸才能開展有意義而具正面成效的互動往來。(攝影:葉信菉)

以兩岸之個別憲法為基礎,兩岸才能開展有意義而具正面成效的互動往來。(攝影:葉信菉)

近年來,台灣年輕一輩對於台灣主體意識的增長,也已是不可逆的潮流。根據2016年3月聯合報的民調顯示,自認是台灣人的比率由廿年前的四成四大幅成長為目前的七成三;另一方面,四成六民眾主張台灣應永遠維持現狀,雖仍為當前主流民意,但主張急獨與緩獨的人較去年增加八個百分點。而從世代差異看,分析顯示,各世代中以廿到廿九歲年輕族群自認是台灣人的比率最高(八成五),主張急獨(二成九)及緩獨(二成五)的比率也都高於卅歲以上族群。是以如今中共十九大新出台的領導班子,仍舊用一個中國為原則的九二共識與反對台獨的僵化舊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無異與其追求與台灣人民一家親之心靈契合策略目標背道而馳,且代表對台灣工作體系已毫無創意彈性可言,以獨尊習進平思想為圭臬,既極權又完全背逆台灣普遍民意作為的偏向決策不穩迴圈機制。

 

筆者建議同以兩岸之個別憲法為基礎,且強調「互相尊重個別法制之現狀,承認兩個治權共存,互不否認台海兩岸之主權」之兩岸關係事實現狀觀之,開展有意義而具正面成效的互動往來。

 

台灣人對於中國大陸認知感受的良窳,尤其是青年世代,是與中國大陸在國際外交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打壓與統一壓力成正比的,此非單邊先斬後奏片面給與台灣31項措施就能達安撫了結之能事,反而推遠了兩岸手足人民間的距離與互信情感。兩岸應該跳脫統獨框架來思考台灣存在的事實與發展。

 

兩岸如果要達成一項有創意的解決方案,重要的是必須先要產生情緒與個人的密切連結;因為真正的敵意化解都是從單一的個人關係開始。當雙方青年都不願意認識彼此時,就會把對方過度簡化,甚至只朝著自己的鏡子觀看;如果各位只以我所歸屬的團體-我的政黨、我的國家、我的宗教…等,來看待我自己,我們就永遠不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與豐富複雜的身分,也無法看清另一方人民身分的豐富與國情的複雜。而且當我們把彼此的需求讓步給尊重與同理心時,和平鞏固方能逐漸發生,一起生活與必須相互理解的新鮮空氣,就能創造更多同理連結的機會。在普世的價值信仰中如民主、法治與人權,尋找與未來聯結的共同橋梁,走向主動積極且豐足富饒的第三選擇途徑。意謂著我們可以分享,可以一同建立充滿想像未來的新形態兩岸關係。這就是既充滿希望又互重的綜效心態下,在下所要探索的和平與復興兼具的建設性循環。

 

兩蔣及毛鄧時代,人們猶可說海峽兩岸是軍事敵對或政治對峙關係,但今天的台灣社會中恐怕沒有一個人認為那還是兩岸關係的本質。如果說今天兩岸之間還有敵對或競爭的氣氛,那完全是因為中美雙方都把台灣當成戰略棋子在使,台灣這一方是被套進局中的。台灣想的不是推倒共產黨,現在、將來都不是。只是不被中國共產黨所統治。中共若也能理解並善用這真實的一面,不但可以在內部改善中共執政的合理性,並在外部化解與美國的衝突,進一步鞏固中國的世界地位。

 

統獨議題在台灣是個假議題,其實也只是個陳舊的選舉意識形態之操作。所謂統派,不過是一群情感上不願意切割中國歷史的人,而那個「中國」,並不是中共。而所謂的獨派,不過是一群憎恨國民黨的人。所以我人建議以中華文化的發展與政治文明的共同構建,作為保持台灣海峽兩岸之間內在持續連結的鍊帶。

 

而如前所述,藉由中華文化與政治文明的深度相互連結,它是中性人類文明的共同需要,此選擇既不獨也不統,沒有相對的政治偏見。從單一的個人開始,讓同理傾聽的深刻交流主導兩岸青年的理解,而非一時喧騰的政治煙火與政黨操作。我相信才是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工程及正軌,也較可能造就與時俱進共生共榮的將來。

 

※作者為90後台灣青年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