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擔心網路同溫層效應嗎? 研究:其實已被嚴重誇大

莊喻婷 2018年05月07日 05:01:00
以臉書及推特為例,此類社群媒體會根據個人喜好來推送不同訊息。(美聯社)

以臉書及推特為例,此類社群媒體會根據個人喜好來推送不同訊息。(美聯社)

回溯到2000年代,當許多人仍驚嘆於網路自由及潛力時,美國學者桑斯坦(Cass Sunstein)嚴厲警告,網路雖能克服社交及地理屏障,讓人類對世界有更多元、平衡的看法,但同時也可能建立起新的屏障——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融入同質群體,分享相同的觀點、討論單一來源的資訊。

 

桑斯坦表示:「雖然上百萬人使用網路來拓展視野,許多人卻反其道而行,撰寫『我的報導』(Daily Me)發表個人興趣及偏見,使其生活在同溫層中,導致國家政治更加極化。」

 

隨後有人支持桑斯坦的觀點,並指出科技平台本身可能破壞不同群體之間的關係。以臉書及推特為例,此類社群媒體會根據個人喜好來推送不同訊息。

 

渥太華大學助理教授杜布瓦(Elizabeth Dubois)認為:「因為網路上有太多資訊,你可能不想接收所有訊息,所以根據個人喜好來推送不同訊息是一個好功能,但也意味你可能導致活在網路平台為你建構的同溫層裡。」

 

今時今日,「同溫層(echo chamber)」及「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導致輿論分裂已是老生常談;近9成支持希拉蕊的選民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Black Lives Matter),反觀川普選民僅有3成支持此運動,但這真的是目光狹隘的網路行為引起的嗎?

 

閱讀習慣形塑人們的政治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近期發表的研究指出「同溫層」及「過濾氣泡」的影響可能過於誇大。

 

根喜好來推送不同訊息意味你可能導致活在網路平台為你建構的同溫層。(The Swaddle)

 

 

被誇大的同溫層效應

 

根據現任英國倫敦帝國學院講師弗拉克斯曼(Seth Flaxman)的研究,在檢視美國5萬名用戶的瀏覽紀錄後,發現社群媒體用戶傾向採用極端化的新聞來源,可能導致極端的世界觀,與一般看法一致。

 

然而,與「同溫層」及「過濾氣泡」概念相反,用戶也可能造訪分享不同觀點的網站,總體來說,其收視習慣相當多元。弗拉克斯曼表示:「用戶通常僅直接瀏覽定期收視的一兩個網站,但這似乎違反直覺,社群媒體使用者會接觸更多其他資訊來源,增加接收訊息的多樣性。」

 

弗拉克斯曼強調這份研究是根據2013年的數據所做,時代可能已經改變;然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6年所做的調查也發現,大部分社群媒體使用者發表各類不同言論,與弗拉克斯曼的調查結果相符。

 

渥太華大學助理教授杜布瓦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結論。

 

杜布瓦調查2000名英國人,發現大部分的人已走出政治舒適圈,主動尋求更多與其持不同觀點的訊息來源;其中僅有8%受訪者固定收視一至兩個新聞平台,可能活在同溫層。

 

杜布瓦強調,雖然8%感覺是令人擔憂的數字,但比許多專家所預期的還少得多。

 

 

接收多元消息引反效果

 

事實上,已有研究證明為了對抗「同溫層」及「過濾氣泡」,而閱讀多元新聞的行為可能產生反效果,導致更嚴重的政治極化。

 

杜克大學教授貝爾(Christopher Bail)團隊研究超過1600名推特用戶的政治立場,支付小額費用要求她們追蹤會轉推異議貼文的「機器人帳號」,大約一半的參與者接受提議,然而最終發現他們並沒有因為異議貼文改變立場,反而更加堅持自己最初的觀點。

 

諸多心理學理論能解釋其研究結果,其一是「動機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無數研究顯示人類太執著於政治身份,以致我們投入額外認知資源來駁回持相反觀點的證據,最後讓我們更確定自己的信念。

 

另一個的解釋是心理學「自我縱許」理論(self-licensing):人類無意識地相信在某一情況下開明,之後即能懷持偏見。以2008年的研究為例,歐巴馬支持者更有可能表達種族主義觀點。

 

以上研究調查皆顯示政治話語問題並非源於我們所接受的訊息多元與否,而是源於我們無意識的反應。

 

 

此外,這些研究並不否認社群媒體的刻意操縱及其對政治的影響力,近期《科學》也證實網路假新聞的散播速度比有可靠來源的正確消息快得多。杜布瓦表示:「大部分的人可能沒有身在網路同溫層的風險,但仍會因為個人行為遭特定廣告或錯誤消息定為目標。」

 

解決網路失調沒有捷徑,杜布瓦等專家都希望透過媒體識讀教育教授批判性思考、辨認言論偏見、更周全的評斷新聞來源能幫得上忙。雖然全球資訊網路已問世近30年,我們仍在尋覓不迷失於網路世界之道。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