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處理現代政治 其實不必再以詩明志

李濠仲 2018年04月24日 07:01:00
毛澤東因為一生創作出許多經典詩詞,因而在中國歷史教育中也被歌頌為文學家。(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長沙》/維基百科)

毛澤東因為一生創作出許多經典詩詞,因而在中國歷史教育中也被歌頌為文學家。(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長沙》/維基百科)

沸沸揚揚的台大校長遴選風波旁生出許多政爭枝節,附加的焦點是當事人管中閔詩性大發,接連以「詩」明志,讓人驚艷他雖然是名經濟學者,卻有豐富文才。

 

像是教育部長潘文忠為了管案請辭當下,管中閔即在臉書po文,引用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九陽真經》的一段話:「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周遭人於是以事件的情境,為其解釋是管中閔自喻清者自清,內心始終不受外界干擾等等。

 

在這之前,管中閔也曾引用詩人辛絲波卡的詩作《仇恨》,提到「公理正義剛開始還挺有效,直到仇恨找到自己原動力」。管中閔每次發文,都像是遠遠拋出迴力鏢,繞了一圈再飛回來打擊對他的批評。

 

至於政壇人物習於托古(詩)諷(喻)今,尤其擅長以短句古詩作為回應現代政治的技能,確實要拜古人「腹有詩書氣自華」觀念所賜。儘管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今天看來都相當的功利主義,但再怎麼財大氣粗的人,還是會以沾有一點「文」氣而覺得自己高尚很多。

 

在一個講求「要讓人看起來很有學問」的環境裡,「文采」於是有些時候也會成為追求世俗功利的另一種工具。學習能力很強的政治圈人,自然有辦法將「詩」運用成另一型態的政治語言。

 

例如,中共十九大閉幕,習近平偕同七位常委亮相,發表講話已然完畢,照樣要以古詩「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當作收尾,然後各方再賦予這段話如廟宇解籤般的猜測解讀。

 

另外,不久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為改善中韓關係訪問南韓,師承中國文化的南韓總統文在寅亦不忘配合中國政客的戀詩情結,以詩句「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期盼兩國盡早在政治、經濟、文化、旅遊和人文等領域「開花結果」,接著,李克強再回贈蘇東坡《惠崇春江晚景》中的一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聯手上演了一段以詩會友。

 

兩人一來一往,印證古詩文不愧中國文化的精華寶藏,還是亙古綿延至今的一朵奇葩,總能以極為凝練而韻味悠長的幾句話,傳達出無盡的內涵,並且讓人產生額外聯想。這是懂中文政客所具備的另一種優勢,在字斟句酌、精精準準的白紙黑字白話文之外,還能以前前後後留白的「詩」,為個人口說騰出虛虛實實的彈性解釋。

 

詩人寫詩是文以載道,但政客出口成詩有時就未必如此,或者只是想證明自己不是俗人。當年澳洲因為出版一本帶有反華意識的書籍(《無聲的入侵一中國在澳洲的影響力》),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於是先以齜牙裂嘴的模樣,強調個別人對中國的惡意炒作和抹黑攻擊,都是毫無意義和毫無價值的,然後旋即改以平和的語調說,那就如中國古詩所云: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操作得宜,「詩」亦可是罵人不帶髒字的一種運用。

 

爾後,中國在南海議題上和周邊國家屢有勃谿,在一次發言中,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則引南宋愛國大詞人辛棄疾作品《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去意指中國將和東盟國家一起抓住機遇、拓展合作、排除干擾、化解挑戰,而對這兩句話延伸的比喻,自然是暗示任何其他勢力(尤其是美國)都不能改變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又或者如詩所示,歷史的潮流將不可阻擋。

 

而寫下「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沁園春/雪》)的毛澤東,在中國歷史教育中,便稱他不僅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名副其實的文學家,一生創作出許多經典詩詞,其詩詞不僅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彰顯了一代偉人的偉大理想和寬廣胸懷。「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毛澤東比之果然更上一籌,而且還能因此輕鬆抹去幾乎可用百萬言細述的文革和中國因他而來的浩劫變動。以作品論,他或許稱得上文采豐富的文學家,卻是不折不扣的惡質獨裁者,文學的造詣,倒過來竟能對差勁的政客帶來擦脂抹粉作用。
 

18世紀義大利學者維柯在《新科學》中首先提出了「詩性」一詞,台灣文藻外語學院應用華語文系教授林雪鈴曾據此對「詩性思維」作了以下闡釋:詩性思維,又稱原始思維,意指人類兒童時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徵為主客不分,運用想像力將主觀情感過渡到到客觀事物上,使客觀事物成為主觀情感的載體,從而創造出一個心物合融的主體境界。

 

於此,詩人做詩,或國殤、或自怨、或憂國、或憂民,或是想以春秋筆法闡明微言大義,或是想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中,實現偷樑換柱、皮裏陽秋的效果 更多《郭汝沫:士與仕的長長背影》,是有其文學使命上的必要。今天政治人物一個個染上戀詩癖,兩岸皆然,未必誰比誰高竿,誰比誰有學問,圖的也就是那比聽起來冠冕堂皇、實則空洞而機械化的政治語言有趣,利用這感性的儀式去補足乏味語言的不足,對個人來說,的確能自我增加話語的能量,但對「詩性思維」食髓知味後,不也將流於另種形式的裝腔作態,還藉此蒙上一層刻意不讓人質疑追問的薄紗。

 

政客不是詩人,歷來卻比詩人更懂得、也更容易沉浸在詩所帶來的受難者優越感中,政治中人引詩明志是一種心境發抒,卻未必有助公民間據此理性辯證,而今後,我們到底是要鼓勵他們繼續陶醉在虛華的沙龍氣氛,還是飭令他們最好趕快回到現代政治的現實懷抱,去解決一些其實需要用白話文,一字一句說明清楚的切身問題?

 

※作者為《上報》主筆

 

【延伸閱讀】

●陳嘉宏專欄:這樣的台大 憑什麼一年花我們180億

●廖偉棠專欄:詩為他 為我們 為漢語招魂

關鍵字: 管中閔 台大校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