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驛淵觀點:《屍速列車》上的小女孩與博愛座爭議

黃驛淵 2016年09月11日 10:30:00
電影《屍速列車》裡的小女孩,即使面臨恐怖攻擊,也先讓座給老太太。(圖片摘自網路)

電影《屍速列車》裡的小女孩,即使面臨恐怖攻擊,也先讓座給老太太。(圖片摘自網路)

「這種危急時刻,有位子就自己先坐,不需要讓給別人。」南韓電影《屍速列車》中,小女孩即便遇到喪屍攻擊,仍把不是博愛座的位子讓給身旁的老婆婆,沒想到卻換來爸爸一陣「苦口婆心」的教訓。爸爸只是一例;列車上,可怕的除了會咬人的喪屍,還有被自私吞噬的人心。

 

毋須等到喪屍攻擊,台灣近日也為了讓不讓座吵得沸沸揚揚。

 

有婦人在捷運上拍下未讓座的北一女學生,還PO上網「公審」辱罵一番;無獨有偶,一名台師大視障生搭捷運坐博愛座,也被另名婦人羞辱「博愛座不是你能坐的」。後續,有人乾脆在國發會的網路平台連署要求廢掉博愛座,吸引數千人響應,引發一波博愛座存廢的辯論。

 

決定立場前,重新探查博愛座的設計原意,或可幫助釐清爭議。

 

首先,博愛座取名「博愛」,說起來並不精確,因為設計的出發點並不是基於「愛心」。

 

2013年6月,立法院三讀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修正案,規定大眾運輸工具應設置至少15%的博愛座。從立法意旨看,博愛座其實是大眾運輸工具上的「無障礙設施」;所以關鍵不在於「老、弱、婦、孺」等年齡、身分差異,而是「有沒有需要坐下來」的需求。

 

其次,條文規定博愛座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因此,這不是排他性的「保留」座,而是「優先」座。換言之,法律並無禁止一般人使用博愛座,而是希望民眾若遇到有需要的人時,主動讓座。

 

然而現況是,許多乘客可能因害怕「正義魔人」的異樣眼光,而不敢使用博愛座;一些從外觀無法察覺的罕病者,或有生理痛、關節舊傷等「隱形需求」的民眾,更常須隱忍。

 

教育部去年「青年團隊政策研發競賽」的優勝團隊調查後就發現,雖有49%的人會先使用空的博愛座、等老弱婦孺上車再讓座,但有48%的民眾看到空的博愛座卻不敢坐,甚至有62%的人「曾有需求不敢使用」。

 

回頭再看這次爭議,婦人羞辱不讓座的視障生,顯然已把理應視為「優先席」的博愛座,誤解成了「保留席」,甚至如《屍速列車》的爸爸一樣,只看見自己的危急,而失去同理他人、傾聽他人需求的能力。

 

那麼,有沒有可能透過設計來解決困境、減少不同使用者之間的對立?

 

除了「博愛」的名稱可商榷,現行以「顏色差異」來辨別優先席的方式也值得重新審視;差異化雖方便辨識,卻可能造成使用者的心理壓力-有需求者害怕身分被標籤化,一般民眾也自我審查、害怕異樣眼光而不敢使用。

 

納入「通用設計」的觀念或許是可以努力的方向。所謂通用設計是指,不只考量特殊身分者的需求,也要關照跨年齡、跨性別等不同族群的需求來通盤設計;特別是心理需求-會不會因此排擠到其他人、甚至讓任何使用者感到不舒服或心理壓力?

 

因此,在這波爭議之後,官方可以使力之處不在於急著決定存廢,而是如何重新檢視現行博愛座的標示方式、數量甚至顏色等設計,找出不合理處,廣徵更好的改良解方,透過設計引導民眾看見彼此的需求、感受別人的感受,才能真正解決因博愛座惹出的社會對立。

 

※作者為本報記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