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洋姐妹挺小英 民進黨吹南向風

鄭閔聲 2016年09月13日 12:19:00
為鼓勵新住民二代說唱媽媽家鄉的語言,民進黨屏東縣黨部曾邀請越南籍姊妹胡清嫻,以及來自泰國的徐麗麗演唱家鄉的童謠。(翻攝自民進黨婦女部臉書)

為鼓勵新住民二代說唱媽媽家鄉的語言,民進黨屏東縣黨部曾邀請越南籍姊妹胡清嫻,以及來自泰國的徐麗麗演唱家鄉的童謠。(翻攝自民進黨婦女部臉書)

為展現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決心,民進黨中央黨部與民間機構合辦東南亞語文課程,讓黨工自由參加。這項配合政策的學習計畫,1個月來引起的迴響遠比預期熱烈,不僅有三分之二的黨工自願報名課程;學員更紛紛以班為單位成立Line群組,練習會話,總是「台」味十足的民進黨,因此吹起清新的南洋風。

 

「我們生活的距離很近,但心理距離非常遙遠,因為我們一直沒有認真聆聽他們說什麼。」負責辦理語文課程的民進黨民主學院主任吳沛憶,參加的是印尼語課程。對她和許多黨工來說,學習東南亞語並不是為了南向商機,而是期望更加理解出生在不同國家、卻與台灣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新住民。

 

民進黨民主學院主任吳沛憶表示,學東南亞語是期望更加理解,與台灣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新住民。(翻攝自民進黨青年部臉書)

 

其實,一切都還是從政治開始。

 

本屆總統大選期間,新住民成立了後援團體「東南亞小英姊妹會」,支持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在去年10月的成立大會上,蔡英文也說過:「如果台灣人說東南亞各國語言,能和說國語一樣好,台灣人在東南亞一定走路有風。」

 

今年當選總統後,蔡英文更親自指示黨務主管:「東南亞姊妹選舉時主動挺我們,我們也不能選完就不理她們,一定要想辦法多和新住民姊妹互動。」黨中央於是總動員起來,規畫新住民親子歌唱比賽、贊助新台灣人返鄉尋根等一系列活動;內部東南亞語文課程,則是想讓黨工與新住民互動更加親近自然。

 

多元文化第一步  尊重語言

 

民進黨黨黨工的東南亞語文課程分為越南、印尼、泰國三組。協助徵詢師資的就諦學堂執行長李三財指出,黨工的東南亞語教材,與一般民眾的商用語言課程相比,教發音、會話的時間較少,但增加各國歷史、社會等通識內容,希望從文化面增進雙方理解。

 

例如,教印尼語的「生日快樂」時,順道提起印尼人17歲生日舉行成年禮,當天要吃薑黃飯;教越南語的「母親」時,介紹越南的「盂蘭節」就是母親節,母親健在的越南人這天會別上紅花感念親恩,母親已逝者則別上白花追思等文化知識,讓黨工從故事中學習簡單的對話。

 

「和新住民姊妹互動時,我只要用一些基本的東南亞語或故事讓她們知道,『我理解你們』,即使口音很不標準,她們也會很親切的糾正我,快速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民進黨婦女部主任蔡宛芬說,「多元文化的第一步,就是尊重所有人的語言。」

 

說故事取代上課  互動熱絡

 

以大量故事取代背誦的上課方式,成功吸引了對東南亞陌生的黨工們,每一個班的學員,紛紛成立Line群組,有人在群組裡分享該國最新的流型歌曲,也有人找到機會就練習日常對話。

 

1989年出生的越南語教師蔡宇傑,母親來自越南,是標準的「新台灣第二代」。他透露,有黨工在與越南駐台人員聯繫前,先透過群組詢問他,該如何用合乎禮儀的越南語稱呼對方,「文化交流有時候,就是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生效果。」

 

「新台灣第二代」蔡宇傑靠教授越南語,找出自己的一片天。(翻攝自YouTube)

 

「我一直認為,新住民不會是弱勢,問題只是社會怎麼看我們這個族群。」蔡宇傑說,我高興政府努力想讓更多人平等客觀看待東南亞文化。我也很榮幸這樣的課程,能讓人知道,台灣與越南其實一點也不遙遠。」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