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台灣不是「挾洋自重」 而是要「挾洋自保」

主筆室 2018年05月09日 07:02:00
美國政策希望,台灣有信心在一個有力量的位置上與中國交往。(湯森路透)

美國政策希望,台灣有信心在一個有力量的位置上與中國交往。(湯森路透)

二十天前,美軍太平洋司令提名人戴維森在美國參議院的任命聽證會中表示,中國在外交上積極地增強對台灣的壓力,奪取台灣的邦交國,並阻止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繼續進行野心勃勃的軍事現代化,以建立嚇阻台灣追求獨立,必要時以武力統一台灣,兩岸關係短期內明顯改善的機率渺茫。他強調,美國不在中國與台灣之間扮演調人,不施壓談判;但依據台灣關係法提供給台灣的防禦承諾,使台灣有信心在一個有力量的位置上與中國交往。

 

戴維森的談話不到兩週後,台灣與其友邦多明尼加斷交,中國軍機持續繞台,中共更繼續封殺台灣出席WHA。最新的訊息是要求美國航空公司,變更網站上對台灣的稱謂,使台灣列在中國之下;儘管此事遭美國白宮狠狠打臉,怒斥為「歐威爾式的無理取鬧」,不過,這一連串作為也充分凸顯北京的意圖:它根本無意在習近平權力穩固後放緩對台灣的壓制。在美方持續提升與台灣關係之下,北京試圖用各種手段表達它的戰略決心,要讓台美雙方都知道,改善彼此關係必須付出極高的代價。

 

對於這樣的局面,若干失敗主義者又開始重談「兩岸政策必須高於外交政策」、「接受九二共識」的老調。但事實上,八年的外交休兵除了讓北京請君入甕,一手管控台灣的外交空間外,也讓共產黨得以進取台灣的民間社會;馬英九政府任內較溫和的兩岸政策未讓中共停止或減少顛覆與威脅活動;馬英九任內,台灣起訴了59個共諜,比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的人數還多。

 

儘管北京持續加深對台灣進行壓制,但不同於過去十餘年中美共管台海局勢的局面,在川普上任之後,中美之間完全呈現戰略競爭的格局。美國整理自身的條件,台灣這艘不沈的航空母艦就成為向中國施壓、要價的籌碼。 從這個角度來看,戴維森在參院聽證會中提到的:「要讓台灣有信心在一個有力量的位置上與中國交往」,正是台灣面對東亞此一地緣政治變化的關鍵句。

 

有趣的是,就連中國的國際關係智庫學者也提出與戴維森一模一樣的觀察。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左希迎在接受《中評社》訪問時就提到:「美國國內精英已經意識到,台灣在中美台的三邊關係中的地位不利。尤其是當前台灣和大陸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失衡越來越嚴重,台灣正在喪失戰略信心。所以華府現在有一個共識,就是通過增加政治保證和防務承諾等手段,平衡台灣和大陸日益失衡的權力格局,增強台灣的戰略信心。 」

 

左希迎更認為《台灣旅行法》被使用的概率非常高,「《台灣旅行法》 打破了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默契——美國應該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應在此問題上觸碰中國的戰略底線,不應損害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因此《與台灣交往法案》在中美關係中具有了實際的意義,未來美國可能把台灣作為重要的牌來打。 」

 

長期的藍綠惡鬥、喪失敵我意識,以及海峽兩岸國力的此消彼長,台灣不斷流失其抗衡,甚至面對中國的能力與信心。但無論是稍早《國防授權法》裡的軍售與台美軍事合作,《台灣旅行法》裡更全面性地與台灣官式交往,到以更強的力道支持台灣參與WHA等國際組織,美方意圖讓台灣重拾戰略信心的目的溢於言表。簡單講,美國想給台灣信心,希望台灣能開闊地面對兩岸關係。

 

中國與多明尼加建交,不是因為它需要這個邦交國,而是它希望此時此刻讓台灣少一個邦交國,除了羞辱台灣、製造藍綠惡鬥外,更用以削減美國營造的台灣戰略信心。國台辦抨擊台灣是「挾洋自重,必將引火自焚」,其實錯了,台灣只是「挾洋自保,免得惹火上身」;一方是價值同享的民主同盟,另一方是動不動武嚇霸凌的龐然惡鄰,就算是棋子籌碼,台灣面對這樣的生死攸關,又還有多少選擇呢?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