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善待旅外中國人,讓他們回國影響同胞

林思怡 2018年05月21日 07:01:00
中國勢力正在崛起,但矛頭不應完全針對中國人民。(美聯社)

中國勢力正在崛起,但矛頭不應完全針對中國人民。(美聯社)

1979年中國與美國甫建交,中國前國家主席鄧小平訪問美國華府與時任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見面時,卡特向鄧小平提到了中國人權議題,特別是移民的自由。當時鄧小平開玩笑地說:「你想要多少中國人?1000萬?2000萬?3000萬?」

 

現在,在海外生活的中國人約有1億3000萬人,估計到了2020年人數將超越2億。目前當中有60萬人出國讀書,多數挑選西方國家的大學,而這數字幾乎是10年前的4倍。

 

沒有中國遊客,名牌奢侈品難以存活;沒有中國技術人才,美國矽谷不會像現在如此成功。中國旅客的名牌消費力是美國人的2倍,中國技術人才多受過西方教育,而沒有這些中國學生,哪來的學費可以支撐這些大學?科學的實驗研究恐怕也會增添更多不可預料的阻礙。

 

中國高科技技術如火如荼發展中。(美聯社)

 

除了「可疑的」藏獨人士和新疆維吾爾族人,中國政府不再害怕國人出國,然而這些在外工作的中國人被迫承擔「偷工作、高房價」的罵名,學生則被媒體和政客形容是中國的「幫兇」,破壞學術自由。FBI局長雷伊(Christopher Wray)甚至在2月的聽證會上稱,美國華裔是「整個中國社會(對美國)的威脅」。

 

中國「強勢來襲」

 

針對中國現在帶來的巨大浪潮,西方並不是沒有經驗。

 

中國人民在萬達公司於青島創立的中國好萊塢式綜合影城欣賞電影。(美聯社)

 

1980年代,日本經濟繁榮,從東岸紐約到西岸洛杉磯,日本企業大舉進攻美國炫耀性資產(trophy asset)市場,而日本汽車也遍布美國大街小巷,甚至被汽車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警告是「經濟上的珍珠港事件」(economic Pearl Harbour)。最後,美國掀起一股反日情緒,日裔美國人處處被針對,甚至讓擁有東方臉孔的其他亞裔人士也蒙受波及。

 

日本經濟泡沫化後,取而代之的是21世紀經濟大國──中國。不過受影響的國家不僅侷限於美國,就連南半球澳洲也感受到中國政府的威脅,特別是干涉政治的意圖。

 

舉例來說,澳洲學者漢彌爾頓(Clive Hamilton)2017年年底完成新書,探討中國如何滲透中國。未料澳洲出版社因害怕遭到北京政府報復,紛紛拒絕出版。據悉,最後漢彌爾頓對原書做了一些修改,盡量減少可能發生的法律訴訟風險。

 

中國政府向來以洗腦式教育灌輸愛黨、愛國思想。(美聯社)

 

中國的非民主「入侵」

 

日本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在美國1980年代激起的反日情緒跟中國帶來的情況大相逕庭。日本作為民主國家與美國盟友,並未干涉美國內政與人民生活,但中國「進攻」的方式並不一樣。

 

面對國外的批判,中國不僅不予以承認,甚至反批西方國家根本就是種族歧視。《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還有什麼方法比貼上這標籤更能讓自由國家閉嘴呢?」

 

中國民眾的海外消費力不容小覷。(美聯社)

 

但老實說,這點中國或許並非完全錯誤,畢竟西方的反華情緒「歷史悠久」是眾所皆知的事情。

 

美國1882年通過「排華法案」,不許中國勞工入境,以及華人移民不能入籍成為公民。加拿大隨後同樣限制中國移民,到了1923年幾乎完全禁止。另一方面,澳洲的「白澳政策」限制有色人種進入澳洲,但主要限制對象為中國移民。美加的歧視法案一直到1940年代才取消,澳洲則是持續到1972年。

 

英國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和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2009年研究指出,在英國生活的中國人所受到的歧視高於其他少數族群。

 

另外,義大利北方城市普拉托(Prato)2009年選出1名高呼反對「中國入侵」的市長。普拉托以製衣業聞名,工廠當中有許多非法移工來自中國。

 

許多旅居外國的中國人在求學階段結束後,仍選擇回到自己的國家。(美聯社)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政府自我中心的行為固然是個問題,但在海外生活的中國人絕大多數都非威脅,而這點應該是西方政治家與媒體必須共同留心注意的。

 

畢竟旅外中國人有許多最後仍回到中國生活,如果他們對西方的印象相當糟糕,那麼他們很難將西方引以為傲的自由價值帶回中國。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