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中美貿易爭議的文明不對稱因素

湯名暉 2018年05月24日 00:00:00
形自於西方文化與文明秩位的不對稱性,造成「中國製造2025」推動的先天限制。(湯森路透)

形自於西方文化與文明秩位的不對稱性,造成「中國製造2025」推動的先天限制。(湯森路透)

自2017年4月,中美「百日談判」結束後,2017年度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並未獲得顯著的改變。終於在一年後的4月16日,中美貿易爭議到達白熱化,美國以違反伊朗禁運為由,下達禁止中興銷往美國市場七年的禁令,給予中國尖端的資通訊產業的龍頭一記重拳。

 

中美貿易爭議所表露的現象不只是美國作為當前國際體系唯一霸權的實力體現,世界體系價值核心仍在以西方國家為主,而決定性的本質因素是當前的文明價值及秩序這15世紀以來,西方文藝復興所奠定的文化與文明基礎對世界的詮釋。

 

西方文明體系優勢始於文藝復興

 

自15世紀以來,西方文明歷經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在精神和物質科技上的辯證,每一階段揚升的形上學或科技成果,都為奠基下一階段人類文明世界的基底,至今人類生活世界所知覺並與之溝通的存有物,都難以脫離西方文明的詮釋,在今日國際體系的變遷過程,構築權力與制度的元素雖然多元,但泰半成就於西方文明之手:有形的核武、美元、石油工業化進程與資訊革命,乃至尖端的生物與外空間科技等;無形的法哲學、國際制度、乃至資本主義等各項人文價值,透過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的擴張,廣泛的影響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個地區。

 

現今中美貿易和全球商業行為的基底大抵來自西方:現代化銀行與金融體系肇生於文藝復興的義大利城邦,保險產業來自於地理大發現後的英國。這些現代經濟生活的文化根源,無不涉及英法德為主的歐洲法哲學及人文科學領域,其思考的語境截然不同於漢語文化圈的中國儒家文明,西方國家對於特殊性與差異之間溝通基礎,遠是中國所不及。

 

貿易爭議起於中西國際體系的詮釋

   

然而,中國與周邊地區自古以來既有的自生的文化與文明,反映在鴉片戰爭之前自為自在運作的天下體系。在此之前,「天下」反映的是中國有限的境遇,中國可以依照國力的現實,決定如何自處於「朝貢關係」或是「兄弟之邦」,在現實的權力較勁之上,「天下」的文化歸屬使得四鄰相互認知身分。

 

不同於1648年後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構築於法所形成的主權國家,天下的治理從乎於禮,也可從乎於情,是東方式的身分與秩位關係。但是在20世紀中期之前,礙於中國發展的困頓,並無法爭取與西方對等的對話空間,更遑論詮釋的機會。

 

中西方文化的殊異深刻左右中國的對外關係,在中國步入工業化與西方國家接觸後,仍處於調適的過程,例如:冷戰時期中俄兩國對於朝鮮和越南關係的較勁,意識形態之外又難以去除歷史上「天下」對地區國家的影響。

 

今日中美貿易爭議糾結爭點的現象本質,在於逐漸強大的中國如何詮釋對外關係的文化與價值,以及與西方文明辯證的過程中,如何掌握對當代人類生活世界的基底、秩位與價值的詮釋權。

 

曾以運作天下體系自如的中國而言,地緣政治上的「一帶一路」和經濟上的「中國製造2025」同為爭取與西方對話和爭取詮釋的途徑。中國嘗試在「一帶一路」沿途推動「書同文、車同軌」,反映著中國意圖逐步改變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與文明秩序,目標不只是是國際政治的「天下」,更嘗試謀求「中國製造2025」成為中國與「一帶一路」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物質溝通規範,作為「五通」之外的第六通:「產業共通」。

 

文明因素加深中美間的不對稱

 

中國有此宏圖遠景,自然會受到作國際體系超強的美國所「垂青」,如同「一帶一路」在國際關係與地緣政治上受到美國的「離岸平衡」戰略擾動,「中國製造2025」也成為美國必然打擊的項目。

 

美國最有利的優勢就在於廣泛的西方文明與科技系譜,仍深根於美國為主的國際體系中每一項秩位,且美國又是最大的公共財提供者,因此,中美兩者在貿易爭議之間呈現強烈的不對稱性。

 

在諸多重要的國際秩位之中,網域名稱由位於美國加州的網際網路名稱與數字位址分配機構(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為頂級管理單位,並且受美國商務部監管。人造衛星的運行軌道受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管理,但實際上受到美國航太總署(NASA)和聯邦航空局(FAA)監管,民用的飛航管理也是參照聯邦航空管理局制定規範。

 

若聚焦於本次中美貿易爭議的半導體領域,現今所有國際商業市場的處理器指令集(Instruction set)全都是來自美國的企業,所有常見編成的語言和協議(如:TCP/IP)也都來自美國和英語系國家,編程的邏輯依據的是數學公式和對於英語結構的理解,非英語為母語者都是先天的「境外人士」。

 

產業界常見的ISO和各項生產或品質管理規範也多由西方國家詮釋,細緻的程度已是每個工業環節所必需,像是常見的機構設計軟體AutoCad、OrCad和Pro-E都是西方企業。這些形自於西方文化與文明秩位的不對稱性,造成「中國製造2025」推動的先天限制,需要時間與穩定的國際環境逐步解構此一現象。

 

「一帶一路」是中國緩解不對稱性的策略

 

誠然,中國業者能在技術的終端和商業模式呈現創新或突破,創造出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般成熟與內涵豐富的線上支付體系,鴻海和華為也確實成為華人世界中的製造業驕傲。但是在研發和生產過程中所應用的工具,即使是免費且擴充性良好的的PHP編程也不是「中國製造」,中國需要的是更多時間和更開放的思維環境有利於基礎理論的發展。

 

「一帶一路」的推進將是中國改變文明不對稱的重要策略,中國應避免重現西方歷史上帝國主義對於開發中國家的剝削,改採取對等的關係與沿途國家建立共榮發展關係,才能爭擴大願意響應「天下」的行為者,從而解構西方現行的全球化與國際體系,和經濟行為的上下位關係。「中國製造2025」才能成功的在「一帶一路」昇華為「產業共通」的層次,緩解中西方文化與文明的不對稱性。

 

此外,台灣作為華人世界最早參與全球化且熟知西方商業邏輯的行為者,中國實應借重台灣民間的寶貴經驗。善待且借重台灣民間的力量,主動邀請台灣企業參與更多的全球貿易機會,引進台灣民間的力量至「一帶一路」的架構內,作為西方對話的橋梁和平台,理解西方的文明體系與規則。

 

※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延伸閱讀】

●中美貿易談判達共識 劉鶴:不打貿易戰

●中美貿易談判2天只談6小時 中國不諳國貿法吃苦頭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