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嘉宏專欄:國民黨還記得馬英九怎麼選上總統嗎

陳嘉宏 2018年05月28日 07:02:00
馬英九在2008年總統選前發出聲明,除堅決反對中國的《反分裂法》以外,堅決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台灣的尊嚴與主體性;甚至主張「台灣前途必須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湯森路透)

馬英九在2008年總統選前發出聲明,除堅決反對中國的《反分裂法》以外,堅決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台灣的尊嚴與主體性;甚至主張「台灣前途必須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湯森路透)

又斷了一個邦交國,蔡英文罕見痛批在野黨「嚴苛批評執政黨,對中國打壓容忍,讓人難以理解。」吳敦義回擊,「不斷斷交、兩岸有讀不回、難道要說你很了不起,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樣的言語交鋒目的不是要說服彼此,而在於鞏固彼此的政治基本盤,自然也很難在現階段論斷孰對孰錯。不過,兩大黨對台灣不斷失去邦交國的反應,其實很幽微地透露出台灣朝野政黨如何對應兩岸關係的變化,對於預判台灣未來政黨政治的變遷,相當具有參考性。

 

台灣有意義的政治反對運動萌發於上世紀70年代的黨外運動,受到台灣所處的當時地緣政治制約,以及國民黨作為一個移入式的威權政府統治型態,當時的政治反對運動常被歸類為反體制動員,所以台獨與共黨勢力常被國民黨並列為「三合一敵人」。國民黨能夠在民主轉型過程仍能持續執政,被不少政治學者視為奇蹟,但原因其實就在於它長期被台灣人視為對抗共產黨,保衛台灣的主要力量,李登輝在1996年代表國民黨首次角逐總統大位能夠摧枯拉朽,這是主因。

 

李登輝當時用「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為號召,加上中國發射導彈的助選,在四組人馬且國民黨分裂的情況下,獲得史無前例的54%高票。四年後,國民黨連宋分裂讓陳水扁以39%的選票僥倖當選。2004年,連宋聯手再度挑戰陳水扁,儘管因為選前一天的兩顆子彈事件以些微的票數落敗,不過,連宋兩人在選前一天五體投地親吻土地,對抗陳水扁的本土牌一幕仍讓人印象深刻;換句話說,兩岸議題以及「本土」與「忠誠」,一直制約著台灣的總統大選與國民黨的選戰。

 

2008年馬英九準備「少康中興」,即便面對陳水扁的敗德失政民調一片大好,馬英九的競選團隊沒有一刻或忘上述的主軸。馬團隊小心翼翼地應對民進黨所提出的「入聯公投案」,而以「返聯公投案」互別苗頭(這代表國民黨並不反對代表國民主權的公民投票)。當時北京政府嚴厲鎮壓西藏,馬英九公開表示不惜抵制北京奧運聲援西藏,動作甚至比民進黨候選人更大。最後還在選前召開記者會發出聲明,除堅決反對中國的《反分裂法》以外,堅決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台灣的尊嚴與主體性;還主張「台灣前途必須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以明志。後來果然大勝謝長廷超過兩百萬票。

 

2012年總統大選,蔡英文民調一路緊咬馬英九,選前三個月,馬英九陣營拋出「審慎思考兩岸簽和平協議」的議題,遭蔡陣營質疑將改變台海現狀,陷於對岸「和平統一」政治架構,民調一度出現逆轉。馬陣營趕緊丟出「十大保證」止血,強調「我們不會跟大陸談統一」。最後儘管透過選戰末期許多「傑出企業家」出面力挺一中各表九二共識而當選,但比起四年前已蒸發了150萬票。

 

時序又過了快八年,如果以台灣選民結構變化的平均數來看的話,這八年增加了兩百萬年輕選民,也有近兩百萬選民凋零。這新選民結構或許對蔡英文痛批在野黨的說法無感,但他們肯定對吳敦義口中的「兩岸依憲法要終極統一」,以及台灣遭逢斷交挫折後,由前外長歐鴻鍊說出這是「媚日、抱美國大腿」相當有感。如果連當年風華正盛的馬英九面對兩岸議題及選舉時的主流民意都如此戰戰兢兢,那現在這個遭逢創黨百年巨變的國民黨,有什麼條件可以如此乖張的姿態面對台灣民意?

 

台灣的選民結構與政黨結構正在變化,從這個角度來看,民進黨決定在在現階段與柯文哲反目,在台北市長選戰中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實在令人不解。但令人更難理解的是,為何這個曾經帶領台灣走過半世紀的泱泱國民黨,會基於少數人的情感以及短期政治利益,不以台灣的主流民意為念,而選擇與它鬥爭了近一世紀的政黨亦步亦趨。看看十年前「堅決主張台灣前途必須由台灣人自己決定」的馬英九,這到底是台灣變了?中國變了?還是國民黨變了?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