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場戰爭 檢視希拉蕊「鷹派」蛻變路

黃聖凱 2016年09月18日 08:00:00
經濟政策上,希拉蕊被視為自由派。軍事政策上,卻又高舉強制外交,厲行鷹派理念。(美聯社)

經濟政策上,希拉蕊被視為自由派。軍事政策上,卻又高舉強制外交,厲行鷹派理念。(美聯社)

漫漫政治路,回頭遙望,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的轉變明顯可見。和川普反覆多變的軍事政策不一樣,從1994年的海地,到2012年的敘利亞內戰,希拉蕊態度一如既往,堅定無比。十幾年來,她如何鷹擊長空,盤旋在美國領空呢?

 

 

深信「強制外交」 

 

根據歷史資料,後冷戰時期美國對外主要有9次武裝行動,希拉蕊支持其中的6場,比率近70%。而這6次希拉蕊支持的行動,絕大部分都被視為「弊大於利」。

 

 

1. 1994,海地,反對

 

根據歷史學家布蘭奇(Taylor Branch)的日記,當時他曾採訪時任總統柯林頓,柯林頓表示:「希拉蕊認為侵襲海地根本就是『瘋』了,說我被外交專家糊弄了(badly served by my foreign policy staff)。」

 

希拉蕊是對的。當時的「海地計畫」僅是草草分析、規劃,成功機率幾近於零。最後美國與海地達成協議,不費一兵一卒達成目標。

 

 

2. 2002,伊拉克,支持

 

時任紐約市參議員,在伊拉克戰爭上,希拉蕊一反「海地計畫」的態度,在此議案舉起雙手贊成,稱是為了向海珊(Saddam Hussein)展現美國人的團結精神。

 

支持議案不久後,希拉蕊稱「相信布希是個錯誤」。並在2008年總統辯論中,表明自己是「強制外交(Coercise diplomacy,指利用武力威脅,達成己欲目標的手段)」的支持者,當時的態度僅是展露態度罷了。

 

 

3. 2007、2008,巴基斯坦,原反對

 

希拉蕊2007年,堅決不同意攻陷位於巴基斯坦的基地組織(al Qaeda)。她以1998年在阿富汗的空襲為例,認為美國既沒達成殺害賓拉登(Osama bin Laden)的目標,且損失慘重。

 

 

4. 2009,阿富汗,支持

 

當年夏天,時任美國阿富汗國際維和部隊司令的麥克里斯特爾(Stanley McCrystal)要求國會授權多派遣4旅軍隊(30000人),希拉蕊強力支持。

 

4年過去,派遣的3萬名軍人,有1/3的死傷。

 

 

5. 2011,利比亞,支持

 

基於北約承諾,希拉蕊支持利比亞行動。她認為,北約盟約在911事件裡未受絲毫傷害,卻全力支持反恐行動,「利比亞行動」將是美國對盟國的「回報」。

 

幾年後,歐巴馬將「利比亞行動」稱作「一團爛泥」,並認為其是個錯誤決定。

 

 

6. 2011,獵殺賓拉登,支持

 

即使不少國安專家認為,進入巴基斯坦獵捕賓拉登將惡化兩國之間關係。但時任國務卿的希拉蕊仍支持派遣海豹部隊(SEALs),完成「獵殺賓拉登」任務。

 

 

7. 2012,敘利亞,支持

 

根據報導,希拉蕊和CIA局長在白宮提案派遣更多兵力支持敘利亞的反政府軍,協助打擊阿塞德政權。

 

 

 

 

軍事資源豐 信念堅定 

 

根據幾位駐營巴基斯坦、阿富汗指揮官的說法,希拉蕊是最有軍事背景、資源的總統候選人。在第一夫人時期,靠著其夫柯林頓接觸不少軍事專家,在擔任參議院軍事委員會(Senat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國務卿時,機會更是如活水湧來。

 

她不僅對軍事知識暸若指掌,五角大廈、數位高級軍事指揮官都在她的口袋裡,隨淘隨有。

 

回顧希拉蕊的政治路,她大多支持以軍事行動解決國家困境,左手拉著資源,右手領著動力,這樣的她,會替美國帶來什麼?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