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精密的政治攻擊 : 被惡意抹黑的台灣地區主教述職

王善卿 2018年06月02日 00:00:00
《梵蒂岡內部通訊》對台灣地區主教團赴教廷面會教宗,進行五年一度例行性述職,下了「太政治」的標題。(圖片擷取自義媒《梵蒂岡內部通訊》)

《梵蒂岡內部通訊》對台灣地區主教團赴教廷面會教宗,進行五年一度例行性述職,下了「太政治」的標題。(圖片擷取自義媒《梵蒂岡內部通訊》)

日前,台灣地區主教團赴教廷面會教宗進行五年一度的例行性述職。然因中梵之間仍持續進行的主教任命協議以及來自中國的外交壓力,主教團此行不但被媒體賦予過多的政治性想像,「所謂的專家們」對此述職的評論亦未見公允,這些指責,實對這幾位主教非常不公平。

 

國內的喧鬧議論雖不用過度理會,但,值此羅馬教會內部種種路線鬥爭正趨白熱化之時,義媒《梵蒂岡內部通訊》卻拿放大鏡來詳細評論這件不值得以超過三行來報導的小新聞,就相當值得注意。

 

天主教世界的媒體跟正常的民主世界沒什麼兩樣,總是有各種立場。《梵蒂岡內部通訊》本就常有親中派神長借其放話以試全球水溫兼帶風向,立場不言而喻。然而,基於教會福傳使命而支持中梵建交是一回事,醜化台灣主教及正副總統則是另一回事。

 

以「政治」為武器進行的政治攻擊

 

所謂細節都在魔鬼處,該文標題便以太政治 (all political) 將總主教們此行貼上標籤,更以洪山川總主教在訪梵之後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訪問的談話來證明此述職乃一精心策畫的政治安排。

 

對於自由亞洲電台,作者「貼心」地為讀者說明,「該電台是美國於1950年代創立,目的是宣傳反共並鞏固美國的東亞政策」。然而,文中雖然也提及洪山川總主教接受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的訪談重點,但是,卻完全「忘記」為他的讀者做出與自由亞洲電台同等待遇的說明 : 南華早報當然也非中立媒體,此報已「被阿里巴巴集團收購,是中國向世界投射軟實力行動的前哨,該報的使命是改善中國在世界的形象並對抗外媒的反華偏見」

 

任何略懂新聞學的人都知道,這樣的敘述,對閱讀者會造成什麼樣的印象。作者強調自由亞洲電台是美帝傳聲筒,但是,對南華早報的背景則隻字未提,隱微地將讀者不知不覺地導向他設定好的方向。

 

這段精密而平淡的報導,重傷的自然是台灣主教團的形象。身為天主教世界的記者,不會不知道「太政治」這標籤對教階神長的殺傷力。我們只要回想當年美國主教團是怎樣批判于斌樞機 (剛好就是「太政治」,跟政府及老蔣關係太緊密) 甚至抵制他赴美,就知這標籤很嚴重。

 

然而,難得出現在天主教世界國際版面的台灣主教團,卻能被這等大媒體相中還被大特寫,記者不報導他們在教廷各相關單位的教務交流 (見教宗只有半天,其他拜會可是好幾天),只挑出「政治使節」來窮追猛打,讓他們以「政治和尚」的形象出現在西方媒體上,這可就不怎麼像一篇單純的「事件報導」。

 

那麼,為什麼要大費周章的寫台灣主教述職這不重要的事 (主教團本來就該每五年「上京」覲見聖座)?「目標市場」是誰?醜化一群在天主教世界內極不重要的主教,其目的是什麼?事實上,只要再聯繫起今年以來該通訊及其他義媒 (如《Corriere della Sera》) 幾篇有跡可循的報導,就可以勾勒出一條模糊但是連貫的戰線,故而該文意圖,也就宛如司馬昭之心一樣透明了。

 

這是「一篇詳細策畫的戰略文宣」。只是不知道那隻看不見的手是誰的 (請勿頭腦簡單的直接又推給中國)。

 

嚴格說來,「主教變信使」實無可非議,在天主教歷史上,主教本就常常擔負著在地國政府 (或國王) 與「教廷 (教皇)」之間的橋樑。因為,以教廷的組織結構來說,這種「政體」天生就有事務被小圈圈把持或領導者被蒙蔽的弊端,何況在本國,二戰間已經發生過國籍神長非常不滿黎培里公使「沒把真實情況反映給羅馬」的歷史誤會,最後還被民族主義者煽動成「洋教士看不起我們中國人」的反教會情緒。

 

現在,主教們既然都人在羅馬,難道讓教宗從高德隆蒙席之外的第一線本地牧羊人口中了解本國現下的社會氛圍跟政治現況,無助於教廷對國際事務的判斷?無助於天主教的牧靈跟福傳工作?羅馬教會是個國際性教會,難道教會的領導中心完全不需要了解各國政治現實以隨時調整其福傳策略,並預先就各種可能性進行damage control?「民調」是領導者坐在冷氣房裡用想像去得出來的嗎?

 

「主教」這種身分,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性存在」。政、教之間可不是一線兩隔、黑白分明,事實上,許多天主教價值都須透過政治力才能有力實踐 (如反墮胎或廢死刑),教廷可以不承認中華民國代表中國,但是絕無了斷台灣教會的道理。

 

而「主教們跟駐在國使節才是教宗的自己人」,理論上,教階神長就是教宗在各國的眼耳手腳,台灣地區主教們若不跟教宗做第一手報告,讓教宗自己看報紙做決策,那才是失職失責失份。而「主教」身分的政治性,正是中國堅持要掌握主教任命權、自辦教會的重要原因。  

 

以「挺同婚」殺蔡英文於無形

 

除了主教團之外,這篇文章還用了幾句話來抹黑陳副總統,所謂打蛇打七寸,雖然只有幾行,但這暗示陳副總統「消費信仰」的含沙射影,必然會激起讀過該文的教徒生出負面觀感。

 

事實上,以台灣對天主教的無感,賣「信仰」也賣不了三萬票,但是,項莊舞劍,別有居心,他到底了不了解台灣的真實狀況,其實毫無意義,因為,這文章本就不是要給本國人看的。除了用「政治」潑糞這幾位台灣的天主教徒之外,這篇精密的文宣中,還有一個核彈級威力的詭雷,目標是蔡總統。

 

這並不是陰謀假設或指控,看看該文末那一段與前文主題很不相干的重要強調 :

 

去年五月,台灣憲法法院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並在現任總統的完全支持之下 (with the full support of the current president),即將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

 

通篇批評台灣主教來教廷只談政治,到結尾時,才「突然」想到該介紹一下台灣與其領導人。然而,該作者怎麼介紹蔡總統?他不是選「民選女總統」,他挑的是「同婚平權」。這一段話寫得很中性,中性到無可挑剔,但是,這段話出現在《紐約時報》跟出現在《梵蒂岡內部通訊》,卻會因讀者結構與意識形態的緣故,而產生天差地遠的效果。蔡英文一旦被貼上「完全挺同婚」的標籤出現在天主教世界內,中國不用出手,全世界的萌萌都會跳起來鞭打她。

 

《梵蒂岡內部通訊》有好幾種語言版本,就市場來看,除了宗教、政治產業及媒體同業外,讀者主要都是教徒。因此,介紹一個多數人堪稱陌生的國家時,若刻意凸顯讀者反感的特質,造成的「印象」當然就會是負面觀感。一個天主教世界的記者不可能不知道這段「特別重要的結尾」在天主教世界內可不只是一顆碰不得的地雷,這是內含橙劑的死神級詭雷。

 

單看主張「伸手給LGBT」的馬丁神父所受到的瘋狂打壓,這文結尾淡淡的「蔡英文完全支持同婚」「台灣的憲法法庭支持同婚平權 (the full legalization of same-sex marriages)」可說是非常狠毒的倒打一耙。這可不能單以「作者對台灣不了解」來解讀,畢竟台灣地區主教團的秘書長陳科神父也隨團去了教廷,隻字不提陳科神父在台灣的這場同婚戰役上是多麼努力拼命,也不提蔡英文自己搖擺不定,最後在同婚議題上落得兩面不是人,這句輕巧的「附帶一提」剛好讓不知道「台灣在那裡?是怎樣的國家?」的教會保守派或傳統派對蔡英文只有一個印象 :「邪惡」的同路人。

 

不知算不算巧合,不久之前,天主教會裡對方濟各改革很有意見的一批神長及學者在義大利開了個研討會,陳日君樞機也視訊發表了他對中國教會問題解決辦法的見解。以議題來看,該會議及這批人的支持者以保守派及傳統派為主,藉著陳樞機的曝光,我國的確有機會拉到一些各國教會內有份量的傳統派、保守派的同情票,或說台灣也許能成為教會保守派對抗教宗的籌碼牌。

 

然而,一旦台灣在天主教世界的形象被刻畫為「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彩虹國」、「蔡英文是挺同婚總統」,無疑地,能得到的傳統派支持就也相當有限。

 

親中派無法把習近平洗白,但是,可以把蔡英文抹黑。然後端出兩個爛蘋果,意圖控制教會及信仰自由的中國比較可惡,還是彩虹滿天飛的台灣比較邪惡?

 

這篇文章如果還不是「一場凶狠精密的政治行動」,那什麼才叫做「殺人不見血」?

 

你願意用「廢除死刑」換邦交嗎

 

一篇普通的新聞能產生多大的殺傷力,在這種網路時代,的確難以評估。這篇過於直接粗糙急迫的評論手法以及解讀此述職的思考脈絡,不免讓人懷疑,是否中梵談判的僵局仍舊難解而讓某些人著了急。

 

但是這仍是一個值得外館及國安單位密切觀察追蹤的事件,除了對這類「蓄意誤導性新聞」須更提高警覺外,亦當注意這是否為有系統發動的形象戰爭之前哨戰?即便只是記者個人的偏見,也當注意此類政治性評論的發酵與後續。不少研究指出,二戰期間,老蔣在美國媒體的公眾形象之敗壞度與白宮支持度的下降實有相關性。殷鑑不遠,不應輕心。

 

天主教會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一事,牽動到的利益層面跟權力角力其實並不只是中梵台三方而已。教廷本身就一個聯合國,有興趣進中國的眾外國基督教差會也很多,說來,在羅馬活動的國際掮客數量可能跟1940年代活躍於伊斯坦堡的間諜一樣多。

 

這些人當中,有來自各國的利益社群,也包含各種議題的遊說團體,在這場爾虞我詐的基督宗教版八國聯軍的國際角力當中,台灣也許不知不覺地已成為某些跨國性利益團體的擋路石頭而不自知,也可能成為某些大國角力中的籌碼而尚有身價,這些都需要國安團隊搭配其他情資來進行專業研判,完全不是我國外館有能力應付的。

 

再者,雖然這是一篇對台灣教會相當不友善的文章,但是,台灣被視為「世界同婚派俱樂部」的一份子,對比現實,還是顯得諷刺。然而,這事還是點出一個本國人必須認真想想的問題。跟教廷維持邦交關係,當然無須金援,而是「價值」,然而,除與教廷共享所謂的普世價值之外,台灣是否願意更進一步與教廷共享其宗教價值 (例如支持廢死、反對墮胎、反對安樂死等等) ?如果本國人對天主教價值並沒有太大興趣,則台灣實在也不必太在意與教廷的邦交關係。

 

※作者為美國天主教歷史學會會員/ 紐約聖若望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領域 :奧體 (Corpus Mysticum) 神學政體、法國王權史、聖座外交、美國天主教移民史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