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珍惜還願意關心六四的人

主筆室 2018年06月06日 07:02:00
香港紀念六四活動。(湯森路透)

香港紀念六四活動。(湯森路透)

香港中文大學社科院客席講師葉國豪日前發表一篇《六四前夕的香港:一場關於記憶的無聲內戰》,記述香港年輕人對於六四態度的轉變,文章指出,誕生在後「六四」甚至後九七的香港年輕一代,多強調本土認同,以爭取民主為優先,更在乎包括捍衛廣東話與繁體字等本土文化,以及國民教育與新聞自由是否受中國因素所影響,他們不認同支聯會「建設民主中國」等綱領,也不認為年輕一代有道德義務去承擔「平反六四」的責任,遑論要求共產黨去平反。

 

葉國豪也觀察到,儘管影響因素各異,香港開始歷經了類似九十年代中後期台灣遺忘「六四」事件的軌跡,再一次我們觀察到「香港政治台灣化」的影響;「六四」在香港年輕人心目中,逐漸變成事不關己的「中國內政」。

 

六四29年,在中共刻意地壓制塗銷相關訊息,以及周邊國家與地區逐漸地疏離之下,它逐漸淡出許多人的記憶;不只香港如此,台灣又何嘗不是。台灣對六四的記憶強度本就不若香港,過去29年來,或因兩岸局勢的變化、內部政治的變遷以及中國政經國力的進逼,六四同樣移開越來越多台灣人的眼球。當年誓言追求民主中國的人,有多少人已浸淫在民族主義情緒裡,欽羨地高倡「厲害了我的國」;當年宣稱要追索六四真相的媒體輿論,有多少悄然將紀念六四的活動移到報屁股甚至下架,甚至連一張11萬人在香港維園紀念六四的新聞圖片都不願給。

 

但六四是重要的,它的重要不只在於一個政府怎可用槍砲坦克殺戮碾壓自己理應保護、手無寸鐵的人民,它的重要也不只在於這項屠戮自己人民的記錄始終跟隨著中國共產黨,在它想在追求世界卓越的過程中成為可恥的印記;它的重要在於如果遺忘或否認這件事實,這樣的慘劇就可能再次發生。關心六四、討論六四不是為了要羞辱中國共產黨,而是藉由真相的追索、事實的分析,得到警世的教訓,來確保這種殘害人性的的歷史傷痕不會再重來。

 

也因此,前總統馬英九在六四當天發出:「六四不平反,統一不能談」的聲明,仍相當值得被肯定的。儘管不少網路酸民,甚至對岸五毛出言嘲諷馬英九的說法,不過能夠29年來持續地關心一件事,即便關心的角度或嚴厲或婉轉,都已經展現出一種堅定態度。夠細心的讀者也不難發現,當馬英九以台灣處理「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來類比六四的說法,與同一天蔡英文用簡體字發表的六四感言幾乎不謀而合。前後兩任總統,分屬不同的黨派,即便日日相互政治攻防,卻對六四展現了共同的關切與價值,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台灣共識」。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民運人士、現已是台灣居民吾爾開希計畫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在台北立銅像一事。這件事不僅引起多個國際媒體的關注,也引發廣泛的爭議,其中最尖銳的質疑是:「這是中國人,與台灣何干?」

 

劉曉波固然是中國人,不過,作為過去30年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運人士,他生而不能出國領取諾貝爾和平獎,妻子劉霞迄今仍遭軟禁,死後竟在台北豎立起銅像,這何嘗不是兩岸兩種制度、兩種價值互相競比的最強力訴求?退萬步言,台灣各地迄今仍有數百座聳立的蔣介石銅像,有什麼理由容不下一座紀念對啟迪中國民主有卓越貢獻的劉曉波小公園與銅像?

 

中國的民主化與台灣息息相關,珍惜還願意關心六四的人,其實也是珍惜還願意關注與推動中國民主化的人,結合越多的人在共同的價值理念下奮鬥,才是對台灣更大的保障。

 

【延伸閱讀】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