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經緯:是中國將台灣推向美國 北京氣什麼

韋行之 2018年06月12日 07:00:00
中國對蔡英文政府、民進黨,乃至廣大台灣人民的打擊,讓台灣別無選擇,只能靠向對自己較友善、有利的美國。(AIT台北處長梅健華/攝影:葉信菉)

中國對蔡英文政府、民進黨,乃至廣大台灣人民的打擊,讓台灣別無選擇,只能靠向對自己較友善、有利的美國。(AIT台北處長梅健華/攝影:葉信菉)

美中台三角關係永遠不是處於一個平衡狀態,這個隨時變動中的狀態就是:華府與北京各自對台海現狀有其定義與底線,台灣則是視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在天秤上向美國或中國有遠近關係取捨的差別,但都盡可能維持有利於自我的所謂「現狀」。

 

因此馬英九執政時,自認可以用「九二共識」來拉近兩岸距離,北京也樂於用這個虛幻的「九二共識」來圈住台灣,實質上是一步步用北京定義的「一個中國原則」讓台北跑不出「一中」的手掌心,尤其不讓台北趨近華府,兩岸關係表面看似有所進展,但長久而言對台灣主權與自主性的傷害更深,甚至不符合美國與其安全盟邦的亞太戰略。

 

蔡英文執政迄今,面對北京強化對台灣外交上的打壓與封鎖、內政與經濟上的蠶食鯨吞和分化統戰,始終主張「維持現狀」,蔡英文也鮮少對中國採取激烈反制作為,此點獲得美國與主要國家肯定,愈來愈多國際聲音視北京為兩岸關係的「麻煩製造者」,甚至中國對台部份作為,被國際認定是片面改變台海現狀之舉。如此情況讓蔡政府不得不逐步被迫靠近美國,嘗試加強與其他志同道合國家的關係。

 

當然,台灣夾在美中兩強之間,自主發揮的空間有限,仍需視美中互動的情形,來彈性採取不同戰略。尤其川普上任以來的對中戰略處於一個令外界捉摸不定的走勢,之所以令外界難以預測,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新手上路本即跌跌撞撞、二是上任初期國安外交團隊的磨合需要時間、三是川普個人領導風格的獨特性、四是川普為實現競選政見做出部份對外政策的大轉向、五是美國政府對亞洲新的替代戰略需要時間成型、六是朝鮮半島情勢的撲朔迷離,讓川普政府的亞太政策初期失去全面的視野。

 

台灣被形勢帶著偏向美國

 

另一方面,中國也處於關鍵的領導階層轉變。習近平主導去年秋天十九大的人事更迭與權力鞏固,今年年初的兩會更取消任期限制。北京的對內與對外政策皆展現強勢風格,外交政策上,則是要應對川普掀起的貿易與安全挑戰,讓美中關係更加陷入衝突。

 

唯隨著時間的演進,以及川普政府對外施政漸上軌道,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天秤也出現較為清晰的輪廓。

 

這個新的演進方向就是台灣被形勢帶著偏向美國移動。這個走勢背後有兩股驅動力量,一是川普政府與華府意見領袖圈鑒於中國崛起的挑戰日升,自然而然地想藉由台灣的戰略價值,轉化成美台關係的強化,作為制衡北京的槓桿之一。

 

有人解讀這是台灣發揮其戰略優勢的機會,也有人擔心台灣淪為川普與習近平交易的籌碼。但無論台灣是槓桿還是籌碼,都需要台灣政府自己捍衛其國家利益。

 

問題的核心在於:是誰讓台灣的選項減少,不得不靠向美國?話說得更直白一點,中國對台灣氣急敗壞,用中斷官方互動、挖邦交國和阻撓國際參與來懲罰蔡政府、疏遠兩岸關係,但結果卻是更將台灣推向美國,這符合北京的利益嗎?

 

歷史殷鑑不遠。2001年共和黨小布希政府初上台,也是一副對北京磨刀霍霍的來勢洶洶態度,小布希比川普更早就使用「戰略競爭者」來形容中國。他上任不到三個月,就宣布華麗的對台軍售清單,展現出較民主黨柯林頓政府更重視台灣的戰略。

 

若非2011年9月發生九一一恐佈攻擊事件,徹底改變美國對外安全戰略,需要中國合作,美中關係可能在小布希時代就出現更多的磨擦,共和黨政府早就採取更積極的舉動來防止中國的坐大。

 

美台關係史上最佳氛圍

 

以當時小布希政府內部友台力量思考如何有效打「台灣牌」的政策經驗來看,川普過去幾個月陸續換上「敵中派」與部份「友台派」官員主掌國安會、國務院、國防部的亞太戰略,再加上國會山莊通過《台灣旅行法》等友台法案,以及「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新大樓落成典禮事件,呈現出美台關係史上最佳的氛圍。

 

特別是美國防系統最近發出的訊息,背後很明顯有著友台決策官員意志的展現。從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出席新加坡年度「香格里拉安全對話」有關對台政策的簡單論述,可視為總其成之作。

 

馬提斯重申將依《台灣關係法》,提供台灣足以自衛的武器,包括硬體與軟體層面,還強調美方反對台海現狀遭片面改變,最終方案需得到兩岸人民共同支持。更重要的是,從馬提斯以降的美方官員,近期來都明確提及將台灣納入川普政府「印度太平洋戰略」夥伴。

 

就連美國聯邦參議院最新公布參院版的「國防授權法案」(NDAA),內容更建議美軍應適時參加台灣軍演與考慮派遣美軍醫療船赴台。「國防授權法案」與去年川普政府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一樣,都逐步將「印度太平洋戰略」的內容具體化。

 

實際的立法成果,則見證在《台灣旅行法》和「國防授權法案」中對台灣戰略角色的更加重視。

 

誤判情勢的始作俑者

 

無論只是媒體過度揣測或是政策明確走向,上述美方一步步作為,都踩向中國的底線。但北京的反制措施卻是打小孩給老美看,懲罰、修理台灣,希望藉此迫使蔡政府不要「聯美制中」。

 

但北京必須理性思考的是,近期一連串欺負台灣的舉動,打擊的不只是蔡英文和民進黨,舉凡國際空間打㱘和強迫國際航空公司將台灣列為中國一部份等作為,傷害的是廣大台灣人民,也讓台灣別無選擇,只能靠向對自己較友善、有利的美國。

 

蔡政府因應此一變局的策略仍是低調、不張揚,如此明智作法既關照台灣國家利益,又不用背負兩岸關係倒退的罪名,更可善用此一良機,在具體安全、政治、經濟、和跨國性議題層面,融入美國主導的亞太新秩序。只要台灣在美國「印太戰略」佔有不可交易的一席之地,就無需擔心被出賣。反倒是北京應該審慎思考,現階段對台惡意的戰略,反而讓兩岸漸行漸遠,那才是誤判情勢的始作俑者。

 

【延伸閱讀】

●李濠仲專欄:前外長歐鴻鍊的「九二共識」和「外交休兵」論有道理嗎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