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時精選】讓北韓如此危險的,不是瘋狂而是理性

紐約時報 2016年09月19日 16:56:00

北韓喪失了理性嗎?抑或它只是裝作如此?

 

戰爭威脅,對南韓的偶爾襲擊,行事古怪的領導人,激進的宣傳——北韓讓全世界有充分的理由發問。隨著其核計畫和飛彈計畫的擴張,北韓於9月9日進行了第5次核子試驗,讓這種關切變得更加迫切。

 

不過,一些政治學專家反覆研究了這一問題,一次次得出相同的結論:北韓的行徑絕非瘋狂,而是太過理性。

 

 

他們認為,它的好戰似乎是刻意為之,旨在維繫脆弱而又孤立的北韓政府,否則,這個政府可能會成為歷史的塵埃。它的挑釁帶來了巨大的危險,卻讓自己免於遭到入侵或者走向崩潰,而這些才是平壤眼中更大的危險。

 

政治學者饒義(Denny Roy)在1994年發表的一篇期刊論文至今仍有人引用,文中稱,「瘋狂國度」以及「魯莽暴戾」的名聲「讓北韓佔據了優勢」,使它那些更為強大的敵人受到了牽制。但他認為,這種形象「基本是誤解和宣傳的產物」。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比非理性還要危險。北韓並不想開戰,但按照自己的盤算,它製造了永久存在的戰爭風險,還為一旦開戰該如何避免戰敗做著準備——有可能會借助核武器。這種危險更為微妙,但卻十分嚴重。

 

 

學界為什麼認為北韓是理性的?

 

政治學者如果把一國稱為理性國家,並不是說它的領導人總會做出最好的或者最符合道德規範的抉擇,也不是說這些領導人是精神健康的典範,而是說這個國家會以其看重的自身利益為行事依據,而居於首位的便是自我保護。

 

倘若一個國家是理性的,那它雖然並非總能成功地讓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成功地平衡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但它會努力去做。這就讓外界得以塑造一個國家的驅動力,並引導其沿著希望的方向前進。

 

不依據自身利益行事的國家則是非理性的。如果行為模式的非理性色彩很「濃」,領導人會變得分外瘋狂,無法就自身利益做出判斷。如果非理性色彩較「淡」,國內因素——比如意識形態上的狂熱或者內部的權鬥——會讓其動機變得扭曲,導致國家以適得其反但至少是可以預測的方式行事。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中)被外界認為是政治狂人。   (湯森路透)

 

目前任職於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政治學者康燦雄(David C. Kang)在2003年做過的一項研究顯示,北韓的行徑雖然可憎,但卻是理性的選擇,符合其自身利益。他發現,不論涉及國內還是國外,北韓領導人都會謹慎地認定自身利益,將其當成行事依據。(他在電子郵件中表示,這一結論依然適用。)

 

「所有的證據都證明,他們有能力做出複雜的決策,能極其精確地管理政權、國內和國際政治事務,」康燦雄寫道。「無法認為這些是不理性的領導人,不能做出合理的估算。」

 

南加州大學政治學者康燦雄的研究顯示,北韓的行徑雖然可憎,但卻是理性的選擇。   (翻攝YouTube)

 

北韓理性的不理性

 

北韓表面看來失常的行為,始於該國試圖解決它在冷戰結束後開始面臨的兩項問題。這原本是北韓無法跨越的兩大難題。

 

其中一個是軍事上的。朝鮮半島儘管名義上依然處在戰爭狀態,但已從美蘇僵局走向天平大大傾向於南韓的局面。北韓無所依憑,只有中國為它提供保護,而後者當時更關注改善與西方的關係。

 

另一個問題是政治方面的。南北韓雙方均聲稱自己代表整座朝鮮半島。在最初的幾十年裡,兩國發展水準相當。到了90年代,南韓的自由和繁榮水準呈幾何級數增長。北韓政府幾乎要喪失其合法性。

 

 

北韓領導層用「先軍」政策來同時應對這兩個問題。該政策令北韓處於一種永久性的戰爭狀態,由此將國內的貧困合理化為維持龐大的軍事力量所必須的,將對民眾的壓迫合理化為剷除國內叛徒的行動,同時以往往在戰爭時期才會出現的團結在旗幟周圍的民族主義來鞏固自身的合法性。

 

外界看來,北韓的行動似乎很瘋狂。它的國內宣傳描述的是一個並不存在的現實,它似乎決心挑起一場註定會失敗的戰爭。

 

但從北韓國內看,這些行動完全說得通。隨著時間推移,北韓政府不理性的名聲也成為了一種資產。

 

南韓民眾不滿北韓一意孤行核試驗,9月10日在首爾街頭怒燒金正恩照片抗議。 (美聯社)

 

有學者將這種行為歸因於「狂人理論」——正是由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本人發明的策略。在這一理論下,領導人會樹立起好戰而善變的形象,以迫使對手採取更謹慎的行事方式。

 

饒義在接受採訪時說,北韓「有意採取一種似乎接受並樂於開戰的風險極高的姿態,將它作為一種威懾敵人的手段。」

 

但這種策略之所以有效,完全是因為它製造的危險真實存在,哪怕那種好戰具有表演性質。

 

 

理性的北韓更危險嗎?

 

這樣一來,令北韓如此危險的正是它的理性。它相信,只有讓朝鮮半島始終處於戰爭邊緣,它才可以存在下去。由此,它的確製造了可能因某種意外或誤算而激起戰爭的風險。

 

北韓知道這種風險的存在,但它似乎覺得自己別無選擇。正因如此,北韓像是發自內心地擔心美國入侵。也或許是因為它看到美國曾帶頭出兵伊拉克,看到北約干預利比亞內戰,對付格達費(Moammar Gadhafi)。這種擔憂是合理的:面對更強大的敵人,弱國必然要嘛講和,要嘛找到一個在任何衝突中都可以存活的方法。北韓無法在保全自身政治合法性的前提下做到前一點。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北韓開展核計畫是為了阻止美國入侵,方式是首先打擊美國在周邊的軍事基地和南韓的港口,然後威脅向美國本土發射飛彈。儘管北韓目前還不具備這種能力,但分析人士認為,在接下來的十年內它就會具備。

 

依據所謂的「絕望理論」,這便是北韓理性思維的結果。

 

 

在這一理論下,當政權面臨兩個糟糕的選擇時,它們會選擇相對不那麼糟糕的一個——哪怕這個選擇在通常情況下會代價太大,不該予以考慮。

 

具體到北韓身上,這意味著為一場很可能會失敗的戰爭創造條件。它也許還代表著,為了在那場戰爭中存活下來,北韓要準備好孤注一擲地發起多次核襲擊,為了一絲生存的希望而冒險嘗試核報復行動。

 

 

北韓的領導層之所以容忍這種風險,是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沒有其他選擇。不管願不願意,我們其他人都要跟著承擔這個風險。它雖然微乎其微,但不等於零。

 

By Max Fisher © 2016 The New York Times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