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協美抗中」  台灣必須認清大國卸責的風險

湯名暉 2018年07月04日 00:00:00
美國似是有意將台灣推向大國博弈的前沿,但歷史上美國不乏有過卸責的前例。(攝影:葉信菉)

美國似是有意將台灣推向大國博弈的前沿,但歷史上美國不乏有過卸責的前例。(攝影:葉信菉)

改革開放帶給中國工業化與國家發展機遇,使中國的經濟和生產力得以出現百年來的佳績。隨著經濟發展帶動軍事力量的提升,使中國一時之間似乎有了挑戰既有強權,實現權力轉移的基本條件。

 

這份民族信心和國內政治的需要,使得北京當局告別鄧小平時期「韜光養晦」原則,以攻勢思維提出「新型大國關係」和「鬥而不破」的模式,小心避免「修習底德陷阱」,採取以文化經濟為先,政治軍事為後的超軍事手段推動「一帶一路」,與美國進行全球性的權力的競逐,並進一步主導國際制度,最終追求的是不只是權力轉移,更是為打造以中國文化價值為先,不同於西方文明的世界秩序。

 

中美貿易戰是壓制「大國崛起」的必然作為

 

這個「大國崛起」的理想正面對現有霸權的壓制,自3月22日中美貿易爭端開展至今,這三個月的中國股市跌逾7萬零642億人民幣,約1億美元:同期的美國股市反而增長13萬9400億人民幣,將近2億美元。6月16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對華徵稅清單,內容包括4月公布的加稅產品清單上1333個中國產品中的818個產品,價值大約340億美元;本次又新添284個中國產品,進口價值為大約160億美元。

 

細究其項目內容,特別針對中國未有關鍵自主智財權的半導體和航太領域,顯而易見的聚焦於「中國製造2025」相關產業,甚至是直接指向國營軍民兩用業者,直接打擊國家級軍工複合體和國防金融體系,憑藉西方五百年來建立的文化與科技的制度和秩序壓制中國的「大國崛起」意圖。

 

美國取得帳面上豐碩的成果,「美國優先」的亮眼成績也成功展現在國內政治市場,堅定川普的連任之路,反過來說,這也是習近平推動「一帶一路」和改制主席任期以來的最大挑戰。面對川普所展開的連續行動,中國的反制政策相形有限,難以超越其仍為發展中國家的侷限。

 

中國先後提出:人民幣貶值、懲罰美國農產品關稅、下達低調處理「中國製造2025」的指示,現今的情勢甚至使得七名常委與駐外大使自2013年以來再度於北京聚首商議,北京當局的謹慎與重視,隱喻著中美關係走向歷史的十字路口,牽動兩岸關係面對新的變局。

 

兩岸關係的賽局能否拉下美國

 

「川金會」結束後,關係冰冷的海峽兩岸似乎取代朝鮮半島,成為亞太地區地緣政治最為緊張之處。同時,蔡政府在兩岸關係上未有突破,低潮局面類似扁政府第一任時期,面對國內政局困境,近期內李前總統也再提台獨一件,年底選戰更需要鞏固基本盤。

 

面對內外壓力,且兩岸缺乏政治前提和互信的當下,提出與各國對抗中國的政治軍事威脅,一方面也提出兩岸領導人對話的意願,透過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的賽局,使中國背負不開啟兩岸對話的責任,同時也能測試美國看待台灣主動「協美抗中」的態度。

 

雖然美國通過國內法地位的《台灣旅行法》和《2018美國國防授權法案》(NDAA)表示對台灣的政治支持,其意圖並非是投入賽局之中,而是將台灣推向大國博弈的前沿,更何況台美之間還需要評估美國在亞太地區投入資源的強度,以及歷史上美國曾經卸責的軌跡。

 

「美國優先」使盟邦得承擔更多責任

 

國防方面,美國雖然在法律支持台灣,但是軍購尚未出現重大的格局性突破以強化台灣的防衛能力。空軍尚未取得全新機體的任一款3代半或4代戰機,海軍方面也未能如同日韓兩國取得神盾戰鬥系統,潛艦方面的戰鬥系統雖有洛克希德馬丁的支援,但是整體建案進度緩慢,難以因應中國新造護衛艦每年4艘以上的速度。

 

此外,台灣關於資訊安全和航太領域等新軍事變革的進展有限,較具威懾的反制手段為扁政府時期成軍的雄風系列及延伸發展的巡航導彈,而中國卻已取得俄羅斯先進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且已在敘利亞衝突中展現其可靠的實戰能力。相對於美國在軍事方面的具體支持仍在「口惠」階段,並未採取足以制衡的舉措,更顯得美國偏向讓台灣承擔更多責任。

 

經濟層面上,「美國優先」的議題高度,使美國未提出一個經濟版的「印太戰略」作為取代「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國際制度,也要求亞太盟邦能多擔負責任。反觀中國經營「一帶一路」最顯著的成果便是取得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的港阜,並成功使緬甸、泰國和柬埔寨採取較親中的態度,使得中國得以成功經由西南地區,至中南半島的西側通達印度洋,以更為便宜安全的陸運取代麻六甲到南海的海運通道。

 

南海問題方面也成功瓦解菲律賓和東南亞各國的共識,使印度洋右側難以形成「印太戰略」的完美弧線。對比美國偏向卸責的態勢,使得東南亞國家更不敢一面倒向美國,傾向採取雙邊下注:「經濟向中國」、「安全靠美國」。

 

既知川普眼中只有美國利益,為集中資源於國內,且吝於提供公共財且縮減對盟邦的保護傘。在此境遇之下的台灣難以受惠於美國的政策和國際制度,且台灣與周邊各國的自由貿易機制也不如中國與鄰國的關係。放眼與美國共享西方文明價值的歐洲各國,文化與價值殊異的台灣能對美國抱有多高的期待?

 

北約各國被迫提高投入北約防務的費用和任務,G7高峰會更是不歡而散。若台灣採取強勢的經濟或金融措施,自身能否有足夠的經濟與金融實力獨立面對可能的風險?

 

扈從美國未必能保障安全

 

台灣若採取扈從美國的舉措,即便爭取美國一時的認同,也難以保證安全無虞。回顧冷戰以來的美國對外關係,曾經作為美國博弈前沿的國家,通常遭逢美國的無情對待對待:伊朗的巴勒維王室反共最力卻流亡海外、海珊在兩伊戰爭中為美國出頭,與伊朗何梅尼政權兩敗俱傷,最後死於非命。格達費與美國和解後便使利比亞土崩瓦解,當年製造洛克比空空難(泛美航空103號班機)反成為非洲英雄。烏克蘭在橙色革命後採取親西方的態度,最終仍未獲得北約支援而丟失克里米亞半島和東部地區。更別提南越阮文紹政權的下場,台灣親身參與這段歷史,更應深思明辨。

 

小國發展策略實踐於經濟

 

小國資源有限,求生策略需要明確,面對近乏真誠善鄰,且遠水難救的地緣政治環境,不能僅押注於國際政治的博弈。回顧歷史上能夠在政治上以弱抗強的案例,多半建立在堅實的經濟與文化基礎,例如:佛羅倫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成就,使其能縱橫於法國與哈布斯堡家族之間,延續今日成為今日義大利「北方聯盟」的中心。

 

法蘭德斯地區作為比利時和荷蘭的前身,憑藉經濟的生產力成為法德之間的獨立國家。瑞典以其堅實的工業基礎,於冷戰期間成為蘇聯和北約之間的重要緩衝。

 

台灣能在三十多年之間成功發展經濟奇蹟,倚賴的是半導體和機械產業遠勝中國的成就,更以此維持經濟發展和爭取行動自由的基礎,若從基本的SWOT分析擴大來看,更是現今顯而易見的SO策略(Max-Max)。

 

他山之石或以史為鑑,即使要「協美抗中」,短期的國內基礎仍是經濟,才能如麥蒂奇家族般運用龐大的經濟資源與列強建立共同的利益和價值鏈。政府應致力思考各種減稅和產業獎勵方案,營造開放的人才與投資環境,致力發展經濟和自由貿易條件,致力投入符合西方人文價值的綠能與節電產業,趕在2030年前使台灣成為綠色科技島,使台灣真正與西方國家有著價值與利益的聯結,才能以實績爭取國際空間。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