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經觀點:兩年新南向 政府該回答的問題

蔡明芳 2018年07月09日 07:00:00
新南向商機是我國廠商可以吃得到的?或看得到吃不到的?(攝影:李昆翰)

新南向商機是我國廠商可以吃得到的?或看得到吃不到的?(攝影:李昆翰)

2016總統大選時的選戰策略上,加入美、日為主的區域貿易組織以及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經貿關係的新南向政策,是兩個台灣重要的對外經貿戰略。當然,目前以日本為首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是我國想要北向的首要選擇。但能否加入該組織,除了受到台灣內部限制的影響外,我國能否接受外國所提出的條件也還有不小的努力空間。

 

但可以確定的是,目前CPTPP的成員國,基本上是日本擁有較大的話語權,因此,其條文規範的透明度是相當高的,對廠商也較有保障。

 

經濟成長率不代表內需市場商機

 

相較於CPTPP,目前新南向政策的推動政策,則會令人有不小的擔憂。目前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專網中所提出的「新南向工作計畫」指出,東協十國之GDP 合計為2.4 兆美元;而南亞六國之GDP規模則為2.7 兆美元,且Global Insight預估,東協十國及南亞六國2017~2021 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分別達4.9%及7.4%,遠高於全球經濟成長率3.1%。

 

在經濟成長下,東協及南亞國家將逐漸產生一群消費力很強的新興中產階級,形成商機龐大的內需市場。然而,這些數字統計所形成的商機,是我國廠商可以吃得到的?或看得到吃不到的?仍有不小的疑問。此外,以台灣為例,雖然我國的GDP每年不斷成長,但台灣的內需並沒有明顯成長。

 

人口紅利不等於生產力

 

持平而論,我們肯定政府開始重視東南亞國家的市場。但是,這些國家未來有極高經濟成長率的背後,也顯示這些國家可能有大量基礎建設的需求,或這些國家目前的勞動生產力不高。由東協十國有6億多的人口數與南亞六國有17億人口可知,這些大量的人口紅利如何轉化為生產力,是外國廠商要進來投資首要面對的挑戰。

 

如果人口紅利無法轉換為生產力,則這些勞工的薪水也不會增加,這些國家也不會有太大的內需。因此,新南向工作計畫中提到新南向國家存在大量內需的說法是有問題的,政府無需過度誇大新南向國家的市場。

 

降低非經濟的不確定性

 

再者,一個地方是否值得投資或是否有利可圖,站在第一線的廠商一定比政府更清楚。若一個政府認為值得廠商投資的地方,廠商興趣缺缺,則表示有非經濟因素的考量,如統計數據無法觀察到的地方。

 

例如,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與法規的透明度低,或法律的解釋空間大等因素,除了前述因素外,政府的廉潔程度也是造成廠商投資成本不確定的主因。因此,在目前政府所看到的南向國家中,有哪些國家是台灣政府可以幫助台商降低上述風險的,應是政府可以先做出一些成果的地區。從而與當地國簽訂有約束力的投資保障協定。

 

勿忘中國投資教訓

 

過去中國市場確實讓許多台商賺到錢,但也讓不少台商血本無歸,對於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台商,我國政府卻無能為力,這樣的情況很容易發生在許多開發程度相對不高的地區,這是政府在推動新南向時應該要注意的地方,且可以在執政到目前兩年多內展現一些成果。

 

如果台灣新南向的推動單位無法與新南向國家的政府有任何具體的合作內容,或僅是簽訂徒具形式的備忘錄,這對增加廠商往東南亞投資或者出口產品至東南亞國家並無幫助,甚至會讓廠商認為政府沒有真正在新南向的推動上有具體作為,這是目前政府執政兩年多來需要自我警惕的。

 

如果政府無法解決前述問題,那新南向國家的商機也是台灣看得到卻吃不到的商機罷了。

 

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去思考新南向政策是正確的;但是,在投資或消費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商業糾紛或勞工與環境問題能否被妥善處理,也是政府應該關心的。新南向的經濟效果不可能在近期就產生,只是不管從供給面或需求面和南向國家連結,包含法規在內的投資透明度,也是政府可以努力的環節,我們期待盡早看到新南向的成績單。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延伸閱讀】

●產經觀點:對擾亂市場交易秩序的投資人無作為 就別說台股健康

●產經觀點:政府該重視的是國家方向而非IMD排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