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離岸風力發電 邁向無核家園的美好生活

林冠伶 2018年07月10日 10:00:00
(圖片取自 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

(圖片取自 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

國內再生能源有一個很重要的發展目標,希望在 2025 年由再生能源的發電量能夠佔全台總發電量 20%,而「離岸風力發電」是重要發展項目之一。

 

離岸風力發電在台的規劃與進度

 

離岸風力發電在台灣沒有任何經驗,因此在法規面、技術面、財務面,都需要精密的佈局與建構基礎設施。目前已有兩座示範離岸風機在苗栗外海完成設立,並提供發電,將近一年多來的風機運轉,對法規面、技術面、財務金融資源體系,都達到實際狀況執行的驗證。

 

能源局局長林全能。(攝影:葉信菉)

 

第一階段的示範驗證進度

 

法規面的部分,在離岸風電的設置有環境評估法作規範、內政部有水下的海岸管理法、文化部有水下文資法…等規範,離岸風力發電達到平行審查,同步進行來縮短建設行程的時間。

 

在財務面上,兩座示範機組,有國內及國外的金融機構參與專案融資。

 

能源局局長林全能表示,「在技術面,兩座示範風力發電機,經過將近一年運轉,經過颱風的洗禮及地震的驗證,目前的規格是耐得住的」。

 

示範機組從去年五月開始運轉,最低發電是在六月,僅達15% 容量因數,其他每個月幾乎達20% 以上,到了九、十月過後,容量因數高達60% 以上。

 

所謂容量因數就是每個月可以發電的時數,每個月720小時乘以0.15,大概將近136小時處於滿載發電狀態,觀察發電量數據比太陽光電好,未來將是不錯的加給供電方式。

 

上緯風場示範風機。(圖片取自 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

 

離岸風力發電先驅:英國、德國

 

根據歐洲風能協會(EWEA)的數據,歐洲目前共有 87 座離岸風場,主要集中在英國和德國北海,總發電量達 14GW,占全球市場九成。而英國更是離岸風電大國,是世界最大的離岸風電場域。

 

依據德國風力諮詢公司(Deutsche WindGuard GmbH)統計,德國至2017年底總計設置222座離岸風力發電機,產電量達1250MW(百萬瓦)。其中21座,產電量123MW於2016年開始進行設置,其他201座,產電量1128MW,則於2017年建置完畢,並已開始輸電儲存。

 

目前台灣離岸風力發電建設,第一批來的資金幾乎都是外資,或是台灣廠商找外資一起合資,只有台電是自己出資,就連中鋼也是另尋合資,所以初期有進入門檻以及時間的壓力,政府也看在有決心要發展,因此訂定門檻必須「在地化」,這是在遴選上後就要開始實踐的承諾。

 

KPMG安侯建業基礎建設副總經理陳文正指出,「這次遴選出來3.1GW部份的廠商要提供如何在地化的方案,在地化就表示未來發包的廠商需要有一部份是與台灣在地廠商合作,這部份是經濟部比較重視的部份。在國外有不少成功案例,我們只是想把這一塊精神很快的複製到台灣市場來」。

 

KPMG 安侯建業基礎建設副總經理陳文正。(攝影:葉信菉)

 

離岸風力發電與陸岸風力發電不同之處

 

可以想像的部分是,在海上的部分施工比較困難,因為要在海底打地基、纜線要拉上陸域;而在陸域的部分,地基和基礎是比較容易做調查的,且執行上相對容易。

 

而爭議最多的問題是環評,水下環境評估和在海上立發電機雖然在國外的例子有很多,但在台灣區域的影響是什麼還不是很清楚,是好還是不好無法預估,此部分需要持續性觀察記錄。

 

另一個面向,風向變化的特質在海面上和在陸域上是不同的,在海上完全沒有遮蔽,在陸域因為地型大部分都架設在山上制高點,而海上都是平的,必須評估風葉矩陣,才能準確架設在迎風面下,以獲得最大的發電能量。

 

台灣規劃風力發電在陸域上其實有很多的限制,導致無法做大規模的電廠,主要因素是風扇的噪音在陸岸上是個很大的問題,造成住戶居民有比較大的反彈。在海上若能做到嚴謹的控管,就能夠大規模佈置,並減少居民的不滿。

 

KPMG 安侯建業基礎建設副總經理陳文正。(攝影:葉信菉)

 

發展離岸風力發電 期望帶動新興產業與實現非核家園

 

為了永續和環境,不管是在台灣或其他國家,大家都想盡不同的辦法找出新的能源方式,解決可能需要核能的依賴性。

 

KPMG安侯建業基礎建設副總經理陳文正表示,「越早接觸離岸風電的產業,越能觸發我們經濟轉型,到底綠色經濟能夠帶來哪些好處,以及我們的人才要從哪些面向去思考與培養,不然台灣現階段經濟一直侷限在高科技電子業。目前台灣的電子業沒有辦法很快地衝上最前端,面臨的挑戰就是一直在做加工服務,這個部分勢必在其他市場有很大的競爭,如果沒有推動新產業,當目前的龍頭產業往下走時,經濟就會面臨到很大的刺激」。

 

台灣民眾都期望生活環境能減少污染並擁有非核家園。目前核能的部分還是有很多國家支持,既然台灣希望走廢核的目標,希望大家的向心力和未來的心思、發展、研究可以轉向支持綠能發展。

 

KPMG安侯建業基礎建設副總經理陳文正分享,「從歐陸幾個國家的例子可以清楚看見,他們走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走到所謂的成功,但他的成功並不只在國內,還要走向國際,不管市場上或政府應該把格局再放遠一點,要放眼國際市場上,而離岸風力發電在亞洲地區的起點也許從台灣開始,能不能比歐商跑得更快或者是跟他並行,這是我所期待的重要的一環」。

 

KPMG 安侯建業基礎建設副總經理陳文正。(攝影:葉信菉)

 

離岸風力發電尚未完成 減少核能使用的備案方式

 

為了穩定電力供給,能源局在去年增加新的火力發電供電生力軍:高雄大林一號機已商轉(燃煤發電),台中通宵新一號機(燃氣發電)在今年三月商轉。

 

能源局審慎監督因應極端氣候或是景氣增加所帶來的電力使用增加,確保電力供應。而太陽光電在今年一月已經達到設置1.76GW,夏天如果在高溫大太陽底下能夠全部發電,就能支應蠻大的電力,期待明年離岸風力發電的加入,能為發電生力軍增添更多的能量。

 

能源局局長林全能。(攝影:葉信菉)

 

不只創造能源發展 更能帶動新興產業與就業機會

 

離岸風力發電是很重要的再生能源發展,不只為了電力供應,其實還有很多的任務,其中兩個就是帶動新興產業和對潔淨電力的供應(永續發展)。

 

大量的秋冬離岸風力發展,可以取代燃煤或是燃氣,減少中部地區甚至台灣地區的空汙或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新興產業的帶動讓我們看見離岸風力發電有很多國內新興產業的機會,從海事工程的工程顧問、工程設計、施工、到風機的零組件製造…等機會。

 

能源局局長林全能表示,「我們也在學習國外目前啟動的競價模式,希望在2025年要建的5.5GW 能透過競價方式來產生比較低的建造成本。離岸風力的發展有很多面向的工作,我們考慮了許多均衡的配套措施,希望外界能給信心、信任,我們一定可以在離岸風力的發展幫國家建立新興的產業,也可以得到充分自主的電力供應,甚至讓國內環境能達永續發展」。

 

能源局局長林全能。(攝影:葉信菉)

 

 

 

 

經濟部廣告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科技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科技新聞資訊

請聯繫:上報生活中心 → lifenews@upmedia.mg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