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如何反制共軍在淡水河口的立體化登陸作戰    

紀永添 2018年07月16日 07:00:00
由關渡地區指揮部的機械化步兵營,在淡水河口進行反突擊與封鎖淡水河的操演。(攝影:李昆翰)

由關渡地區指揮部的機械化步兵營,在淡水河口進行反突擊與封鎖淡水河的操演。(攝影:李昆翰)

近兩、三年來的漢光演習中,都特別強調淡水河口的防禦作戰,由關渡地區指揮部的機械化步兵營,進行反突擊與封鎖淡水河的操演。同時也可以看到守軍的裝備正逐年升級,除了新增兼具防空功能的機炮外,國軍的主力戰車與新型反裝甲飛彈都陸續出現在演習之中,可想而知目前淡水河口的反登陸作戰,已是國軍最重視的防禦重點。而這其中的關鍵原因,當然與中國近年來不斷增強的兩棲突襲能力有關。從烏克蘭獲得的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艦,與中國自製的726型氣墊登陸艇,都有能力快速運送兩棲步兵,甚至是裝甲車輛,循淡水河發動突襲,直抵台北政經中樞,癱瘓政府與國軍的指揮系統,達到以斬首戰迅速瓦解台灣防禦能力的目標,因此國軍有必要加強淡水河口的防禦以為反制。

 

登陸作戰不侷限於兩棲登陸艦艇

 

不過目前中國解放軍所增強的,並不僅止於配備新型的氣墊登陸艇、擁有兩棲突襲能力而已,因為隨著軍事科技的進步,立體化登陸能力早就是世界各國不斷致力發展的新時代作戰能力。所謂的立體化登陸能力,是指登陸作戰不再侷限於利用兩棲登陸艦放下登陸艇,再以連續舟波進行搶灘的傳統方式。相反的,現代化的登陸方式大量利用航空器來協助作戰,以運輸機空投傘兵或用直升機機降步兵至守軍後方,以戰鬥機或武裝攻擊直升機提供地面登陸部隊密接空中支援,以氣墊登陸艇或快速突襲艇運送精銳部隊至關鍵地點登陸。同時從空中、守軍的後方與關鍵的戰術位置,一舉摧毀灘頭守軍的防線,或是打開一道缺口,好讓後方的兩棲登陸部隊可以安全地從灘頭上岸,長驅直入建立灘頭堡。

 

中國積極發展武直九、武直十攻擊直升機與各式運輸直升機,編成空中突擊旅。(圖片摘自網路)

 

雖然我們回顧過去的戰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地登陸時,盟軍於登陸當天的凌晨時分,就先空投了大量的傘兵到德軍防線後方,以襲擊守軍並阻擾後方的增援部隊。但是我們從戰後的各種資料與當事人的回憶,可以知道雖然盟軍的傘兵部隊的確發揮了很重要的功能,卻也蒙受極大的損失。在防空炮火的攻擊下,傘兵部隊被空投在錯誤的地點,不止集結緩慢,大量人員失散,也缺乏重型武器的支援。說登陸日當天的盟軍傘兵是以血肉之軀,獨立戰鬥,付出嚴重犧牲才換來戰果,一點都不算是誇大之詞。而且這場空降作戰還是盟軍集結多國之力,幾乎徵調了當時所有可運用的空中運輸能量,並在掌握絕對空中優勢下所發動的超大規模空降,這都說明了傳統傘兵作戰的低效率與不確定性。

 

以直升機運輸步兵進行突襲

 

但直升機的普及改變了這一點,在越戰時美軍就已經開始嘗試運用直升機進行大規模機降的作戰方式。這種以直升機運輸步兵進行突襲的方式,不止在實戰中證明可行,並在後來被各國陸軍所接受,相繼編成空中突擊旅,也被各國海軍陸戰隊所採用,紛紛發展出了擁有大型飛行甲板的新型兩棲登陸艦。大型飛行甲板可以讓運輸直升機與武裝攻擊直升機從登陸艦上起降,運輸直升機能載運武裝步兵直接飛越灘頭守軍防線,準確地降落在重要的交通樞紐、防禦要點、守軍指揮所或油彈庫附近,削弱守軍的防禦力量,並阻擋後方部隊的增援。而擁有強大火力的武裝攻擊直升機,則可以提供灘頭搶灘部隊與後方機降步兵立即的空中密接火力支援,遠比由後方空軍基地起飛的戰機更有效率。

 

這樣的作戰模式越來越成熟以後,發展出來的極致就是擁有大型船塢與全通式飛行甲板的兩棲突擊艦。這種兩棲突擊艦多數能載運一個完整作戰單位,包括可以泛水搶灘的兩棲裝甲載具,武裝攻擊直升機與運輸直升機,甚至是擁有可短場起降的定翼戰機,可以用優勢火力壓制灘頭守軍,快速將武裝步兵送上灘頭或守軍的後方,具備非常強大的立體化登陸能力。中國近年來陸續建造的072型兩棲登陸艦,就屬於擁有大型飛行甲板的登陸艦,還積極發展武直九、武直十攻擊直升機與各式運輸直升機,編成空中突擊旅,生產水陸戰車與兩棲裝甲運兵車,甚至還可能會建造擁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的075型兩棲突擊艦,其實就是非常務實地遵循這個發展思路,在逐步建立自己的立體化登陸能力。

 

中國近年來陸續建造的072型兩棲登陸艦。(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全通式飛行甲板的075型兩棲突擊艦。(圖片摘自網路)

 

立體化登陸作戰能力嚴重威脅台灣

 

雖然就目前來看,中國的立體化登陸作戰能力並未完全成熟,但這恐怕只是時間上的問題。這對台灣來說恐怕會是個嚴重的威脅,關鍵在於台灣的作戰環境有幾個特點,首先是台灣這個島嶼多數是山地,主要城市與重要設施都集中在西部的濱海平原地區,不止緊臨海岸線且寬度狹小,許多的空軍基地與部隊駐地都離海岸線不遠。這代表擁有立體化突擊能力的敵軍,可以由外海快速突擊這些重要的戰略地點。敵方的直升機並不需要冒險深入內陸,不止增加往返運輸增援部隊與補充彈藥油料的便利性,守軍也因為缺少防禦縱深,而更加難以防範。與空降傘兵不同的是,由運輸直升機載運的機降步兵,除了可以超低空滲透突擊,並可攜帶較重型的武器,在武裝攻擊直升機的掩護下將擁有極大的破壞力。

 

台灣四面環海,但因地理環境特殊,海岸線又長期淤積下,其實可以進行兩棲登陸的海灘並不多,而且多半空間狹小,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搶灘,這是過去台灣反登陸作戰的優勢。只是立體化登陸能力可以有效克服這個問題,能直接跨越地理障礙,深入防線後方。國軍過去的反登陸作戰想定,都是利用可登陸海灘稀少且狹小,敵方無法同時展開大規模登陸的特性,規劃由守軍集中兵力與火力來圍殲搶灘的敵軍。先以灘頭守軍與後備部隊的步兵旅,延滯敵方登陸部隊,再以常備部隊的裝甲旅或機械化步兵旅,快速增援灘頭,聯合空中攻擊與炮兵火力,擊潰敵方登陸部隊。可是這樣的反登陸作戰想定,在中國快速增強立體化登陸作戰能力下,已經逐漸變的越來越不適用,必須要即早因應。

 

立體化登陸能力能直接跨越地理障礙,深入防線後方。(攝影:李昆翰)

 

而或許從立體化登陸作戰這項戰術本身的弱點來著手,可以給國軍一個新的思考方向。以直升機來擔任作戰主力的最大問題就在於直升機本身,雖然直升機擁有可貼地飛行與空中懸停、擅長隱蔽躲藏、防空雷達不容易發現等優點,但是速度較慢,航程較短,且抗戰損能力較差,易遭地面防空炮火攻擊等問題,都是目前直升機還無法克服的先天缺點。同時機降步兵與空降傘兵還有一樣的問題,那就是必需在缺乏後勤支援下,於敵境中獨立作戰,一旦被切斷火力支援或是遭到長時間圍困,就會陷入極為不利的情況中。提供立體化登陸作戰支援的兩棲登陸艦或突擊艦,如果喪失操作能力,或被迫離開海岸線附近,就會快速削減對已登陸部隊的支援能力,而讓登陸作戰的成功率大幅下降。

 

加強地面部隊野戰防空能力是當務之急

 

瞭解立體化登陸作戰的弱點後,反制的方法就變的清晰易見,加強陸軍地面部隊的野戰防空能力是目前的當務之急。台灣雖然擁有世界上數一數二密集的防空飛彈系統,但這主要是針對高空高速的戰機所設計部署,對於可超低空飛行的直升機反制效果可能不佳。同時台灣的防空飛彈系統在戰事爆發初期,很可能就會大量耗損並遭敵方攻擊破壞,讓現在由空軍指揮的防空飛彈部隊無法在戰事中後期有效支援陸軍的反登陸作戰。目前陸軍自己擁有美製的檞樹與復仇者兩款車載短程防空飛彈系統,不過檞樹防空飛彈系統已服役多年,可能很快就會退役。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則是以悍馬車當載具,越野性能並不如使用履帶載具的檞樹防空飛彈系統,且兩者的數量也不足以為多數陸軍地面部隊提供保護。

 

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則是以悍馬車當載具。(攝影:葉信菉)

 

國軍近年來雖然又採購了由天劍一型空對空飛彈所改良而來的國造捷羚車載短程防空飛彈系統,同時還為復仇者防飛彈系統配備了由中科院所研發的蜂眼相位陣列雷達,讓整體接戰性能大幅提升。但捷羚防空飛彈系統採用商規載具,主要用於機場與重要軍事設施的保護,而且車載防空飛彈系統的隱蔽性,也遠不如可單兵攜帶的肩射短程防空飛彈。因此國軍長期以來一直希望能向美方採購肩射型的刺針短程防空飛彈,無奈美方長期不願意放行,在之前出售給台灣的是雙聯裝的刺針飛彈系統,目前主要配備於海軍陸戰隊中。一直到最近,中國直升機部隊的威脅性越來越大以後,才宣布同意出售肩射型的刺針防空飛彈,但國軍目前所採購的數量,也還不足以全面配發給基層作戰部隊。

 

國造捷羚車載短程防空飛彈系統。(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肩射型的刺針防空飛彈數量不足

 

加強陸軍的野戰防空能力,可能會讓許多人覺得,與反登陸作戰比較沒有直接的關係,遠不如購買M1主力戰車來的吸引人。但以火力更強、防護力能好的主力戰車,在灘頭迎頭痛擊敵方的兩棲部隊,這是反制傳統搶灘登陸戰的想法。在中國加強立體化登陸能力後,更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正趕往灘頭支援守軍的主力戰車,於半途遭到敵方武裝攻擊直升機的空中攻擊,交通要衝也已被敵方機降的精銳步兵所控制,並伺機以反裝甲武器發起伏擊,以阻擋擾亂我方主力打擊部隊的增援。在這樣的情況下,擁有可以跟隨部隊前進的野戰防空系統,與防禦主力戰車側翼的機械化步兵,就會變的非常重要,甚至是我方主力戰車能不到抵達灘頭的關鍵,但現在我方的野戰防空系統有辦法勝任這樣的任務嗎?

 

在中國直升機部隊的威脅性越來越大以後,美國日前終於宣布同意出售肩射型的刺針防空飛彈。(圖片摘自網路)

 

M1主力戰車無法解決現有困境

 

雖然我們可以理解陸軍想要購買新型主力戰車的急迫感,因為隨著中國開始裝備氣墊登陸艇,並興建新型的戰車登陸艦,火炮口徑更大與防護力更好的新型主力戰車也已經量產,都代表著中國在第一時間將新型主力戰車運送上岸的能力正在快速增強中,但偏偏台灣選擇以武裝攻擊直升機做為新一代反裝甲主力,而排擠了新型主力戰車的換裝,這確有可能讓灘頭守軍在面對中國新一代主力戰車時居於弱勢。只是一來目前的新威脅是中國大幅增強了渡海運輸與登陸能力,並不僅僅只是敵方主力戰車的火力與防護力已擁有優勢的問題而已,單純購買新型主力戰車無法解決這個威脅;二來並不是一定要購買M1主力戰車,才能有效反制敵方戰車,武裝攻擊直升機就是更有效的反戰車武器,陸軍或許應該先做的是好好加強地面部隊與空中武裝攻擊直升機的協同作戰能力。

 

M1主力戰車。(圖片摘自網路)

 

海軍已經計畫將岸射的反艦飛彈全部升級為可移動式系統,以增加存活率,很明顯是希望在台灣的海空軍都受到嚴重打擊後,還能繼續威脅敵方的艦隊。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嚇阻敵方的登陸船團,使其不敢靠近台灣海岸線附近,能削弱中國的立體化登陸能力與密接空中支援火力。過去國軍在思考台灣的反登陸作戰計畫時,是以「灘岸決勝」為目標,後來在獲得更大射程的多款武器後,向外延伸打擊範圍,改以「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為新戰略。這樣的企圖心或許值得國人肯定,可是也不能忽視的是,當敵人的立體化登陸能力越來越強,反登陸作戰的戰場說不定不是向外延伸,而是向內陸擴張,當面對這樣的可能威脅,國軍的思維如果還停留在傳統的兩棲作戰想定上,那恐怕就會很危險了。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延伸閱讀】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