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文哲 詹宏志 郭台銘真的懂創新嗎

沈榮欽 2018年07月19日 00:00:00
前陣子政府要店家不再提供塑膠吸管,引來不少反對聲音。(攝影:張凱婷)

前陣子政府要店家不再提供塑膠吸管,引來不少反對聲音。(攝影:張凱婷)

前陣子政府要改變商店內消費使用塑膠吸管的規定時,引來不少民眾、民意代表與名嘴的反對,固然反對的理由多元,但其中也不乏出自自私的因素,還有部分來自無知。

 

支持貿易保護主義最重要的論點之一來自美國開國先賢 Alexander Hamilton 的小寶寶產業觀點(the infant industry argument)。因為大量固定成本的關係,所以生產第一個產品的成本較高,生產數量多了,平均成本也就降低了,這就是規模經濟。

 

如果國內廠商初生之際,市場佔有率不足,無法達到規模經濟,所以成本下不來,這時應該以關稅保護國內的小寶寶產業,免得外國巨人一來就扼殺寶寶於搖籃中。

 

當然不只規模經濟,例如波音生產第一批飛機的成本是每架1億美金,第二批就會降到8 千萬,第三批變成6.4千萬,每加倍產量,成本以20% 的速度下降,稱之為學習曲線,所以寶寶還沒學習完不要放外人進來。

 

顯而易見,這種論點也與國內廠商的創新有關。不過任何台灣人只要對裕隆汽車有過最基本的了解,都應該會懷疑 Hamilton 吹牛,保護只會養出媽寶。麥可・波特就很反對這種說法,他的研究結果認為,在某些情況下(請見他的《國家競爭優勢》),讓外人進來跟寶寶打一架,甚至應該讓寶寶出去打一架,能存活下來的寶寶,最後都會變成真正的王者。

 

這之後有非常多的發展,沒法在此一一回顧,不過其中有個衍生的涵義是,政府不僅只會用官僚主義妨礙創新,有時政府也會促進創新----雖然經常是以出人意表的方式。

 

如果不是政府禁吸管的政策,不會出現不鏽鋼、竹子、紙、義大利麵、乃至甘蔗吸管與杯子的創新,甘蔗吸管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個深具潛力的新出口大宗。

 

這種效果有時甚至未必是政府有意為之。台灣人最熟悉的應該是過去電動玩具風行一時,雖然創造不少市值,後來政府依舊在壓力下強力取締,最後竟歪打正著幫助了電腦及周邊產業的興起,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產業轉型,台灣出口從成衣轉為電子一路至今。

 

不過其中很多人對創新有所誤解。例如柯文哲鐵口直斷「YouBike一定會被oBike消滅」。不僅是柯文哲崇尚威權的心靈,與創新有本質上的衝突,即使是偉大的知識份子與成功的商人也偶有誤解。

 

像是台灣最了不起的知識份子之一詹宏志前陣子反省PCHome時,居然只提到「未能及早認識資本的力量」是主要的錯誤,或是威震四海的商人郭台銘在鳳凰網專訪中提到,他有意建立一個智能城鎮,準備讓所有新創產業做產品,包括汽車、腳踏車、無人車都可以在智能城鎮裡試開。屆時智能城鎮開始運行,集團也擬頒布規定,如果在裡頭被車撞到,那要被罰款,因為在無人車試行區域,人要去躲,就像在路上看到狗,如果怕被咬就會繞道,用這種觀念來經營新創企業。

 

其實這些年來我們對創新的理解已經大幅增加,早期創新經濟學陷在熊彼得的「大企業比較容易創新」的論點,並不是這個論點不重要,不過學者們花了二、三十年發展與測試這個論點,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題目。

 

尤其是近年來商學院因為不受限於經濟學代表性廠商的束縛,所以不再只研究產業與市場,而深入到個別企業的差異,大幅增加了我們對於創新的理解,使我們知道我們的教育與企業曾經犯下哪些錯誤,有時甚至違反常識,例如為了鼓勵比較大幅度的創新(exploration),有時甚至要處罰成功、獎勵失敗等等。希望以後台灣能夠多些介紹這些創新理論新發展的文章。

 

※作者為加拿大約克大學教授、本報專欄作者。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摘自作者臉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