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出貴子 17歲雲南赤貧少年考取北大

麥浩禮 2018年07月26日 07:01:00
中國雲南貧戶之子(右)考上中國頂級學府北京大學,但知識是否真的能改變命運?(取自影片)

中國雲南貧戶之子(右)考上中國頂級學府北京大學,但知識是否真的能改變命運?(取自影片)

「知識改變命運」這一句說話,落在中國的窮困山區,絕對是民眾盼望「脫貧」的不二信念。

 

17歲青年崔慶濤完成了中國高考文科組考試,便回到雲南曲靖會澤縣者海鎮的老家,幫助父親娘親到建築工地作泥水工作。他是2018年雲南高考文科組的考生,放榜後取得669分的傑出成績,更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錄取。

 

雲南窮困戶 兒子幫手勞動

 

作為家中長子崔慶濤,弟弟9月開學上高二,妹妹剛讀小學四年級,父親是崔茂榮為文盲,在家附近的建築工地打散工,每天賺取100元人民幣,但沒工作時只能閒著。而母親許樹蘭則到隔縣祟明縣工作,並帶著小女兒到祟明讀書,學校放暑假,娘親便回家待在一起。

 

兩老雖然努力工作,但有三名子女負擔很重,成為了雲南立案的窮困戶,因此崔慶濤及弟弟每個學期能獲政府3000元(新台幣1萬2千元)的吃飯補助,吃飯問題基本解決。

 

2014年雲南昭通市發生6.5級的強烈地震,617人死亡,超過3千多人受傷,崔家的房子亦受地震波及而變成危樓,崔慶濤的父親拿了4萬元政府補助,再借了點外債蓋了新房子。但債務則要還上好幾年。崔慶濤便在這段時間空檔,幫助雙親幫補家計,畢竟多一個人,便多一雙手。崔慶濤幫助雙親砌土鏟沙,又幫父親拌砂漿,身上少不免沾上泥塵。

 

7月24日崔慶濤收到快遞員的電話,指要送他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貨車到達工地後,崔慶濤清潔好雙手,並換上紅色襯衣,拿出身分証給快遞員,然後接過通知書的大郵包。 自己的兒子能考上北大,自然會很高興,由於崔茂榮不識字,著妻子念給他聽。

 

「我校決定錄取你」

 

許樹蘭便一字一句念出「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崔慶濤同學,我校決定錄取你入新聞與傳播學院專業學習,請你準時於2018年8月30日憑本通知書到校報到,校長林建華。」

 

 

崔茂榮隨即露出燦爛的笑容,但崔慶濤則擔心學費問題。他的母校會澤縣茚旺高級中學的幾位老師建議他申請助學貸款,並把助學貸款的辦理手續和程序告訴了他。

 

崔茂榮在鏡頭前對著兒子說,「你自己要自力更生,靠老爸是靠不住的,爸爸沒上過學,什麼也不懂,你看我們家這個房子,沒有好心人政府的幫助,我們也沒有房子住。」崔茂榮表示,學校可以貸款,自己也能苦,但家裡還欠一些外債,只是擔心下雨耽誤工作影響籌集兒子的學費。

 

雖然媒體早待在崔慶濤身旁,拍照攝錄他接收成績單的那一刻,而照片亦帶著濃烈宣傳中國的味道,但從雙親、妹妹以及崔慶濤看著錄取單的笑容,卻是多麼真摯簡單。

 

 

崔慶濤事後接受訪問表示,像這樣的家庭,要讀出一個大學生是十分困難,但是有了好的政策就不同,在學校裡每個學期都有一定的補助,如果沒有其他費用的話,根本不需要向家裡拿生活費, 「走出大山後 我也會回到大山,但我回到大山後 ,會為大山帶來不一樣的變化。」

 


 

2017年雲南省高考報名人數為29萬3千多人,崔慶濤考獲全省第56名,成績超然。崔慶濤靠著自身的努力,考上中國頂級學府,但這種知識改變窮困命運的精神,又會否如他所說,真的可以帶回大山,改變大山?

 

寒門難出貴子 富二代早在起跑線前

 

《北京網絡廣播電台》指出,不得不面對一個既定事實,這些高考狀元多集中在大城市名校中,「他們擁有很好的師資,富俗的家庭,父母一般是知識分子,家風良好、素質全面、光環聚集」。有些狀元,自小便能出國旅行,走遍十多個國家,有些則就讀價錢昂貴的外國語學校。

 

例如,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戴著眼鏡穿著白色有領襯衫,如他的名字,氣宇軒昂地受訪時直言,「生在北京這些大城市,教育資源得天獨厚,農村孩子完全享受不了,所以學習的過程,比他們能走很多捷徑,現在的狀元都是家裡又好又厲害的一種。」

 

熊軒昂的說話很現實,亦血淋淋地刺中了不少農村學子的心,猶如將他們一直堅守的信念撕開。

 

文章又認為,社會上總認為求學路上,農村孩子往往比城市孩子更刻苦耐勞,但現實上是愈是富裕的家庭便愈專注培養教育。教育就是金錢,城市家長為子女大灑金錢在興趣班、補習班上,對連生活溫飽也成問題的農村家庭,簡直是不可思議望塵莫及。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在6月高考放榜前發表社論指,社會穩定不等如階層固化,需深化改革,不斷暢通社會流通的通道,社論認為中國經濟現在迅速發展,伴隨的是大規模的社會流動,社會經濟發展充滿活力,中國既有不同地域就業的橫向流動,又有職業收入的縱向流動,不存在階層固化的問題。

 

但事實上社會階層固化,不論在中國,全球多個國家亦逐漸出現社會流動的停滯的問題。「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在二十一世紀中愈來愈明顯。

 

中國脫窮需七代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8年7月發表的報告指出,世界各國的窮困人口脫窮的時間平均要150年才能「翻身」。

 

報告負責人拉莫斯(Gabriela Ramos)指出,由於社會流動近年愈來愈停滯,一些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匈牙利、印度,1/3低收入的父親,他們的下一代也會是低收入人士,而其餘三分之二有機會打破階層固化的只會局限於鄰近的收入群體,意思即他們向上流動機會只局限於他身邊所認識的群體中。

 

在中國,平均要7代人才能脫窮回到正常生活水平。而最容易脫貧的國家則是丹麥,只需要2代人便能重返正常人生活;最難脫貧的是南美洲國家,如巴西、南非、哥倫比亞,分別9代及11代。




 

報告又指出,自1955年至1975出生的低學歷人士,他們較容易得到向上流動的機會,但是在1975年後階層開始固化,社會流動出現停滯。這表示基層人數愈來愈多,相反富有人士及其下一代則保住自己的財富與社會階級。報告的說法亦印證出,為何近年多國年青人均經常抱怨未有機會向上流動,轉而對政府產生不滿。

 

報告建議各國需制定政策,讓每個國民都享用平等機會,給予弱勢兒童一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並減輕窮人因經濟困難而影響下一代的未來發展。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