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統戰模式緣何衰落—一國兩制之四

杜心武 2018年08月15日 07:00:00
中國頻頻拉攏台灣「紅統」人士,但那些根本算不上「統戰」,只能說是收買。(圖片取自三立LIVE新聞YouTube影片截圖)

中國頻頻拉攏台灣「紅統」人士,但那些根本算不上「統戰」,只能說是收買。(圖片取自三立LIVE新聞YouTube影片截圖)

就在台中市籌備四年,即將在明年主辦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之際,傳來中國在北京召開東亞奧運理事會臨時會議,取消台中主辦權的消息。中國的理由是,民進黨政府放任縱容「東京奧運正名公投」,挑釁「奧運規定」,違反國際體育界的共識;而且台中現任民進黨市長林佳龍正是「東京奧運正名公投」的支持者。

 

是否應該推動公投,正名公投是否應該通過,自然見仁見智。即使通過了,如何真正去推動正名更有難度。但提倡正名公投是公民權利,也符合台灣公投法的規定。站在台灣立場,允許一些公民推動公投完全理直氣壯。說市長林佳龍支持公投,就取消好幾年前就定下來的比賽主辦權,也十足蠻橫。至於台灣政府是否承認九二共識,這是更高層的事務,地方政府更管不著。

 

消息一出,林佳龍的支持度節節上升,盧秀燕頻頻告急。一些國民黨努力把矛頭指向民進黨,但幾乎沒有成效。於是,他們又紛紛痛心「這不是為民進黨助選嗎?」

 

確實,以中國傳統的「統戰思維」來衡量,中國這樣「不顧友軍」,太「不夠意思」了!但只要放在「習式中國」時代,這一切都變得有章可循。

 

以我為主   實力碾壓

 

在中國術語中,這叫做「以我為主,實力碾壓」。它是與「統戰」背道而馳的方式。換言之,「國民黨是否能上台」的問題,中共並不太關心,至少沒有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習近平就是這種「以我為主」理論的愛好者。

 

「統戰」是「統一戰線」的簡稱,是中共的「三大法寶」之一,也是最廣為人知的法寶。王力雄在《天葬》中寫過,一般中國人都知道「三大法寶」這個詞,但大多只記得「統戰」,其它兩個(黨的建設,武裝鬥爭)都不太記得起。可見「統戰」在中共話語體系中是如何深入人心。

 

「統戰」理論最早由蘇聯共黨領袖列寧提出,目的是建立一套在革命時擴大己方陣營,擊敗對手的策略。列寧認爲:無產階級必須在革命中讓其他社會階層、陣營如小資產階級、中農、民族資產階級等加入己方,或者支持己方的政策,或者最少保持中立,以最大程度孤立敵人—官僚資產者與帝國主義。

 

「統戰」理論最早由蘇聯共黨領袖列寧(中間)提出。(維基百科)

 

中共活用「統戰」,其對象主要有幾種。第一是敵方的上層人物。國共內戰期間,中共統戰過國民黨的諸多上層,特別是軍閥。對大多數文墨不多的軍閥來說,誘之以利益(金錢與官職),威嚇之以武力,通常就足夠了。少數如張學良等人則還要「曉之以理」,以「民族大義」說服之。

 

第二是知識份子。中共摸清了知識分子的好面子、易受捧、易上當、愛慕風雅等脾性,進行統戰時更細緻。中國内戰中,很多「民主人士」站在共產黨一邊,在輿論上攻擊國民黨,在「國統區」製造混亂拖後腿,在國共內戰中幫助極大,這些都是統戰的功勞。現在,中國有個花瓶組織—政協,就是統戰的產物,現在專門安放統戰對象,即所謂「無知少女」(無黨派人士、知識分子、少數民族、女性)。

 

第三是少數民族地區或「自治地區」的上層人物,這是「羈糜制度」傳統與統戰的結合物。它在「一國兩制」中有特殊意義,值得進一步分析。筆者在前文已經分析過,中共建立過兩次「一國兩制」都堪稱失敗,其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中國一些漢人統治者追求「大一統」的「一」,不允許「異質性」的存在。但很多人也歸咎於「統戰政策」。正是這種認識帶來「統戰政策」的衰落。

 

當然這種説法似乎在歷史上也能找到根據。

 

「統戰不可行」的證據

 

1950年代,中國在西藏實行「一國兩制」,設想就是依賴以達賴喇嘛為首的藏族上層人士,低成本管治西藏。中共給達賴喇嘛待遇優厚的職位(政協副主席,即屬於國家領導人),而且也有一些實質的權力(儘管最終還要聽命中共)。但中共隨後要求西藏「改革」,最後達賴喇嘛出逃印度,「一國兩制」告終。無論失敗原因爲何,從結果看,這次統戰是失敗的。

 

1980年代,在胡耀邦主政下,中共重新給予藏人上層人士優厚待遇。在文革落難的班禪喇嘛又回到「國家領導人」的位置,其他原先的上層藏人也紛紛恢復高位。這可視爲「二次統戰」。但到了1989年,西藏發生拉薩騷亂,最終以中共宣佈戒嚴,軍隊進駐街頭鎮壓告終。當時西藏黨委書記胡錦濤因處理有功而獲鄧小平青睞平步青雲。拉薩騷亂的後遺症至今尚未消失,每年三月西藏都要戒備。於是,這再次成爲「統戰不可行」的證據。

 

中國對香港的治理模式一開始也用「統戰」模式。港英時代,中國已積極統戰香港上層人士(參看江關生《中共在香港》下冊)。起草基本法時,中共委任的港方基本法起草委員,大部分不是中共滲透香港的左派,就是統戰過來的人物(包括商人、專業人士和知識分子)。首任特首董建華,其家族生意東方海外在1986年受中國恩惠而渡過破產危機,也是統戰過來的對象。

 

在香港回歸初期,中國沿用統戰模式,非常倚重董建華等商人,也留用了一眾後來被視爲「港英餘孽」(比如陳方安生)的政務官,希望香港「馬照跑,舞照跳」;在政治上只求「河水不犯井水」,唯一要求是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在經濟上,對香港也予取予求,其對香港的特殊照顧,還引起廣州(珠三角機場問題)、深圳(深港合作模式)、上海(迪斯尼樂園問題)等城市的抱怨。

 

對香港「真正回歸」毫無興趣

 

這種統戰模式一早就受到香港傳統左派的質疑,他們認爲,北京只顧跟富豪打交道,過於倚重那些「突然親中」的前港英官員,對他們這些「忍辱負重」「打生打死」的基層左派棄之若屣。隨著2003年基本法23條立法失敗,中國也研究調整對香港的統戰策略,派出不少中國學者南下調研香港事務,得出的結論有兩個:

 

第一,應該在香港建立「第二支管治隊伍」,繞過「統戰層」直接插手香港事務。

 

第二,香港上層得益於統戰政策,對幫助中國促進香港「真正回歸」卻毫無興趣。

 

因爲只有如此,他們才能維持被統戰的地位;而且他們「吃相太差」,中國在統戰中不斷對香港「泵水」,反而令香港經濟問題叢生,因爲統戰主要只惠及大商家等統戰對象,香港貧富分化越來越厲害,房價越來越高,平民深受「融合之禍」,「人心不回歸」,到頭來搞出「反蝗蟲運動」和「港獨」。於是,他們建議中國應該直接向香港基層讓利,「統戰基層」,而非「統戰上層」。

 

2008年,習近平開始主管香港事務,成長於文革年代的他,更青睞由下而上的「革命模式」,對「統戰」這種由上而下的模式有天然的排斥感。正是在他主管香港事務後,中聯辦研究部部長曹二寶在2008年初發表在中共中央黨校刊物《學習時報》的《一國兩制條件下香港的管治力量》的理論被力推(2009年4月開始在香港引發大規模爭論)。從此,中央就抛棄統戰政策,改用西環治港。2012年梁振英上台後,西環治港常態化。

 

在香港雨傘運動期間,内地輿論對「統戰」政策不滿達到頂峰。就連一度被習近平寵幸的網絡寫手「花千芳」也發文「分析」香港問題,批評統戰政策。花千芳當然對香港一竅不通,也沒有什麽學問,但連他也寫出這樣的文章,正可見「統戰不可行」的説法在中國影響多大。

 

用錢就可以把台灣人拉過來

 

此後,中國對香港更不搞什麽統戰了。2015年,黨媒旗下的《瞭望智庫》發表《別讓李嘉誠跑了》的署名文章,砲轟李嘉誠,在内地大行其道,搞得李嘉誠灰頭土臉,要鄭重其事地在長江實業集團官方網站上發表新聞稿表忠心。這在以往不可想象。

 

2017年,林鄭月娥上台後,更淪爲「家嫂」一般的唯唯諾諾辦事員的角色。就連主管香港事務的韓正也覺得看不過眼,指示「要讓社會感受到中央維護特首權威。」

 

至於建制派的立法會選舉成敗,中國更不放在心上。比如今年初的補選,建制派擔心DQ香港衆志的周庭會導致建制派落敗,故不斷向中聯辦表示擔憂,但最終港府還是DQ了周庭,令建制派候選人落敗。

 

以上兩個例子,很好地解釋了,爲何習式中國會以「以我為主」取代「統戰」。在台灣問題上,中國近年的思路也完全一致。中國並非不知道,打壓周子瑜會令國民黨在總統選舉中慘敗,不是不知道要求航空公司改名的「獵巫事件」、東亞運事件、藝員道歉事件會讓國民黨在六都選舉不利,但中國根本不在意,堅持「以我為主」。

 

因爲中國相信「實力碾壓」,直接面向普通台灣人,用錢就可以把台灣人拉過來。當然,中國還拉攏台灣「紅統」人士,但那些根本算不上「統戰」,只能說是收買。

 

※作者為國際關係評論人

 

【延伸閱讀】

一國兩制為何不會成功

●中共早為推翻「一國兩制」埋伏筆 對台灣不會例外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