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是我們的心中刺或心頭肉

康文炳 2018年08月21日 00:02:00
四十萬本省籍將士投入的八二三砲戰,可以被視為台灣族群融合的開端。(圖片由國防部提供)

四十萬本省籍將士投入的八二三砲戰,可以被視為台灣族群融合的開端。(圖片由國防部提供)

歷史是選擇題。一段歷史被權力者彰顯,自然是因為它具有當代的政治意涵。反之,一段歷史被權力者漠視,自然也是因為對他們而言不再具有當代的政治意義了。

 

這種權力/歷史的關係,難免是自利的、短視的,甚至是褊狹的本能作祟。於是,「歷史」就被權力者各自剪輯、標籤、綁架;而彼此又各自迴避著對方的「歷史片段」。

 

只是,心理學上,漠視並不等同於迴避。往往,我們漠視的是身外之物,而迴避的卻是心中之刺。

 

禪師說:「我們害怕的,正是我們應該面對的;而我們越迴避,陰影就會越強大。」

 

「二二八」是國民黨的心中之刺,它迴避多年,終究被穿心而過。國民黨的淪喪,本質上還是歸因於它不能認同身處其上的台灣及生活其間的人民。

 

迴避,讓國民黨慌張地退守到「台獨」的對立面,最終連民主、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都可棄之不顧,幾近淪為共產政權的附庸。

 

可悲的是,民進黨部分勢力也偏執地固守「統一」的對立面,一種缺乏包容的褊狹民族主義蠢蠢欲動,身上已有幾分昔日對手的專橫神色。

 

我們越是活在敵人的陰影裡,我們的目光就會越褊狹。民進黨這種不大器、缺乏自信的心態,多少就表現在它對「八二三砲戰」,這個深具台灣當代政治意義的歷史事件的無動於衷。

 

揭穿虛假的炎黃道統及大中國迷思,台灣歷史的主體論述必須被重建,這殆無疑義。但這個論述絕不可能漠視或迴避任何在這島上共同生活過的人。

 

政治是函數題,我們要把自己作大還是作小。新聞標題說「民間八二三砲戰紀念會/泛藍人物齊到場」,為什麼「八二三」只能是藍色的「八二三」,「二二八」只能是綠色的「二二八」?為什麼執政者不能展現執政者的高度,以國家之名消弭這些隔閡與對抗?

 

「心中刺」能不能變成「心頭肉」?國民黨錯失了認同台灣的機會,民進黨會錯失推動族群包容的契機嗎?

 

台灣族群融合的動力,基礎是來自倫理學的相互尊重與包容,而更積極的,則是來自於我們擁有共同的信念,以及共同抵禦威脅這個信念的敵人。

 

「四十萬本省籍將士投入的八二三砲戰,可以被視為台灣族群融合的開端。」有人如此評價。我深表讚同,這必是台灣歷史再敘事裡一段精采的內容。

 

台灣當前的敵人不在蕭牆之中,而在海峽對岸。這就是六十年前台灣人(「外省人」、「本省人」、客家人、原住民)共同參與的「八二三砲戰」的當代政治意涵──我們拒絕被中共這樣的政權管治,我們珍視我們現在的生活:有說話的自由,也有不說話的自由。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本文經授權,摘自作者臉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