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興亞難民逃向孟加拉1年 返回緬甸家園卻遙遙無期

楊穎婷 2018年08月25日 17:09:00
羅興亞人長期被緬甸視為非法移民,不屬於任何國籍。緬甸承諾將接納所有羅興亞難民,但聯合國難民屬認為其條件尚不利於羅興亞人返家。(美聯社)

羅興亞人長期被緬甸視為非法移民,不屬於任何國籍。緬甸承諾將接納所有羅興亞難民,但聯合國難民屬認為其條件尚不利於羅興亞人返家。(美聯社)

2017年8月25日,150名「羅興亞救世軍」向若開邦的警察哨所和營地發動襲擊,引發緬甸軍隊大規模反擊,波及無辜,造成超過70萬名羅興亞人偷渡孟加拉,引發「2017年羅興亞難民危機」。

 

時隔一年,儘管緬甸、孟加拉、聯合國和許多援助機構進行數月的討論,卻未見能讓羅興亞人盡速返家的跡象。

 

動亂造成家庭破碎 破鏡難圓

 

15歲的阿卜杜拉拉扎克(Abdullah Razzaq)在一年前和17歲的哥哥,隨同超過70萬名羅興亞人(Rohingya)逃離緬甸軍的襲擊,越過邊境進入孟加拉。如今阿卜杜拉在他們一周一次的通話中向他的母親大聲呼喚:「媽咪!媽咪!你們為什麼不來這裡?」

 

「這裡」指的是一個建在低窪的山丘和無盡的季風與山泥中,搖搖欲墜的難民營,約在20多年前由羅興亞難民建立。去年8月25日緬甸軍隊發動攻擊時,造成營地爆炸,數十萬羅興亞人開始越過邊境抵達此地。

 

阿卜杜拉說:「我看不到我的母親及兄弟,也無法親身感受母親對我的關愛,我非常想念他們。」

 

受動亂波及而分離的家庭,透過視訊通話和家人維持聯繫、表達想念。(美聯社)

 

這個家庭在8月24日一場羅興亞小型激進組織襲擊緬甸警察的一連串攻擊事件中被拆散,該事件導致十幾名維安人員死亡。 此後,緬甸維安部隊和佛教暴徒對羅興亞村莊進行殘酷的襲擊,焚燒許多住家並驅逐村民。許多維權活動人士認為這是企圖將羅興亞人趕出緬甸。

 

在一連串攻擊事件發生後,阿卜杜拉和他的哥哥認為他們的母親也向許多羅興亞人一樣已經逃離緬甸。後來他們才發現母親並沒有跟上,而是和他們的長兄留在若開邦的村莊。

 

他們便每週和母親進行一次通話,母親難掩分離的痛苦說道:「我很想念你們,我沒辦法好好吃飯或睡覺,我不知所措。」

 

眾多因動亂而四散的家庭倚靠行動電話和分隔兩地的家人維持聯繫。(美聯社)

 

羅興亞人的困境似乎看不見盡頭,他們長期被緬甸視為非法移民,失去居住及遷徙自由等基本權利,儘管有些羅興亞家庭已經在佛教國家生活好幾代。自1982年後,大部分的羅興亞人被剝奪公民身分,他們不再屬於任何國籍。

 

隨著緬甸政府開始埋怨羅興亞武裝分子的暴力行為,反羅興亞大屠殺多年來已成為該地區生活的一部分,2016年10月緬甸對他們的暴力行動再次加劇。 2017年8月下旬,羅興亞難民如洪流般大量湧入孟加拉。

 

因動亂而流離失所 70歲婦:我只想見我兒子

 

如今,眾多因動亂而四散的家庭倚靠行動電話維持聯繫。

 

70歲的迪達爾貝格姆(Dildar Begum)說:「我的兒子沒辦法隨心所欲地打電話,他只能偷偷的打給我,因為他正被佛教徒鄰居監視著。」他在每週三等待著他的兒子來電,電話卻不曾響過。

 

70歲的迪達爾貝格姆(Dildar Begum)和兒子在逃亡的途中被迫分離,兒子被鄰居監視著,不能隨心所欲地打給她。(美聯社)

 

他的家庭也因為動亂而支離破碎。隨著鎮壓日漸殘酷,他和他兒子的家庭逃往緬甸─孟加拉邊境。他和一群難民爬上一艘橫渡孟加拉納夫河(Naf River)的船,但當他兒子回到港口尋找孩子時,卻被佛教團體包圍並且被趕走。只有他一個人逃到孟加拉。

 

時過一年,他現在只想見他兒子。「如果真主希望我們再見面,我們便能相見。我的兒子或我可能會死。無論真主的意思為何,我們都必須接受。」

 

緬甸承諾接回難民 UN難民署:尚不利羅興亞人回歸

 

緬甸承諾會接納所有羅興亞難民,並在邊境為他們建造營地,而孟加拉則表示將會暫時提供他們飲食及庇護。雙方國家同意在1月開始遣返他們回到緬甸,卻因擔憂援助工作以及羅興亞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而取消。

 

聯合國難民署表示:「緬甸的條件尚不利於羅興亞人安全、有尊嚴的陸續回歸。」

 

一名年輕的羅興亞難民女孩站在靠近長老的地方,他們正在墓地裡挖一個新的墳墓。(美聯社)

 

獲得諾貝爾獎和平獎的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看到她的形象因政府面對危機的處理方式而重挫,本週稍早再次為其行動辯護,稱羅興亞武裝分子仍然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她在新加坡的一次演講中提到:「我們在緬甸生活的人與那些從外部觀察的人不一樣,並且不會受到外界觀察結果的影響。恐怖活動的危險性是導致若開邦人道主義危機事件的最初原因,現今的社會中也仍然存在。除非能夠徹底解決這項安全挑戰,否則族群間暴力相向的風險仍會存在。」

 

外交官和援助工作人員表示,雖然羅興亞武裝分子發動一些小規模襲擊,但緬甸的反擊更具破壞性和致命性。

 

緬甸應給予公民身分 保障其人生安全

 

國際社會認為緬甸現在必須創造一種羅興亞人能夠安全返回家園的局面。聯合國緬甸協調員奧斯比(Knut Ostby)接受《美聯社》採訪提到:「羅興亞人回來時需要有安全保障,他們需要有行動自由,他們還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取得公民身份途徑。他們需要能夠在存在社會中,就像一般人返國時一樣。」

 

在大量難民湧入孟加拉一年後,難民營已成為具備功能性的城鎮,擁有商店、餐館和藥局,還有由發展機構經營的兒童遊樂場和臨時學校。目前正在建造更多的醫療診所,許多棚屋都設有太陽能板。

 

發展機構經營兒童遊樂場,供孩童玩樂。難民營已成為具備功能性的城鎮,擁有商店、餐館和藥局。(美聯社)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人民仍然感到不安與憤怒。很多人懷疑他們是否能如願返家。

 

穆罕默德阿里夫(Mohammad Arif)在緬甸經營一家小雜貨店,過著比多數羅興亞人相對富裕的生活。他現在能看到他老家的唯一方法是透過視訊電話,撥打住在緬甸另一頭的親戚和朋友。他提到:「自從我來到這裡,我便一直在遭遇痛苦與緊張的情況,但那些人比我們過得更痛苦,因為他們不斷思考著自己是否能夠存活,或者被殺。」

 

他在星期四和他在緬甸的親戚撥打視訊電話,親戚說仍有強大的軍隊出現在他們的村莊,並告訴他:「我認為附近大約有100至700名士兵仍在此區。」

 

孟加拉軍人檢查羅興亞難民的車輛。(美聯社)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