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的映射:記2018科索沃DOKUFEST影展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8年08月27日 10:00:00
夜晚酒吧外盛況(陳婉伶提供)

夜晚酒吧外盛況(陳婉伶提供)

2013年,TIDF再次落腳台北,為了即將到來的影展,在2014的上半年展開全球徵件,陸陸續續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報名影片。有一天,我的信箱裡出現了一封未讀信件,來信者的署名是一個叫做DOKUFEST的影展的節目聯繫人,說他們國內有一群創作者很有興趣報名,但線上報名表的「出品國」下拉選單中沒有他們的國家「科索沃」,他不知道該如何完成報名。在修改系統設定之餘,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對於這個「國家」,甚至是它所位處的巴爾幹半島所知甚少。直到多年後,在同事受邀前往參加DOKUFEST所寫的文章中,才對這個影展有了進一步的印象。

 

2018年8月,飛機在無雲的豔陽藍天下,緩緩滑過一片綠丘與紅瓦屋,降落在科索沃的國際機場。經過16小時的飛行與轉機,來到這個四年前在信中有過短暫接觸的地方,信中「Kosovo」幾個字母瞬間從螢幕中躍然成為眼前立體的人物與地景。

 

這座科索沃唯一的國際機場只有一條跑道、一座航廈,和台北的松山機場差不多大小;進到入境大廳,便見到拿著DOKUFEST手牌的接機人員,看起來年約四旬的司機先生以厚實的手掌握手歡迎我們,帶著我們前往DOKUFEST的舉辦地,也就是距離首都普里斯提納(Prishtina)南方車程約一小時、人口八萬五千餘人的小鎮普里茲倫(Prizren),這裡是近代阿爾巴尼亞文化在政治、文化與地理上最大的中心。而2018年來台擔任TIDF國際競賽評審的DOKUFEST節目總監(Programme Director)Veton Nurkollari便是出身普里茲倫。

 

「Reflection」

 

影展精神標語(陳婉伶提供)

 

本屆的DOKUFEST以「Reflection」(映射)為主題,在這個概念下,身為搖滾樂迷的Veton提到策展團隊在規劃初期就決定以地下絲絨樂團(Velvet Underground)的I’ll Be Your Mirror(1967)以及超脫樂團(Nirvana)的Come As You Are(1992)兩首歌作為精神標語,希望DOKUFEST能作為一面鏡子,映射出我們身處世界中的種種,透過節目單元與活動的規劃,在普里茲倫的夏季節慶氣息中,讓人與人的接觸也像許多鏡子一般,不斷激盪、折射、交映。


 
有趣的是,Veton也提到雖然影展訂下了「Reflection」這個主題,但策劃團隊從不希望主題成為影展策劃的框架,不需要每一個環節、每一部片都緊扣著主題,反而是用一種更有機且開放的方式來思考和看待,主題在策劃過程中的意義比較像是一個收斂工具,各方面發散到一個程度後,再回到主題的大傘下思考整體的架構;最後將兩個精神標語概念回歸到參與影展的人身上,像是一份屬於每一個人的邀請,讓所有人帶著自己本來的樣貌前來參與這場盛會,透過彼此交流照映,創造出更多可能性。

 

接地氣的影展

 

影展的各場館座落在小鎮的各處,以舊城區Shatërvan Prizren廣場為中心向外發散,大約都在走路3到15分鐘內可達的地方,包含四個室內場地與七個室外場地。由於活動通常都進行到半夜,所以每天的第一場放映通常都是中午才開始,所有放映場次都是每兩小時一場的整點開演,但在夏日的節慶氣氛中,節目通常不會準時開始,稍微延遲五至十分鐘是家常便飯,似乎也未見工作人員慌張應對或者觀眾面露不耐破口大罵,閑散的氣氛與安排讓人想起看電影和「Festival」本來就應該是一種享受的體驗。

 

舊城區的廣場(陳婉伶提供)

 

室內放映場次只有放到太陽下山前結束,最後一場開演是下午六點整。雖然科索沃的夏季十分襖熱,但豔陽退下後,普里茲倫的夜晚便是沁涼如水,而影展與小鎮依然活力不減。只留下一處室內放映場地,其餘所有放映全部移至室外,影展巧妙地將戲院的庭院(Lumbardhi Outdoor)、河床(Doku N’Lum)、山腳下的空地(Dream Cinema)、山頂的堡壘遺跡(Kino Kalaja)、建築物旁的大型露台(Kino Plato)等地點化為涼風徐徐的戶外放映地,有座位的地方讓觀眾隨意入座,無法設座位的地方則提供或大或小的軟墊,觀眾們或坐或臥,看電影佐星空、時而傳來遠方的音樂聲,各種戶外的觀影體驗成為DOKUFEST的最大特色之一,原來看電影也可以如此輕鬆。

 

山頂城堡的放映場地(陳婉伶提供)

 

電影放映之外,DOKUFEST也充分利用市區內各種場建築,選在古蹟(Hamam,16世紀的土耳其浴場)、電影俱樂部(Kino Klub)、音樂學院(Shkolla e Muzikës)等場地舉辦一系列論壇,主題多聚焦在創作與拍攝議題討論,例如如何啟發年輕人並與之合作、90年代論壇、在地性別議題討論、影像與聲音結合的可能性、伊朗創作現況分享、未來媒體/材探索、巴爾幹合製現況甘苦談;另有長期影像製作培訓工作坊,教導非影像背景的巴爾幹年輕人們拍攝紀錄片,並在影展中放映其成果影片;也與巴爾幹紀錄片中心(總部位於克羅埃西亞)連續合作九年,除了年度提案培訓外,更在DOKUFEST期間舉辦巴爾幹紀錄片提案分享會,促進區域內合製機會,並邀請歐美各地片商、選片人、策展人共襄盛舉,讓提案者有機會帶著創作向外延伸觸角。

 

河床上的放映場地(陳婉伶提供)

 

科索沃在千禧年前,因為戰亂等因素造成大量人口外流,許多人在異鄉打拼多年,甚至落地生根,然而1999年戰爭結束、加上2008年宣佈獨立以來,每年夏季都有大量人口返鄉度假,加上科索沃夏季的國內旅遊盛行,千年歷史的普里茲倫古城本來就是夏季觀光重鎮之一,再加上各種夏季節慶加乘,更帶來許多鄰近國家或遠地的來客,造就了這座以節慶而生的夏季不夜城,從早到晚都有各式活動可選擇。DOKUFEST白天以放映和講座論壇為主,入夜後除了所述的戶外放映外,更有音樂活動「DokuNight」可參與,節目內容從電音、爵士、搖滾、放克,到巴爾幹民俗音樂、龐克,深受年輕人與各方影展參與者的喜愛。

 

音樂表演DokuNight(陳婉伶提供)

 

夜晚也是來自各地的業界人士交流時間,每晚大約11點,在最後一場放映陸續結束後(去音樂表演現場跳舞前),眾人便會逐漸聚集到名為Bar Aca的酒吧小酌,在喧騰熱鬧的氣氛下交換彼此的看片、選片、參與座談或活動的想法,不似諸多西歐大型影展的交流場合中總帶有商業氣息,在Bar Aca的交流自然而暢談,也帶來了許多合作的可能性,許多跨區域的未來計畫、瘋狂想法,似乎也在一來一往的輕鬆言談中有了雛形。

 

節目單元

 

本屆DOKUFEST共有22個單元,其中包含7個競賽單元,競賽類別主要偏重於地域性與議題性的分類,包括巴爾幹紀錄片、人權紀錄片、關注環境的綠色紀錄片,在國際競賽分為長片、短片與非紀錄短片,最後一個競賽分類則是「National」(國家的)競賽,除了競賽分類的名稱彰顯了科索沃為獨立國家的事實外,這個類別也是紀錄劇情不分長短的混合競賽,其中九成以上都是30分鐘以內的短片,其他競賽類別也僅有一部科索沃獨立製作短片、一部跨國合製短片及一部跨國合製長片,本地影片的數量似乎也反映了科索沃國內的電影創作現況。

 

競賽最後共計頒發15個獎項(其中包含五部評審團特別提及、一部特別獎,以及一座觀眾票選獎),其中最佳國際紀錄長片獎由荷蘭與土耳其合製的影片《Meteors》(流星,2017)奪下,這是土耳其導演Gürcan Keltek的第一部紀錄長片(於盧卡諾影展世界首映),透過風格強烈、質感粗糙的影像,以抒情而魔幻的氛圍講述土耳其人與庫德族間的武裝衝突,並且結合恰巧發生在該地區的月蝕與天降隕石和隨之而來的亂象,讓武裝衝突與天文現象間互為比喻,用紀錄片創作的手段作為一種隱性的政治評論,展現記憶與消逝人事物間的關係。

 

節目總監Veton Nurkollari與台灣專題策劃者林木材為台灣影片開場(陳婉伶提供)

 

觀摩單元的單元都相當「小巧」,各約4到8部影片,除了綜合性的世界大觀(View from the World)、呼應「Reflection」主題的「I’ll Be Your Mirror」單元、專屬小朋友的兒童單元(DokuKids)、短片集錦(Short Matters!)、VR體驗(Gjirafa Video VR Experience)外,也有音樂(Sonic Reflections)、影人影事(Silver Reflections)和激進影像(Radical Reflections)的相關單元,並且規劃了伊朗創作者Ali Asgari與Farnoosh Samadi作品的短片特別單元;而前述的長期影像培訓工作坊學員的成果影片也在「Future is Here:」單元中呈現。

 

另外,DOKUFEST亦積極與國際影展或影像單位合作,其中與Taiwan Docs和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合作的「國家的誕生:聚焦台灣」是15個觀摩單元中最龐大的區塊;與美國AmDocs紀錄片影展所成立的南北紀錄片連線(North-South Doc Network)合作的節目交換,帶來南北美洲的紀錄片;和葡萄牙波爾圖的Porto/Post/Doc影展合作,策劃了「葡萄牙電影中的虛構真實」(Fictions of the Real in Portuguese Cinema)。DOKUFEST亦邀請Pamela Cohn(作家、選片人、製片)策劃了女性創作者的實驗電影單元「Between My Flesh and the World’s Fingers」,以及Sezgin Boynik(學者,專長藝術理論、東歐研究、文化政治、南斯拉夫電影等)所策劃的女性結構唯物主義(Structural Materialism)實驗電影專題「Materials, Structures, Forms: Experimental Films Made by Women」。

 

關鍵人物:志工

 

某天早上為了要索票(持貴賓證的人必須用空白票券劃位,不得直接持證入場),去了一趟接待辦公室,順道問了一個較遠的放映場地怎麼走。因為路線解釋起來有點複雜,加上這天早上志工們似乎沒那麼忙,所以負責接待統籌的工作人員請一位志工帶我走到該場地。

 

陪同我的志工叫Dijedon,今年16歲的男生,高二,帶有青春痘的臉上略帶稚氣。Dijedon是普里茲倫人,這是他第一次報名當DOKUFEST的志工,問到他當志工的感想,他說前幾天接待了幾個塞爾維亞的影人,有些尷尬(塞爾維亞與科索沃有領土爭議,彼此的媒體通常會把對方塑造為負面形象),但真正多聊了幾句之後,覺得彼此並沒有太大的差別;而我是他這輩子第一個說話的亞洲人,他用流利的英語告訴我,高中的課程裡要學習各種語言,他對政治和歷史特別感興趣,於是在短短的10分鐘路程中,我們討論著台灣與科索沃兩國的歷史與政治變遷,我相當驚訝他對大致的國共內戰脈絡有所瞭解,也跟他解釋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他說他是朋友群裡,唯一對政治有興趣的人,他覺得科索沃的年輕人只在乎Instagram,但我從他身上似乎看見一些不一樣的可能。

 

因為這段際遇,我開始對DOKUFEST的志工感興趣。影展節目統籌Veton提到,整個影展十多個場地的所有外場事務(包含驗票、進散場等)、售票與紀念品攤位、貴賓影人接待等,全靠一百多位志工運作。志工們來自科索沃境內各地,參與志工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必須要會說英語,所以也有少數來自其他國家只會說英語,不會說官方語言阿爾巴尼亞語的志工。一百多人依照興趣和能力分成七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個受薪的小組長,負責帶領組內的志工;影展前的訓練和聚會並不多,每組大約兩次,影展期間的排班依法律規定每天不得超過六小時,並且每天提供固定額度的餐券,讓志工們在特定的餐廳用餐,且能持證參與晚上的音樂表演;為了解決遠道而來的志工的住宿需求,影展更在普里茲倫找了65間民宅讓志工們寄宿!

 

志工感恩大會(陳婉伶提供)

 

影展在週六結束,週日有一整天的時間讓工作人員喘息,也讓尚未離開的參與者流連往返。而週日的另一個重點,就是DOKUFEST志工感恩大會。工作期間其實各組志工彼此的見面機會並不多,所以通常是與自己組內的伙伴較熟,因此影展後的感恩大會是與其他人交流的好機會。傍晚,百位志工換上便服,來到Kino Lumbardhi戲院,戶外的夕陽下伴著類似結業式的心情,在伙伴的嬉鬧與鼓掌聲中,由各組組長輪流唱名頒發「科索沃文化、青年與體育部」所認可的志工證書。感恩大會除了頒發證書和簡單的餐點之外,並沒有其他特別的節目,但在音樂聲中,大家吃吃喝喝、分別合影留念、互留聯絡方式,已為整個影展劃下最心滿意足的句點。

 

位於Lumbardhi戲院的志工感恩大會(陳婉伶提供)

 

夕陽灑落,戲院門口的兩棵大樹迎風搖曳,發出沙沙聲響。負責影展外部連結與影像教育事務的Eroll Bilibani告訴我這是他最喜歡的時刻;影展總監Nita Deda則是與志工愉快聊天;節目總監Veton坐在後排,帶著滿足的表情看著每一個人。

 

這個影展沒有英雄、沒有獨攬功勞的人,我想起上午的訪談中Veton說道:「我從不希望這個影展變成『我的』或『我們』(指核心策展團隊)的,因為這個影展是屬於大家的。」(文/陳婉伶,TIDF國際聯絡)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以「再見.真實」為核心精神,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是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官網:www.tidf.org.tw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電影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電影新聞資訊 

請聯繫: 上報生活中心 → lifenews@upmedia.mg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交通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速食、連鎖餐廳、甜點、新開店)、市集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能源、醫療、親子、寵物、藝文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