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貿易戰】中國經濟景氣下滑風險提高 GDP增速將跌破6%

國際中心 2018年09月01日 19:00:00
美中貿易戰負面影響將逐漸浮現,中國經濟下滑風險大。(湯森路透)

美中貿易戰負面影響將逐漸浮現,中國經濟下滑風險大。(湯森路透)

(本文為《湯森路透》獨家授權《上報》,請勿任意轉載 、抄襲)

 

要兼顧長期目標,同時渡過短期困境,是中國決策者眼下面臨的最大考驗。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接受《路透》(Reuters)專訪時表示,中國經濟仍處在經濟轉換的下滑趨勢,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等外部不利因素擴大,中國要做好應對經濟下滑加壓、經濟成長率甚至會跌破6%的長期準備;但舊有刺激政策絕非良策,只有改革才能走出困局。

 

王小魯指出,越是這種時刻越需要保持政策定力,積極財政政策不能重拾過去大規模投資道路,應聚焦於減輕更多民生和企業負擔,貨幣政策也不能再寬鬆。只有加速財政、土地、戶籍等領域的改革,才能使市場真正決定資源配置。

 

 

不能走老路 經濟不好就實施刺激政策

 

王小魯指出:「中國要改變過去控管經濟的思考模式,經濟景氣一下滑就進行短期刺激政策,可能加劇長期結構失衡。這些年的結構失衡皆與過去的政策有關,尤其是2008年期間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及大規模的地方融資平台借款投資。」

 

他說:「如果政策重點為不允許經濟下滑、不讓市場合理調節,問題會更嚴重。經濟走勢應基本由市場決定,尤其過去政府干預出問題,自然經濟會下滑。合理的政策僅適度減緩下滑衝擊,不能認為政府能主導經濟走勢。」

 

王小魯指出,過去累積下來的結構失衡,顯著表現在過度投資、債務過高、投資效率下降,須給市場調節時間。若為保短期增長,再用刺激政策,貨幣寬鬆、擴大政府投資,很容易加劇失衡,使未來面臨更大困難。

 

中國7月主要經濟數據全面走弱,不僅工業、消費均低於預期,投資增速更創出紀錄新低,顯示在金融去槓桿和貿易戰陰影下,整體經濟持續受壓,未來恐面臨更大壓力。

 

美國開打貿易戰影響下,中國工業相關經濟數據表現不佳。(湯森路透)

 

王小魯表示,中國當前投資率仍然過高,槓桿率一直沒有降低。靠貨幣寬鬆政策難以解決結構問題,積極財政政策除了支持合理的基建投資項目外,須聚焦於改善民生、促進消費,及減輕企業負擔。改革的關鍵仍在於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出之市場應決定資源配置。

 

他說:「外部壓力也可能是好事。現在要有經濟成長率加速跌破6%的準備,短期跌破6%或更低都不是很大的問題,關鍵是能否維持長期增長,能否恢復增長動力。須以理性的步調持續化解金融風險,並將改革列為首位。」他希望外部壓力能轉變成內部改革動力。

 

 

財政政策需要促進民生消費

 

王小魯指出:「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會在下半年出現,2019年將更明顯。這兩年難以避免經濟下滑,如果犧牲未來以求現在,結果會更糟。然而,接受短期下滑的事實時,政府也須有所作為,包含調整政府支出結構、改善民生、加速戶籍改革和土地制度等改革。若下定決心推動改革,兩三年後經濟情況可望明顯改善。」

 

王小魯認為,積極財政政策可做的內容廣泛,但重點不應是政府投資,而是促進民生消費。雖然中國近2年在民生方面的財政支出有增加,但與世界平均水平相較,此方面支出依舊偏低,很多迫切問題仍無解決,例如兩億多農民工未能在城市安家落戶,公共服務不均等。

 

他說:「近幾年戶籍改革有成效,但相比於城鎮定居人口的增長,進展還是太慢,5年來城鎮非戶籍總人口僅些微減少,基本問題仍未解決。」

 

 

「穩」字當道 寬鬆政策卻救不了小型企業

 

7月底中國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堅持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基礎,首次提出「六個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亦突顯在經濟下滑加壓和外部環境變動的背景下,「穩字當優」仍是中國現實選擇,而微調的政策目標重點也更強調精準靶向。

 

儘管中國官方對整體資料的評價「尚好,仍在合理區間」,但小型實體經濟面臨緊繃的現金流以及人工成本上升等狀況,其生存艱難顯然更值得擔憂。

 

王小魯表示,整體政策一定要把握分寸。中國目前整體融資環境對非國有企業和小型企業不利,要解決制度障礙,讓小型企業有融資管道。僅靠寬鬆政策恐怕難以解決小型企業融資的困難,相反的還會炒大房地產泡沫。

 

王小魯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基本職責不是干預經濟,而是為市場經濟服務,為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務。要讓市場充當調節資源配置的角色,而非透過行政手段去影響及干預市場行為,此須政府改變執政理念,向服務型政府轉型。政府最需要做的是,確保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和良好的法治環境。

 

(審校:張喜良)

關鍵字: 貿易戰 中國 美國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