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依東望的臺灣IDS潛艦應該有備胎計畫

張豐麟 2018年09月07日 07:00:00
「SS-793海龍號」跟「SS-794海虎號」下水後發現是好貨,在1986年想追加後面的四艘卻已經來不及了。(圖片由總統府提供)

「SS-793海龍號」跟「SS-794海虎號」下水後發現是好貨,在1986年想追加後面的四艘卻已經來不及了。(圖片由總統府提供)

嚴格來說,臺灣目前刻正進行中的IDS潛艦國造計畫( Indigenous Defence Submarine ,簡稱IDS)是中華民國第二次嘗試自行建造潛艦,因為早在1963年海軍即曾向義大利訂購兩艘SX-404型潛艇稱為武昌計畫,並於1969年在左營成軍,分別命名為「S-1海蛟號」與「S-2海龍號」,雖然該型艦成軍僅4年便於1973年汰除,但是因為有國造武昌潛艇的原故,迫使美國政府改變對臺灣潛艇限制政策,繼而有水星計畫軍援兩艘柴電潛艦(海獅及海豹)給中華民國海軍並協助我國訓練潛艦人員,所以「S-1海蛟號」與「S-2海龍號」武昌計畫潛艦雖未曾立下戰功,確也完成了其階段性之任務。

 

這樣的情節其實臺灣人應該相當熟悉,1992年年初法國同意出售幻象2000戰機給臺灣,1992年年底美國馬上同意出售F-16戰機給我國,1999年國造天劍二型飛彈投入服役,緊接著2000年美國馬上同意出售AIM-120飛彈給我國空軍,2015年國造萬劍彈投入量產供IDF使用,2017年美國立刻同意出售AGM-154C遠距遙攻精準彈藥供臺灣的F-16使用,臺灣的外購武器歷史上就猶如無間道般,是個無止盡的重複循環,只要國防部的玩具庫裡有新玩意兒,馬上會有人來兜售同等級的替代品。

 

中華民國海軍爭取現代化潛艦的漫長路途在1980年代獲得突破,透過「劍龍專案」臺灣向荷蘭採購潛艦,原本預定採購6艘,最後決議先採購2艘,後續4艘視第一批性能再行決定,待「SS-793海龍號」跟「SS-794海虎號」下水後發現是好貨,在1986年想追加後面的四艘卻已經來不及了,因為首批採購案便引來了中國大陸對荷蘭強烈的外交報復,包括將已「邦交正常化」的兩國外交關係由大使級降為代辦級,迫使荷蘭對後續潛艦採購案持反對態度,後續的四艘也就胎死腹中了。

 

如此蹉跎了15年後,2001年美國共和黨總統布希宣布同意出售8艘柴油潛艦給中華民國,卻因為當時在野的國民黨杯葛三項軍購案,無法編列預算,時光飛逝又過了15年,在2016年度中華民國海軍首次編列5億餘元自製防禦潛艦(IDS)預算案,著手進行潛艦國造合約設計第一步,2018年4月7日美國國務院通過了協助臺灣潛艦國造計畫中紅區裝備的「行銷核准證」(marketing license),在努力了三十餘年後,終於等到命運之神打開了引進現代化潛艦的大門,「潛艦國造」計畫估計在2020年前完成潛艦設計,2024年首艘原型潛艦下水,於2025年正式成軍,自製防禦潛艦(IDS)預計打造八艘,並確定噸位為不小於2000噸的大型潛艦,每艘金額預估為四百億元臺幣(約13億美金)。

 

Amur 950級潛艦是大型2000噸拉達級潛艦的精簡版,已多次投身國際標案。(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而看似一帆風順的臺灣IDS潛艦國造為何會被美國智庫學者評論為「走上了最漫長也最艱辛的道路,而這條道路充滿了不確定性與風險?」因為臺灣爭取先進潛艦的企圖心六十年來未曾間斷過,卻唯有川普這個非典型的美國總統願意簽署《台灣旅行法》,也願意支持美國商人協助臺灣潛艦國造,而川普本人就是個美國商人,他的口號就是美國利益優先,協助臺灣造艦不僅可為國防廠商帶來龐大利潤,更可以帶給中國極大的壓力,在川普的眼中臺灣已成為美國外交政策中對抗中國的籌碼,現今的美國政府毫不遮掩把這看作是一個合理的選項,一旦美國總統川普覺得可以背棄臺灣與北京達成更符合「美國利益」的交易的話,臺灣隨時可能被拋棄。

 

如同戴維森學院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接受專訪時所指出的,美國不可能是臺灣可靠的盟友,儘管臺灣面臨了被美國設計和拋棄的雙重風險但臺灣沒有別的選擇,況且,按照臺灣的規畫進程最快要到2020才能完成潛艦設計,但是2016年當選美國總統的川普在2020年能否再選上沒有人可以保證,下一任美國總統出爐時台灣的IDS根本尚未動工建造,潛艦國造計畫中紅區裝備的「行銷核准證」既然可以發給你,當然也可以取消,設計好的圖紙沒有紅區裝備及外籍技師的協助也是枉然,當臺灣選擇堅持重新設計一款大於2000噸的全新潛艦時,等於是選了一條最為漫長的道路,海軍依依東望了兩個15年終於再次等到獲得現代化潛艦部隊的契機,所以堅持要獲得第一流貨色的動機吾人皆能理解,但從零開始要耗費加倍的時間所必須承受的巨大風險,可能不是臺灣能承擔的。

 

義大利S-1000潛艦採用相當多Type 212級的先進技術,價錢亦相當具競爭力。(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其次,在近30年的世界歷史中,澳洲是少數跟臺灣一樣從一開始即打定主意自行開發全新自建潛艦的國家,結果卻證實當初大膽的決定必須付出龐大代價,1983年澳洲新潛艦設計標案啟動6艘總價39億澳幣建造合約,第一艘柯林斯號雖於1996成軍服役,卻到2000年都無法執行戰備任務,因為柯林斯級故障叢生、潛艦戰鬥系統無法正常運作、艦體會漏水,每小時進水300公升導致艦體有崩潰之虞,直到2004年底6艘柯林斯級艦進行大幅度的升級改良後終於能完全肩負澳洲海軍賦予執行各種任務的能力,從1983年到2004年,澳洲潛艦國造計劃,整整走了超過20年,花費超過4150億台幣,平均每一艘潛艦花費15億美金天價,遠遠超出澳洲政府原本規劃僅每艘6億美金的預算。

 

漏水事小,另一個跟澳洲相去不遠的難兄難弟則是歐洲的西班牙,其原本於2004年計劃斥資22億歐元自行建造四艘S80型潛艦,卻在2015年交運前被發現超重很可能潛的下去卻浮不上來,只好再追加預算延長船身重新設計,到2018年改裝好了卻又發現艦身太過巨大停不進碼頭,只好打掉原本的海軍碼頭重新擴建,到2018年7月初西班牙國防部決定不再續建後面的三艘S80,因為22億歐元的預算已經幾乎燒光了。

 

從上面兩個例子不難發現從零開始研發一款新潛艦的風險有多麼巨大,而臺灣海軍選擇自行建造而非授權生產無疑等於是選了一條最為艱辛的道路,除了上述兩個失敗的例子外,難道沒有成功的例子嗎?當然有!南韓、土耳其、印度及希臘都算是成功的自製潛艦國,不過他們都是透過德國HDW或法國DCNS以授權組裝、技術轉移的方式進行,說穿了就是繳好學費買到原廠的細部設計圖紙再經由原廠技師手把手帶你把船造出來,澳洲燒了4150億臺幣,走了20年的潛艦國造失敗後決定砍掉重練,南韓跟土耳其潛艦國造跟德國學習,均已下水服役成功並嘗試外銷。

 

至於自行設計、自行建造不假他人的例子? 不好意思,本世紀還沒有這樣的例子,如果臺灣成功了,那就是21世紀的第一個,而時間緊迫帶給臺灣海軍的壓力是否有可能突破解決呢?有的,其實對於臺灣目前IDS自製潛艦計畫最保險的道路是雙管齊下、大小型潛艦並進策略,將原本8艘2000噸級的建造計畫修正為自製6艘2000噸級搭配授權組裝6艘1000噸級潛艦,主得標商需包裹式提供一大一小兩款設計。

 

 

首先,自製防禦潛艦(IDS)預計打造八艘,並確定噸位為不小於2000噸的大型潛艦,每艘金額預估為四百億元臺幣(約13億美金),相較於目前市面上的1000噸級潛艦平均價格僅四億美金,如將八艘大艦修正為六大搭配六小,中華民國政府的預算支出幾乎是不變的,但在目前浮出水面的七隊國際軍火大廠眼中依舊是塊大肥肉,復以世界霸權美國願意打開潛艦軍售的綠燈後,各地潛艦製造團隊蜂擁而至,臺灣要求先行授權組裝較小型的千噸級的現代化潛艦,已幾乎不會構成太大的政治阻力。

 

第二,他山之石往往可供借鏡,1975年土耳其向德國敲定兩艘中小型TR-1200級潛艦,並由HDW授權伊斯坦堡Goluck海軍造船廠組裝,嗣後首艦S-349於1977年順利下水,亦即透過授權組裝的方式大約2年即可取得新潛艦,與臺灣目前初估最少要耗費10年相比,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偏偏時間是潛艦國造是否卡關的決定性因素,即便臺灣未能在2020年前完成第一艘潛艦下水,屆時相關紅區裝備、細部設計圖紙與高階技術指導人員皆已在中華民國手上,大大降低了美方總統大選可能造成的不確定影響因素。

 

第三,臺灣海峽排除南北兩側鄰接大陸棚外的深度絕大部分淺於100公尺,除了在淡水河西北方40~50公里之外的海床上為一凹地名為「觀音凹陷」水深可深過100公尺,以及澎湖群島的「澎湖水道」海槽水深介於100~200公尺之間兩處外,其實大部分區域都不適合大型潛艦操作,對於臺灣海軍而言,同時保有大型與中小型潛艦在戰時更可靈活運用,假設2000噸級以上的大型IDS可順利於2025年成功下水,因單艘造價高達13億美金以上,相信也不敢在戰時隨意讓這麼昂貴的玩具進入臺灣海峽活動,千噸級的中小型潛艦體積不及一半且造價僅約三分之一,反倒可成為海峽戰區的狙擊主力,對於海軍是雙重保險有利無害。

 

第四,自製防禦潛艦(IDS)的進度再怎麼順利也估計要再2025年之後才有可能下水,臺灣海軍手上即便是最新的荷蘭製劍龍級潛艦也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產品,而且僅有兩艘,如能在2025年前經由授權組裝取得六艘千噸級的現代化潛艦,對於潛艦官兵的換訓、人力培養與戰力銜接將更加順暢,畢竟四十年的代差在科技上猶如I Phone 7+對上黑金剛手持磚塊,高科技戰鬥載具的人員素質如未能跟上腳步亦是枉然。

 

第五,採購目前市場上成熟的中小型潛艦是基於風險分散原則,並作為自製防禦潛艦(IDS)的安全備胎,因為諸如TR-1200級潛艦即是徳製Type 209潛艦縮小版,Amur 950級潛艦即是Lada級的精簡版,而義大利的S1000則是Type 212潛艦的輕裝版本,這類潛艦的技術門檻不高,相對的風險可以大幅下降,自製防禦潛艦(IDS)的計畫龐大到幾乎與澳洲的柯林斯級不相上下,成功與否很難預料,選擇一個低成本、低風險的備胎是有其必要性的。

 

澳洲自製柯林斯級潛艦的坎坷路不斷,並間接導致執政黨下台。(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臺灣依依東望了三十年的時間,終於等到美國川普政府放行紅區裝備的「行銷核准證」,現在的中華民國海軍猶如拿到一張COSTCO會員卡衝入美式超商準備大肆採購,只是礙於預算編列、採購流程規範及法令程序,速度只能用牛步來形容,即便在2018年四月美國國務院通過了協助臺灣潛艦國造計畫中紅區裝備的「行銷核准證」(marketing license),臺灣最快也要拖到2019年三月才有辦法擇定合作的廠商,距離下一次美國大選已不到一年,時間拖延過長造成的風險很大,而這也是為何強烈建議中華民國海軍應採大、小雙構型兩路並進,避免遭到中國大陸從中阻撓或是島內政黨惡鬥的犧牲籌碼,因為陸方清楚的知道自行設計、自行建造全新潛艦成功的機率不高,加上超過十年的研製期間可以從中阻撓的機會多的是,偏偏時間所造成的風險成本是目前臺灣最無法承受的。

 

在現實的時間壓力下,採雙構型並擇定另一中小型潛艦採授權組裝的方式進行,或許對於臺灣當局才是最安全的一條道路,而且這些現成的中小型潛艦設計圖紙均在此次投標中華民國海軍大型自製潛艦的七大投標廠商團隊手中,對於海軍而言,採取高低搭配的雙構型其實是相當有保障的。

 

※作者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所碩士生

 

關鍵字: IDS 劍龍專案 紅區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