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榮:面對風險社會的省思---颱風假要如何決定?

徐世榮 2016年09月28日 11:41:00
各縣市首長近日因為放不放颱風假都被罵翻了。(葉信菉攝影)

各縣市首長近日因為放不放颱風假都被罵翻了。(葉信菉攝影)

臺南市賴清德市長、高雄市陳菊市長及南部民進黨執政的縣市首長近日大概都被罵翻了,因為在強烈颱風梅姬來襲的昨日,他們事前僅決定放半天假,但由於風強雨驟,經由許多驚險畫面的紛紛呈現,其半天假的決策顯然失誤,他們也因此陸續出面道歉。然而,社會除了批評這些縣市首長的決策失當之外,這件事讓我們學習了什麼?賴清德市長之前也曾因放半天假而遭致批評,為何決策思維依舊?社會對於他們的批評難道只是事後諸葛嗎?

 

由於全球氣候變遷,現今社會顯然已經步入了德國社會學家貝克(Beck)所稱的「風險社會(Risk Society)」,因此,關鍵課題是,在風險社會中該如何來決定公共政策?還要完全仰賴專家的預測嗎?專家又敢說他們的預測一定會準確嗎?如果專家本來就明言他們預測的侷限性,那政治人物還能夠以「尊重氣象局專業」來推卸責任嗎?在颱風警戒發佈之後,地方政府依據《災害防救法》,本身不就具備裁量空間嗎?

 

眾所皆知,科學知識及技術本來就有其侷限,這使得科學家面對日益複雜的風險社會,其預測風險的能力相對降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技專家嘗試運用風險評估的方法,建構起「可接受風險」的概念,以此來進行預測與模擬。不過,縱是如此,專家的預測往往還是建立在許多主觀的假設之上,而不同的假設情境就會帶來不一樣的預測結果。讓人頭疼的是,在這不同模式之間,我們(包含了科技專家們)實在是缺乏客觀的操作準則來確切的評斷何者模式為佳,或是何者模式才是正確的。而可能也是如此,致使氣象局僅能提供未必會完全準確的預測資料給地方首長,而由他們作出公共政策的重要決策。

 

在此情況之下,地方首長及政治人物已經不能夠再把自己的決策失誤怪責於氣象局的預測不準確,而是應該要思考,如何在這種氣象預測很有可能不會準確的大前提下,凝聚「可接受風險」的共識,並獲得公共政策的決策,而這就是現存風險社會的一個重大的議題。

 

該如何對付這個難題?Beck認為我們可能必須重新定位科技進步與文明發展的整體關係,並將科技決策的決定權回歸於社會,經由社會理性(非科技理性)之論述來達成決策的選擇。這也就是說,「可接受風險」的決策是一個結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日常理性與專家理性的共生體,它不能透過個別專業化而彼此孤立,不能依各自理性來發展,而是必須跨越學科及團體來尋取共識。在這當中,地方民眾的意見必須給予充分的重視,將其納入風險評估之中,也就是說,風險評估其實是個充滿了政治、社會及道德的重要議題,不應由科專家或政治人物所獨占,地方民眾也應該被賦予參與的權力。

 

在風險社會中,如何讓具有專業知識的專家、政治及行政人員、與擁有生活經驗的民眾平時就多進行接觸與溝通,並且相互學習,在彼此交互主觀的對話與學習過程中,凝聚「可接受風險」的共識,並由此產生適宜的公共政策,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因此,未來面對颱風來襲,對於是否要放假的課題,地方政府何不在「災害防救會報」的委員中,除了專家委員之外,多增加地方住民共同參與決策的機制,並鼓勵民眾在平時就多關心此課題,當颱風來襲時並由該會報來共同決策,決定放假與否及其內容,不管其作出了正確或離譜的放假決定,也是必須由大家共同來承擔,而不再是完全怪罪於首長一人。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關鍵字: 梅姬 放假 首長被罵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