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誘導式民調」-《菜市場政治學》書摘之三

廖育嶒 2018年09月21日 00:01:00
誘導式民調有一個特質,就是調查問題建立在措詞是事實的假設上,即使沒有證據證明這是事實。(美聯社)

誘導式民調有一個特質,就是調查問題建立在措詞是事實的假設上,即使沒有證據證明這是事實。(美聯社)

以2014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

 

民意調查對選民以及政治人物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工具。人們可藉以了解民意的分布狀況,當成制定政策、選戰策略、價值判斷等參考資料。然而,有些民調的目的不在於了解民意,而是在於達到某種特定目的。本文以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的案例來簡介「誘導式民調」。誘導式民調很常見,問卷設計者不是缺乏訓練就是明知故犯。

 

誘導式民調就是以誘導式問題來進行的民意調查。定義如下:「誘導式問題是一種強迫受訪者朝特定方向回答的問題。」這意謂調查者藉由問題措辭的操弄鼓勵受訪者朝調查者想要的結果來回答。通常誘導式問題只要受訪者回答「是」與「否」。然而,並非所有要求受訪者只回答是與否的問題都是誘導式民調

 

誘導式民調還有另一個特質,就是調查問題建立在措詞是事實的假設上,即使沒有證據證明這是事實。舉例而言,「你擔心我國未來的經濟成長率衰退嗎?」就是建立在未來經濟成長一定會衰退的假設上,即使這不是事實。

 

我們再來看以下幾個非政治性問題的例子:

 

‧「請問你擔心失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嗎?」——是。

‧「請問你擔心青少年犯罪越來越多嗎?」——是。

‧「請問你擔心青少年現在都不結婚嗎?」——是。

‧「請問你認為我們的社會越來越沒有秩序嗎?」——是。

 

上述的問題都容易導向受訪者回答「是」,而且間接提示受訪者,該問題陳述是一件事實 。

 

再來我們看幾個政治性的問題:

 

‧「請問你擔心像太陽花學運占領立法院的事件會越來越多嗎?」

‧「請問你認為○○○貪污一審有罪,二審卻交保,司法是否還公正?」

‧「請問你認為立法委員總是在打架吵架,是否浪費納稅人的稅金?」

‧「請問你認為執政黨強行通過勞基惡法修法,總統是否應該道歉?」

 

上述的問題亦容易引導民眾回答調查者想要的答案,在問題陳述中提供偏頗帶有價值性判斷的論述,成為政客拿來操作議題、譁眾取寵的手段。

 

您是否相信柯文哲在MG149是清白的?

 

台灣競爭力論壇於2014年10月15日公布台北市長選舉的民調數據,該民調詢問民眾關於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擔任台大醫師任內設立MG149帳戶疑雲的問題中,涉及民調應該力求避免的誘導式訪問 更多MG149爭議背景:MG149帳戶全稱為「外科加護病房醫療經費MG149研究專戶」,是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為支持學術研究及外科重症臨床研究,依「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學術研究支援專款管理要點」,於2008年8月成立「外科加護醫療經費(代號:MG149)」,接受社會人士及企業捐款。所有款項用於各項服務,包括補助貧困病患的自費項目、購置臨床醫療設備等;為提升國內醫師水平,該經費也長期補助台大年輕醫師、研究生進行研究計畫,且其補助不分科別。因為年輕的醫師申請經費較難,研究經費常不足,過去十多年,MG149已經協助三十幾位台大的年輕醫師以及研究生。但由於MG149相關帳戶下,分為「公帳」、「個別帳」,以及不屬於MG149下但相關的「私人帳戶」,因此引起當時立法委員羅淑蕾質疑指控柯文哲涉嫌洗錢、公然教唆、協助他人逃漏稅。不過,台北地檢署於2016年6月8日以柯文哲及其他相關嫌疑人均因罪嫌不足,予以不起訴處分。。其問卷問題措詞及調查結果摘錄如下:

 

1.「對於柯文哲在台大醫院私設帳戶、自訂內規,台大醫院院長在立法院公開表示,這個帳戶不僅沒有向醫院報備,也沒有經過院方核准,完全違反台大醫院的規定。在這件事情上,請問您相不相信柯文哲是清白的?」結果顯示相信柯文哲清白者有39.2%,不相信清白者有26.5%,未表態者為34.3%。

 

2.「對於柯文哲在台大醫院私設帳戶、自訂內規,台大醫院院長在立法院公開表示,這個帳戶怎麼捐、怎麼用,台大醫院院方完全不清楚。在這件事情上,請問您相不相信柯文哲是清白的?」結果顯示,相信柯文哲清白者有41.6%,不相信清白者為28.7%,未表態者為29.8%。

 

3.「針對柯文哲在台大醫院私設帳戶並接受得標廠商捐款,台大醫院院長在立法院公開表示這是違法的。在這件事情上,請問您相不相信柯文哲是清白的?」結果顯示,相信柯文哲清白者有40.1%,不相信清白者33.9%,未表態者為26%。

 

4.「針對柯文哲在台大醫院私設帳戶涉嫌貪污、洗錢,檢方已傳喚台大葉克膜小組組長蔡璧如、秘書劉如意等人,未來還有可能傳喚柯文哲。在這件事情上,請問您相不相信柯文哲是清白的?」結果顯示,相信柯文哲清白者有42.2%,不相信清白者30.1%,未表態者為27.7%。

 

上述這類型的問卷是一種很典型的誘導式民調,藉由預設許多正向(+)與負向(—)價值的前提誘導民眾針對該前提回答。問卷設計中,一個題目只能有一個命題,而且要客觀公正地陳述。這四題問題其實僅需一個問題就解決了:「對於最近柯文哲台大醫院MG149帳戶所引起的爭議,請問您相不相信柯文哲是清白的?」

 

題目可以有前提 但要正反衡平呈現

 

然而,不是說前提不能出現在題目裡,例如台灣政治學界關於兩岸關係長期所調查的題目中:「有人主張『如果中國大陸和台灣在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面的條件相當,則兩岸應該統一』。請問,您同意還是不同意這種主張?」以及「有人主張『就算中國大陸和台灣在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面的條件差別相當大,兩岸還是應該統一』。請問,您同意還是不同意這種主張?」這些題目都有前提,然而這些前提沒有涉及任何價值的判斷,而是客觀陳述,並且做到衡平。

 

也就是說調查者應該將「兩岸之間各方面條件相當」及「兩岸之間各方面條件差別相當大」兩種正、反論述均衡平呈現給受訪者。事實上,這種問卷目的是要測量在不同前提之下受訪者的意見表達,其主要目的在於幫助受訪者了解問題的脈絡,而不是誘導他們做特定的回答。

 

反觀台灣競爭力論壇的問卷措詞用到「違反、違規、涉嫌貪污、洗錢」等字眼,涉及強烈負向價值判斷。受訪者在回答時必然受到這些負面資訊影響判斷,在聽到「違法、貪污、洗錢」等字眼時,受訪者似乎應該回答「不相信」才符合社會期許,民眾心中難免出現一種念頭:「你都說是違法、貪污了,我如果回答相信,好像顯得我無知一樣」。因而傾向回答不相信,但並非其真實心聲。 更多社會期許是一種無形的規範,希望個體做出特定的反應行為。例如男女性別的分化,我們會因為自己的性別而做出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如男生應該玩機器人,女生則玩洋娃娃。又例如詢問「你是否曾經發生過一夜情?」(即時下年輕人說的「約炮」。)受訪者為了令人產生正面印象,又或者基於社會壓力而否認自己曾經發生一夜情。又或者基於社會對一夜情的禁忌,而低報一夜情的頻率或是合理化自己的答案,例如回答「有過一次,但是因為朋友慫恿的關係」。社會期許導致問卷收集回來的數據嚴重低估而有所誤差。

 

問卷設計如果要提供資訊其實並非不行,但是應該做到衡平的原則,例如台大醫院院長在立法院備詢中曾表示MG149就是乾淨。柯文哲也拿出帳戶清單、存摺等資料公開自清,這些資訊也應同時向受訪者揭露。只不過其缺點將導致問卷題目過於冗長,受訪者沒有耐心接受電話訪問。另一個折衷做法是正向、反向價值的題目均經篩選,最重要的各問一至二題,且正、反價值應該呈現相同題數。

 

我們看一個反例。TVBS於2014年9月17日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42%的民眾相信柯文哲,17%的民眾不相信。可能當時事件剛爆發,所以高達41%的民眾沒有意見。TVBS的問句如下:「立法委員羅淑蕾指控柯文哲利用台大醫院的帳戶洗錢、貪污,柯文哲陣營則否認。請問您相不相信柯文哲是清白的?」指控後面的字眼雖然是負向價值,但又提及柯文哲陣營否認,便有做到題目的衡平。

 

再看同年10月6日三立電視台所公布的民調,雖然新聞內容未提供題目措詞,但結果顯示50.3%的民眾相信柯文哲是清廉的,17.3%則是不相信,32.4%的民眾則是無意見。同年10月21日TVBS的民調則顯示,47%的民眾表示相信柯文哲,22%的民眾不相信,31%的民眾則是沒意見。

 

雖然兩家民調公布的時間有些差距,我們也暫且撇開「機構效應」不談, 更多所謂機構效應就是受訪者在得知訪問單位後,認知其背後的政黨色彩,進而影響受訪者回答意願。舉例而言,一般社會大眾認為TVBS、中天等新聞台是偏向泛藍的,而民視及三立等新聞台則是偏向泛綠的。當泛綠的選民接到來自三立新聞台的民調電話,泛綠選民傾向願意表態,不過當他們接到來自中天新聞台的民調電話,可能選擇隱匿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各家媒體所做的民調經常會出現數據落差相當大的原因之一。但結果均顯示相信柯文哲的民眾比例為四至五成,不相信者約為兩成,與台灣競爭力論壇所得結果相比,可見「誘導式民調確實提升民眾不相信的比例」。

 

合理的推論是,台灣競爭力論壇的問卷題目在提供負面資訊的狀況下,主要目的是想要表達不相信柯文哲清白的民眾並非如外界所認知的這麼低,MG149對於台北市長選舉是有影響力的。但是,當我們拿出原始問卷題目來看的時候,我們就能理解,該結果可能是「加工再製品」,而非選民最原始的真實想法。

 

另外,問卷訪問的順序也很重要。台灣競爭力論壇先詢問選民對於候選人的支持傾向與看好度是適當的。但如果是先詢問民眾關於MG149相關議題、再問選民支持哪位候選人的話,由於受訪者已經先被問卷所提供的負面資訊影響判斷甚至是作答意願,原本支持柯文哲的選民會傾向不表態或是說支持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如果該份問卷先問MG149帳戶疑慮的問題,再問候選人支持傾向,可能會得到異於當時各家媒體所做的結果(即柯文哲領先連勝文),而呈現連、柯支持度差異不大,或是連領先柯的結果。

 

民調會產生污染效果

 

民調設計的好壞相當重要,民調不可免地會對受訪民眾產生「污染效果」,這個「污染」是個中性詞,可能有負面也有正面的污染效果。正面的污染效果例如當詢問民眾對於核四興建、廢除死刑、同性婚姻等議題。平常民眾鮮少接觸該類議題,可能因為接到這樣一通民調電話,他開始上網搜尋相關議題資訊。

 

又例如台灣政治學界對選民政治知識進行測量,設計一組由簡單到困難的題目,如「現任行政院長是誰?立委選舉時應投幾張選票?在我國,誰或哪個機關負責解釋憲法?」當選民不確定答案後,他便會去搜尋資訊。因此,研究者下一次要進行民眾政治知識的測量,可能就需要換題目來測試了。

 

至於負面污染效果的問卷造成的影響是,每當選民接受一次這樣的誘導式民調,彷彿接受一份負面文宣,進而影響其投票意向。最差勁的民調類型是推手民調,以偽裝成民意調查的方式,針對特定候選人提供選民大量不利當事人的負面訊息,目的並非想測得實際民意,而是要使選民對於候選人觀感產生變化,進而影響選舉結果。推手民調高招之處在於,一邊進行民調,一邊光明正大對選民進行洗腦,企圖污染其投票意向。

 

總而言之,民調設計好壞相當重要,民調可以用來實測民意動向,也可以操弄選情,端視調查者如何運用民調工具以發揮什麼樣的工具效果。以後大家在閱讀各種民調數據時,應該能評估機構效應是否高估或低估民調結果;原始問卷題目所提供的措詞、資訊是否中立、是否在誘導民眾回答;民調詢問數個問題時,前面詢問的問題是否可能影響後面問題的回答等簡單判斷。各種形形色色的民調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做個有智慧的公民,才不會被民調數據所誤導。

 

※本文摘自《菜市場政治學:選舉專號Who Governs?》/作者為美國休士頓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左岸文化出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