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進步國家只需要解決問題 不需政治口水戰

劉威良 2018年09月18日 00:00:00
務實的德國,面對社會問題就是找辦法解決,向來少有政治口水戰。(湯森路透)

務實的德國,面對社會問題就是找辦法解決,向來少有政治口水戰。(湯森路透)

最近應徵了一份工作,那是帶學生到學校去上學,並且要在學校陪伴學生,協助解決學生的社會人際問題,必要時要和老師溝通,增進學生學習,目標是讓學生可以融入學校生活。而找我去協助的小學生,是今年要升三年級的學生,是個以中文為母語的小學生。個人因為有華語背景並且有專業的精神科護理師經驗,並在八年前修習過陪伴學生融入學校生活的40小時的專門課程,所以這個協助學生的機構,非常高興我可以加入他們的團隊,成為他們專業的伴讀照護人員。學校說這個工作是在七年前才開始有的,在德國其他各地也有專修課程的人員擔任,在巴伐利亞邦多是其他相關工作兼職。

 

想想我八年前的進修課程,出資課程的主管單位是德國中央政府內政部,和主管外籍與難民事務的部門以及本城市政府,再由當地協助外籍年輕人融入社會的民間團體來主辦,就知當年德國政府要為照護外籍學生融入德國學校生活的用心布局。德國近年來缺乏大量專業人員及技術人員,所以對外籍人士的吸收,投注大量的人力與物力。

 

記得當年這個專門協助外籍學生融入德國生活的民間機構,一直持續培育長年在德國生活的外籍老鳥訓練。他們希望能培育外籍人士,協助他們本國的人來到德國生活,透過新來外籍人士他們所了解的母語,讓他們對德國的健康與教育體制有所了解,以便利他們在德國的生活,遇有健康問題,可以透過母語的人際網絡先找到協助,教育方面他們也陸續推出具體計畫,培訓各國母語專才,協助介紹德國學制並解決外籍學生的升學及在校學習與社會人際問題

 

避免滋生社會問題

 

目前陪伴學生融入學校生活的工作,是德國市府青少年局(Jugendamt)所支付的,學生遇有學習或融入學校生活的障礙問題,可以由校方的老師或是由學生家長到青少年局申請陪伴照護。通常一個學生多需要兩年的照護,期待學生在融入學校生活中,可以有專業人員的協助,以免讓學生提早放棄學校學習而滋生
 

社會問題。一旦學生被精神科醫師診斷有情緒或學習障礙(如過動症)判定需要伴讀的協助服務,那就不能沒有伴讀者而單獨去學校。也就是說,伴讀照護者生病不能工作時,學生也不能去上學。為了解工作詳情,我還請問了上廁所期間怎麼辦與游泳課程。機構人員說,伴讀照護者都要跟著去廁所門口,警告學童不能胡鬧,陪伴他,也可以在下課時間減少學童被霸凌的機會。游泳課,伴讀照護人也要換泳裝下水,向嚴父慈母及師長一樣地執行陪伴照護功能。

 

怪不得,我兒子有一個來自墨西哥的同學,他被診斷出輕微自閉症,停學過半年,他因為情緒問題,常常被同學霸凌。前一陣子問他上學之事,他則敞開笑容,非常開心的說,我現在有個「藍波」在守護我,陪我搭車與上學,現在在學校不再害怕被嘲笑了。
 

想想前一陣子,我認識一個從紐西蘭移民來德國的日本女子。她的兒子是二年級,剛轉來德國唸書,因語言不通就遇到非常大的困難。外籍子女就讀時,因為父母無法和學校老師溝通,也常常造成外籍學生的學習及人際關係的障礙。這個家庭或因不知道有伴讀的專業協助管道,最後這個家庭因為學童完全拒絕說德語,母親也因生病等適應不良的問題而全家再遷移回紐西蘭。

 

照護學童只問處境 不問國籍

 

德國政府知道德語很難,自鬆綁移民法以後,允許外籍專業人士移民德國,另外德國也一直有難民不斷前來尋求庇護的外來人口問題。不管是難民學童與外籍學童,憲法規定未成年的人都必須有義務在德國就讀學習。因此他們也必須依法協助讓本國及外籍學童克服融入德國的問題。當然一個國家收容難民多,會造成社會問題,但如果對外來的人民都不挹注資源,不個別協助,而讓他們自生自滅,難民與外來移民也會因為融入生活困難,而成為社會的不定時炸彈。一個國家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絕對比政治口水戰更令人值得尊敬推崇。

 

※作者為獨立中文作家筆會成員/著有《借鏡德國》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