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創新中打造的驕傲傳統 瑞士製錶是產業也是文化(下)

傅莞淇 2018年09月16日 12:08:00
瑞士拉紹德封及力洛克以製錶知名。(©Tourisme neuchatelois)

瑞士拉紹德封及力洛克以製錶知名。(©Tourisme neuchatelois)

瑞士錶業的核心位於南方的日內瓦至北方的巴塞爾(Basel)之間橫跨約200公里的地區,孕育了伯爵(Piaget)、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勞力士(Rolex)等知名品牌的生產鏈。這一區域被旅遊業者命名為「錶谷 - 精準之地」(Watch Valley – the Land of Precision),結合地方自然美景推出觀光行程。

 

16世紀成為新教改革城市的日內瓦是瑞士錶業的搖籃地。領導此地新教道德規範的法國宗教改革者喀爾文(Jean Calvin)在1541年禁止配戴珠寶飾品,但重視守時的他並未反對製售錶。這使得日內瓦的金匠與珠寶匠得以轉向逃離宗教迫害的新教移民們學習製錶。到了1601年,日內瓦已經建立了全球第一個製錶者行會。隨著日內瓦錶匠的人數與名聲日漸提升,許多人外移到其他地區建立事業,例如北方的汝拉(Jura)山區。

 

集中且專業分工的錶谷地帶

 

拉紹德封(La Chaux-de-Fonds)及力洛克(Le Locle)是汝拉山區以至整個錶谷地帶的核心鐘錶城市,2009年一同因單一產業與城市規劃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歷史遺產。過去主要為農業聚落的汝拉山區冬季漫長,在自家製造錶零件成為冬季閒置農夫們的理想事務。在新教鼓勵教育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山區居民由務農轉向附加價值高的製錶業,城市也逐漸富有起來。

 

拉紹德封及力洛克以製錶知名。(©Tourisme neuchatelois)

 

有汝拉山區製錶業創始者之稱的工匠尚維沙(Daniel Jeanrichard)最關鍵的貢獻在於引入了「獨立工場」(établissage)的專業分工制度,這也為拉紹德封等城市的崛起打下基礎。

 

根據傳說,一名英國商人在1690年左右途經納沙泰爾(Neuchâtel)時,將他的錶交給尚維沙修理。尚維沙根據這次修錶的經驗自學了製錶,並把這個技藝教給當地同胞。此故事的真偽不明,但目前所知的是尚維沙在19歲時就在力洛克附近開了自己的工作坊。

 

區分了零件製造與組裝的獨立工場製程可被視為分包的一種早期形式。這產生了許多專精製錶鏈、製齒輪等零件的工匠,也提升了製程的效率與標準化,質與量上都有增進。到了1850年,瑞士錶業產能已將競爭者遠遠拋在後頭:此時瑞士約可生產220萬隻錶,英國的產量則約落在20萬隻。

 

拉紹德封:世界最大的村莊

 

拉紹德封國際鐘錶博物館(MIH)導覽人員露絲(Ruth)肯定,拉紹德封在錶業的知名地位主要基於專業分工的結構。1886年,拉紹德封已登記有1544家錶業公司,包括機芯、錶殼、錶面與組裝等專業,以機芯知名的「歐米茄」(Omega)創始人伯蘭特(Louis Brandt)最早的工作坊也位於拉紹德封。鋼鐵業、金融業、雕刻師等藝術家都獲益於錶業強勁的出口表現。與父親一同創辦「天梭」(Tissot)的查理斯埃米爾(Charles-Émile Tissot)曾描述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村莊」。

 

拉紹德封位於海拔1000公尺的山中,距離法國邊境僅有數公里之遙,人口大約4萬。除了UNESCO世界歷史遺產的地位,拉紹德封也是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歐陸現代主義知名作家布萊斯·桑德拉(Blaise Cendrars)與賽車手路易斯·雪佛蘭(Louis Chevrolet)等名人的出生地,並擁有收藏逾4500件展品的MIH。坐擁諸多觀光資源,今日拉紹德封市容依舊樸實、低調,顯示了她是一個由勞工與勞動打造而成的城市的事實。

 

拉紹德封城市鳥瞰景。(©Tourisme neuchatelois)

 

現今拉紹德封的陣形街道可上溯至1794年的大火,這也是拉紹德封由農村轉變為市鎮的關鍵。瑞士工程師朱諾(Charles-Henri Junod)考量除雪、鐘錶工作坊的日照及交通、公共衛生等因素的格狀市鎮規劃在1835年獲得採納,這在瑞士至今屬於少見的形式。結合工作坊與居家空間的建築規劃是19世紀的常態,但20世紀以來已逐漸有分離的趨勢。

 

城市主要觀光亮點MIH由學界藏品發展而來,現常設展內容包括測時史、製錶工藝、時代風格演變與諸多代表性藏品,還雇有2名全職維護人員。當時的錶匠會製作一些展現自我實力的特製作品,訪客可在此看見許多結合鐘錶功能、力學設計與藝術形式的實例。從法國知名魔術師羅伯-胡迪(Jean Eugène Robert-Houdin)的一款神秘鐘(mystery clock)中,也可窺見19世紀機械裝置與魔術戲法間的連結。這種鐘將動能傳遞過程隱藏起來,指針在觀者眼中就像是自力移動。

 

國際鐘錶博物館常設展內部。(攝影:傅莞淇)

 

建築大師柯比意出生地

 

1957年成為榮譽市民的柯比意應是拉紹德封最知名的市民,在城市歷史博物館地面層有著屬於自己的展區。柯比意生於1887年,父親是一名錶雕刻師及搪瓷師,母親是音樂老師。父母鼓勵他學習裝飾藝術,希望他也能成為一名錶殼雕刻師。因此柯比意並未接受正式建築教育,但受到藝校老師、瑞士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代表性人物勒普拉德尼耶(Charles L'Eplattenier)的影響及鼓勵,踏上建築之路。

 

 

實踐及理論並行的柯比意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對兩次大戰間的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建築以至現代的都市理論有諸多貢獻。在長達50年的活躍職涯中,他的建築作品橫越歐洲、亞洲與南北美洲,出版有《邁向建築》(Vers une Architecture, 1923)、《模距》(Le Modulor, 1948)等著作。一大關注是為擁擠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曾提出「光輝城市」(Ville radieuse)的概念。

 

如大部分瑞士法語區的藝術家,柯比意後來也前往巴黎尋求發展機會。在那之前,他在25歲為父母建造的白色大宅(La Maison blanche)是連結柯比意早期教育與成熟時期的代表性作品。這是柯比意首件獨立完成的建築,可見得部分未來發展的使端,也是他試驗東方旅行間累積的建築概念及技巧的成果。例如大扇窗戶展示了對光線的操控,花園設計與寶藍色外牆則呈現了伊斯坦堡旅行的影響。

 

柯比意建造的白色大宅。(©Tourisme neuchatelois)

 

如今白色大宅是拉紹德封唯一開放大眾參觀的柯比意建築,由私組織「白色大宅協會」(L'Association Maison blanche)營運。在公眾捐助支持下,成立於2000年的協會買下白色大宅並開始進行修復計畫,2005年重新開放。協會導覽人員博雷爾(Ariane Borel)表示,目前協會約有300多名繳費會員,一名正職秘書,其他參與者多為義工。大宅每週固定開放3天,可提供法、德、義、英、西、日文的導覽服務,年訪客約有4000人。

 

柯比意一家曾在此屋居住數年,1919年搬離轉手。屋內除了展示在1912年相當革命性的結構設計、過往留影及一間閱覽室,也定期舉辦音樂會、研討會等活動。博雷爾表示,協會希望此處依然像是一個家庭住宅,而不只是博物館。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