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傳真:《人民公敵》在中國越禁越火 越批越香

秦胆 2018年09月24日 07:00:00
儘管《人民公敵》創作於百年前,講述的是外國環保事件,當下中國的觀眾卻對其產生了別樣的共鳴。(圖片擷取自《人民公敵》宣傳照)

儘管《人民公敵》創作於百年前,講述的是外國環保事件,當下中國的觀眾卻對其產生了別樣的共鳴。(圖片擷取自《人民公敵》宣傳照)

據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9月6日,柏林邵賓納劇院在北京演出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的名作《人民公敵》(En folkefiende),話劇接近尾聲時,男主人公斯多克芒醫生與現場觀眾對話,有觀眾表達對中國當局壓制言論空間的批評,「我們也希望有言論自由」、「中國的媒體也不講真話」、「我們的政府一樣不負責任」。

 

這段意外的插曲令「真理部」始料不及,中國國家大劇院負責人當晚召開緊急會議,要求劇團刪除與民眾對話的部分,同時暫時停止接下來的演出,劇團方面則堅持不刪改劇本並保留對話元素。雙方隨後達成妥協,將話劇尾聲的互動時間縮減,但保留原本的開放性結尾。

 

在北京的第二場演出中,德國演員們在被審查的部分暫停並沉默,表明他們此處的表演遭到了刪減。但是,即使是受到審查的第二場演出中,還是有一名觀眾在大聲疾呼「為了個人自由」。正當劇團結束北京演出並抵達南京準備下一場演出時,南京蘇州大劇院突然告知「舞台設備發生故障」,劇團之後在中國所有的演出被取消。

 

《人民公敵》劇團之後在中國所有的演出全被取消。(圖片擷取自Youtube)

 

借故事呼籲民眾向「群鬼」鬥爭

 

《人民公敵》的作者易卜生是飲譽世界的劇作家,1879年,他發表了話劇劇本《玩偶之家》(Et dukkehjem),因劇情觸犯傳統道德,他受到了猛烈的批判,為了駁斥這些攻擊,易卜生又創作了《群鬼》(Gengangere)。與《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相反,《群鬼》中的主人公阿爾文太太與是一個不敢反抗禮教而被犧牲的妻子,她為丈夫和婢女的出軌作掩護,傳統的舊道德像一群鬼一樣死死糾纏著她,她最後一把大火燒光了所有,易卜生借這個故事呼籲民眾要向「群鬼」鬥爭。

 

此後,易卜生遭受了更加猛烈的批判,詛咒和謾罵充斥了報刊,蕭伯納甚至說,「如果把這些謾罵都摘錄下來,可以集結成一部《詛咒語言大全》」,易卜生本人幾乎成了人民公敵。一年後,易卜生創作《人民公敵》,作為對《群鬼》的發表后公眾抨擊的回應。

 

《人民公敵》是世界上首部涉及環境污染問題的戲劇,劇情由真實事件改編而來,講述的是百年前發生在挪威小城的一則故事:斯多克芒醫生髮現小鎮的海濱浴場遭到污染,原因是當初鋪設的水管太低,無法避開皮革廠流出的髒水。當地的自由派報紙和業主聯合會急忙湊上來表示支持醫生揭露事實。醫生的哥哥、這座小城的市長則企圖掩蓋這個事實,為此撤免了斯多克芒浴場醫生的職務。

 

要徹底治理浴場污染就要重新鋪設水管,不僅耗時費力,還會讓作為小鎮經濟支柱的海濱浴場關門,小鎮居民得知這點後,反過來將批判的矛頭對準了斯多克芒醫生,自由派報紙和業主聯合會也表示不會再支持他,還帶頭指責他是「人民公敵」,醫生被居民們逼得走投無路,面臨舉家遷徙。劇本尾聲,斯多克芒大聲疾呼:「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

 

邵賓納劇團曾多次在中國演出,而易卜生戲劇更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便在中國登場,1918年6月,《新青年》第4捲刊登了《娜拉》全劇和《全民公敵》、《卜愛爾夫》的選幕。

 

中國觀眾卻產生了別樣的共鳴

 

儘管《人民公敵》創作於百年前,講述的是外國的環保事件,過去幾年也在中國多次演出,當下中國的觀眾卻對其產生了別樣的共鳴。

 

幾句零碎的互動評論,讓審查人員如臨大敵,與其說是這部經典老劇具有超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文化魅力,不如說是劇中的若干情節与當下中國的社會現實有所重疊,讓觀眾感同身受,也讓審查人員對號入座,仿彿此劇是指桑罵槐、意在言外的國內新作。

 

所謂越禁越火,越批越香,原本小眾的老劇位列「禁戲」名單,好奇與逆反的心理使得禁演的消息不脛而走,一度成為熱點。停演事件在社群媒體上傳播的過程中,與之相關的的史實不斷被重提,《人民公敵》藝術呈現與文學表達的面相被虛化,政治諷刺的面相被選擇性的放大,一度被看作是一種為自由發聲的政治符號——1905年,俄羅斯大批工人走上街頭向東宮廣場匯集,他(她)們要向沙皇提交有關改革社會與政治制度的請願書,要求選舉民意代表、農業改革与宗教自由,雙方短暫對峙之後,軍隊以武力清場,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史稱「血腥星期日」。當天晚上,話劇《人民公敵》正在聖彼得堡演出,聯想到白天廣場上的流血悲劇,觀眾情緒激動,紛紛奔向舞台,與飾演斯多克芒醫生的演員斯坦尼握手、擁抱,整個劇場出現了起義的場面。

 

(9月9日-9月15日「人民公敵」的微信指數。) 更多「微信指數」是以微信大數據為基礎的移動端指數,在「微信指數」功能頁面輸入關鍵字詞,就可以獲得這個關鍵字詞的7日、30日與90日在微信內的熱度情況,作為中國系統級的應用程式,微信指數的起伏可以較準確的反映事件熱度變化。

 

喧囂與失語並存的年代

 

2005年,南京藝術學院師生改編的話劇《<人民公敵>事件》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上演,《<人民公敵>事件》采用戲中戲的結构方式,喚起觀眾對淮河污染問題和公眾道德面貌的關注。

 

幾位長於淮河邊的大學生,暑假回到家鄉時,目睹滿目瘡痍的淮河,感慨家鄉河流污染的嚴重,決心排演易卜生的話劇《人民公敵》,劇中,他(她)們隨後遭遇了與《人民公敵》相似的境況,家人朋友在了解他(她)們排演話劇的真正意圖之后,為維護自身經濟利益,對他(她)們百般阻撓。

 

話劇最後點明主題:只顧經濟利益,不顧環境健康,在這種短視思維籠罩的社會中,堅持真理的人反被認為妖言惑眾的「人民公敵」,這不僅是生態悲劇,也是道德悲劇。

 

抽去被附會與被拔高的象徵意義,《人民公敵》偶然的成為了當下民眾對壓制性政權逆反情緒的「排氣閥」,「鐵幕」之下,民間表達的空間日益逼仄,合法權利的訴求与剛性維穩體制之間衝突日益頻繁,「新時代」開局之年,公共危機接踵而至,性侵、水災、疫苗、工運不一而足,佔有壟斷資源的政府疲於維穩、長於箝口,和當初美好生活的空頭支票一道,對公眾進行了的反向的啟蒙。

 

喧囂與失語並存的年代,黨宣內容鋪天蓋地,公共表達高度萎縮,社會生活中關於自由與壓制最為輕微的暗示也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反應,蝴蝶的翅膀將煽動難以預料的風暴。

 

※作者為大學生/居北京

 

【延伸閱讀】

●北京傳真:當一個國家連教育任務都是剛性的 那人性呢

●北京傳真:中港在吃便當時落實「一國兩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