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署調查報告】自來水44%含微型塑膠  牡蠣、扇貝也有污染

上報快訊/陳彥蓉 2018年09月25日 19:05:00
依照自來水調查結果顯示,100 件清水(民生用水)取樣與23 件原水(未經淨水處理)取樣中,44%清水及61%原水驗出含微型塑膠,而檢出的塑膠皆為纖維狀,主要成分為 PET、Nylon 及 PE。(環保署提供)

依照自來水調查結果顯示,100 件清水(民生用水)取樣與23 件原水(未經淨水處理)取樣中,44%清水及61%原水驗出含微型塑膠,而檢出的塑膠皆為纖維狀,主要成分為 PET、Nylon 及 PE。(環保署提供)

2017年底起,環保署針對台灣自來水、海水、沙灘、沙礫與貝類中微型塑膠含量進行檢驗。25日公布調查結果,環保署取樣的清水與原水中,44%清水及61%原水驗出含微型塑膠。此外,養殖及野生貝類也檢驗出含有微塑膠。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指出,流入海洋中的大部分塑膠製品即是微型塑膠的來源,呼籲大眾從源頭減量才是治本之道。

 

環保署環檢所率領台灣自來水公司、台北自來水事業處,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歷時半年時間,在全國89處自來水淨水場、7處養殖區,以及福隆、墾丁2海水浴場,分別採集海水、不同深度的沙灘沙礫、養殖及沿海野生貝類進行檢驗。

 

依照自來水調查結果顯示,100 件清水(民生用水)取樣與23 件原水(未經淨水處理)取樣中,44%清水及61%原水驗出含微型塑膠,而檢出的塑膠皆為纖維狀,主要成分為 PET、Nylon 及 PE。

 

而海洋部分經檢驗指出,每1噸海水含1000至1萬8500個微型塑膠,沙灘沙礫則為每公斤26至2400個,而海洋檢出的微型塑膠形狀多元,包含發泡狀、薄膜狀、顆粒、圓珠狀、碎片及纖維狀等。

 

環保署環境檢驗所組長楊喜男表示,PP、PE、PET、PS、Nylon及PVC都是海洋微塑膠的主要成分,而這些成分主要用於瓶蓋、塑膠袋、塑膠瓶、吸管及寶特瓶等塑膠製品。

 

此外,環境檢驗在王功、台西等養殖區,和福隆、墾丁海水浴場採樣,針對淡菜、牡蠣、扇貝、蛤類4種貝類進行採樣分析,發現以野生牡蠣的塑膠微粒含量0.7至5.2克為最多,養殖牡蠣亦含有0.2至3.5克,遠高於法國養殖牡蠣與貝類的含量。

 

塑膠製品雖便利,卻也造成環境污染,流入海中經日曬破裂後,可能被海中生食用,進而入食物鏈被人類食用,對健康有未知的影響。

 

詹順貴強調,這是國內官方就自來水微型塑膠含量做出的首份調查,其可視為台灣環境背景值的基礎,也表示環保署已於今年2月與環團成立海廢治理平台,針對海洋廢棄物擬定行動方案來治理。

 

然而要治理海洋廢棄物,除了透過調查分析外,也必須從源頭減量、減少塑膠垃圾流入海洋,詹順貴呼籲,從個人行為改變、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才是治本之道。(陽明、交大是否合併)

 

【熱門點閱】

●批邱太三為妻回任法官關說司法院 媒體人黃越宏判50天拘役

●北市議會通過「吳音寧條款」 丁守中預言:她最近會請辭​

●【解台大校長僵局】杜紫宸建議:管中閔自動退出 葉俊榮辭部長以示感謝

關鍵字: 微塑膠 環保署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