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解構「破布桿打」 防範數位亂政

林青弘 2018年10月02日 07:00:00
惡意訊息往往經不起仔細查核,宛如「破布」,理論上沒有殺傷力;但經過社群媒體包裝行銷打擊特定對象,其作用便猶如揮桿攻打。(美聯社)

惡意訊息往往經不起仔細查核,宛如「破布」,理論上沒有殺傷力;但經過社群媒體包裝行銷打擊特定對象,其作用便猶如揮桿攻打。(美聯社)

網路世代依賴數位內容瞭解生活周遭群像,伴隨科技進步與網路發達,30年前教育工具不能多樣化,現在經由軟硬體結合的教材與工具,例如結合VR、AR等隨身裝置的教育應用,早已超越多媒體的限制。解讀數位內容的能力,恐怕不是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力就已足夠。

 

對於媒體社群有意圖的蒐集、處理、利用等營利行為,而濫用網路取得的個人資料或隱私行為,政府有責任修定法律加以規範與管制,網路公民更有義務捍衛自己的數位權利。
 

「假新聞」沒有明確性定義與範圍,如此困境與操作難度,在全球各國都相同。美國川普總統把攻擊他的惡意言論與新聞都視為「假新聞」,因此國內媒體或輿論對於假新聞的管制或懲處,容易誤解為言論限制,造成侵害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國內法制尚未有成熟經驗應對與處置數位內容的侵害,舉以美國、英國或歐盟的法制經驗,是有參酌必要,亦值得國內網路公民進一步瞭解。

 

這是你的數位生活
 

社群媒體公司例如「戰略溝通實驗室」(SCL Group),總部位在英國倫敦,旗下創設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該公司利用資料採掘(data-mining)與數據分析,在線上蒐集將近5000萬臉書帳戶的個資與隱私資料。該公司透過線上心理測驗「這是你的數位生活」(thisisyourdigitallife)的APP,從27萬下載用戶取得將近5000萬帳戶使用者的個資。此件數位風暴,不僅引起美國司法部門調查,美國國會亦要求臉書創辦人祖克伯接受聽證調查。

 

劍橋分析的創辦人亞歷山大尼克斯,同時也是「戰略溝通實驗室」的CEO,亦在英國下議院特別組成的專責調查委員會要求下,多次出席聽證會與接受調查。
 

數位資料的故意濫用,在「通俄門」事件中,不僅扮演外國政府干預他國選舉的工具與平台,更是居心不正者,無論是外國政府或情報單位或個人、團體、政黨,均有染指可能。例如俄羅斯國營電視,透過持股媒體的報導與渲染,在西班牙加泰隆尼亞(Catalonia)於2017年10月獨立公投期間,放送一連串誤導與惡意攻擊的假訊息,企圖影響西班牙公民對「加獨」的支持,也有意圖分化西班牙與歐盟其他會員國的往來關係,甚至連NATO成員國也被相關輿論操弄。
 

英國脫歐公投期間,也遭受社群媒體公司濫用數位資料與數位內容的侵害。當地政治獻金大財主Arron Banks,同時也是「Leave.  EU」的發起者,捐贈840萬英鎊(超過新台幣3.4億元)支持脫歐公投。Arron Banks利用所屬保險公司(Eldon  Insurance)所持有的客戶資料,透過公司的客服中心進行脫歐遊說的電話行銷。

 

有目的性散布惡意文宣

 

英國下議院為此組成專責調查委員會調查Arron  Banks的違法行為。根據下議院的調查報告,Arron Banks與俄羅斯政府的關係密切,涉有黃金與鑽石的礦權契約。臉書也曾透過「Free  Basics」的免費服務,在網路上進行數位殖民,散布羅興亞人(Rohingya Muslim)的惡意攻擊訊息,藉此進行種族歧視與政治醜化。
 

上開「通俄門」、「劍橋分析」、「脫歐公投」、「加獨公投」等案例,為何有數位內容與數據資料的違法濫用?主要作用的來源,就是「破布桿打」(Propaganda),有目的性散布錯誤性、惡意性的政治文宣,藉此達成特定政治意圖,打擊特定政黨或政治人物,或者影響公眾觀感,改變輿論風向。

 

此類惡意訊息的文本或內容,經不起仔細查核後的真相揭露,宛如「破布」,理論上應該沒有殺傷力。但是,經過社群媒體包裝行銷,針對特定人或特定社群宣傳與散布,其作用猶如揮桿攻打,會讓被攻擊的對象,遭受誤解甚至數位霸凌(digital  bully)。
 

美國、英國調查「破布桿打」的幕後發起者,已經透過事實證明俄羅斯政府的藏鏡人角色。美中貿易戰可以說是不動用軍事武器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連CIA都想招募善通中文的情報工作人員,積極改善對中國的情蒐工作與效能。可以預期網路科技戰,中國與俄羅斯利用「破布桿打」滲透、分化他國,藉此達成政治目的之任何舉措,更形增加與嚴重。

 

「破布桿打」蠢蠢欲動
 

年底地方大選將屆,明年也是總統與立委大選,如何防範惡意性假訊息透過「破布桿打」發揮破壞力,將是政府責任與人民義務。現行法對於網路廣告的贊助者與資金來源揭露的法制規範不足,臉書等社群媒體廣告或社團專頁背後的金主為何人,資金來自何者,尚難透明化。中共如果故意濫用台灣民主制度,透過網路社群媒體的普遍與影響,勢必可以想像有很多「破布桿打」蠢蠢欲動。
 

解構「破布桿打」,可從訊息內容或文本的錯誤性開始。初始資料或內容的移植、嫁接,可視為故意扭曲,達成刻意性的傳播意圖。偽冒主流媒體之名而散布的不負責任訊息,亦應停看聽,拒絕成為別人營利的工具,不在網路或手機上繼續轉傳或分享。移花接木等誤導性訊息,應該秉持人事時地物的查核警覺,無須跟隨聳動性標題任意散布而忽略查證內容。

 

至於政治上的嘲諷或幽默,此類訊息或新聞評論,尚在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範圍內,非屬惡意性訊息,固然帶來情緒上或聲譽上的損害,也還有法律途徑可以救濟,不是全民政治保防的對象。
 

數位亂政已非網路小說,更是網路與生活的接軌相遇。透過數位內容散布與數據分析濫用,其能干擾與侵害民主政治的健全運作與正常發展。「破布桿打」的選舉活動尤其是以網路數位形式展現者,將是政府與人民共同防禦的公敵。
 

※作者為自由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