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經緯:台韓在東協可以既競爭又合作

韋行之 2018年10月08日 07:00:00
面對韓國在東協的競爭,台灣可以利用自身在供應鏈與半成品製造方面的優勢,尋求與韓國互補合作的可能性。(韓外長出席越南世界經濟論壇/美聯社)

面對韓國在東協的競爭,台灣可以利用自身在供應鏈與半成品製造方面的優勢,尋求與韓國互補合作的可能性。(韓外長出席越南世界經濟論壇/美聯社)

韓國大統領文在寅最近疲於奔命在美國總統川普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之間傳話,為了就是要創造自己在南北韓關係以及朝鮮半島和平的歷史地位。但是他外交做得愈是積極,國內支持度卻是每況愈下。受到經濟景氣與年輕人失業率惡化的影響,文在寅的民調直直落,已經跌到50%以下。

 

去年文在寅在前任朴僅惠涉嫌貪腐的風波中,當選韓國總統。棘手的燙手山芋除了國內經濟,就是平壤的核武與飛彈威脅,再加上川普也剛就任,川、金兩人挑釁式的口舌交鋒,一度讓朝鮮半島緊張情勢升高。

 

當時受到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事件的風波所致,中國大幅減少觀光客訪韓,中國民眾也抵制韓貨,「薩德」基地所在的樂天集團也成為中國民眾洩憤的眾矢之的。

 

台灣出口有40%流向中國,韓國出口也有近25%以中國市場為標的。台、韓都過度依賴中國經濟,也都嚐到北京用經濟作為制裁的苦頭。因此文在寅去年11月訪問印度時就提出所謂「新南方政策」,希望減少對中國市場的過度依賴,分散海外投資與貿易的風險。此戰略也與台灣蔡英文政府早一步推動的「新南向政策」不謀而合。

 

與台灣較不同的是,韓國的「新南方政策」對象鎖定東協國家,台灣的「新南向政策」還包括南亞六國和澳洲、紐西蘭。東協總人口達到6億3千萬,GDP達2兆5千億美元,且消費族群年輕具潛力。東協也是韓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韓國對東協的投資金額更高於對中國的投資總額。文在寅一改過去韓國只重視美、中、日、俄等國的經貿思維,決定深化與東協這個廣大市場的連結。

 

先看懂韓國「新南方政策」

 

韓國的目標是,在2020年將與東協的年貿易總額擴大到2千億美元,成為中國之外最大的替代市場。相較於中國和日本對東協採取「海外援助模式」(ODA),韓國則採取差別化策略,著重在以人為本(People)、經濟共榮(prosperity)以及和平穩定(peace)三個P之上。

 

在策略上則是運用既有韓國與東協的自由貿易協定、東協經濟共同體以及未來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經濟與政治安全。由於台灣欠缺與東協正式的經貿協議,也很難實質參與東協經貿架構,在這點上處於較為劣勢。日前蔡政府也提出類似ODA和成立農業、公共工程等控股公司的作法,但恐怕仍難以和中、日競爭。

 

另一方面,韓國聚焦在智慧資通訊產業與交通等基礎建設,同時著重能源與水資源管理,作為與東協互動的主要標的。例如韓國協助建立印尼亞運會5G行動通訊網,也參與新加坡的智慧國家(Smart Nation)工程。韓國早已是越南最大外來投資國,現正在越南建設捷運,也在印尼建築鐵路。

 

韓國也和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國進行能源合作。對於時時受到水患打擊的泰國,韓國也提供技術與經驗。台灣則是透過舉辦台灣形象展、推動農業科技與衛生合作、強化電商通路以及能源採購等途徑來推動「新南向政策」。

 

在人的部份,韓國則是提供優厚獎學金給東協國家學生前來進修。也擴大提供東協中小企業職業技術教育訓練。這部份其實台灣更具有優勢,畢竟台灣的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韓國則是大企業壟斷。台灣也如火如荼拉攏東協學生來台就讀與就業,但速度上不及韓國來得積極。

 

台灣不是沒有優勢

 

此外,韓國另一項更大的優勢在於可以利用與中、美、日、俄的關係,以及現階段協助北韓「去核武化」和開放市場,作為吸引東協國家合作的誘因。台灣受限於中國長期外交打壓與孤立,且不希望「新南向政策」受到兩岸關係牽連,必須運用更有彈性的策略來實現戰略目標。

 

例如,台灣應該掌握現今部份東協與南亞國家(尤其是印度)積極吸引外來投資的機會,與鎖定目標國洽簽經濟合作協訂或是雙邊經濟合作項目。即使正式官方對話機制受到排擠,台灣也不能放棄推動非官方、多層次的對話與參與機會。

 

最後,韓國前四大出口市場都和台灣一樣,分別是中國(包括香港)、東協、美國和日本。台灣在東協的進口市占率(5.6%)為第六名,排在韓國(7.2%)之後,但都遠不及中國的20.7%。因此台商在東協市場主要競爭對手並非日、韓,若與日、韓合作,或可擴大市場。

 

面對韓國在東協的競爭,台灣也許可以利用自身在供應鏈與半成品製造方面的優勢,尋求與韓國互補合作的可能性。特別是在IT產業方面,2017年台灣出口到韓國的主要產品以電子電機產品占56.7% 最多,八成以上為積體電路。韓國偏重硬體,不重視軟體、設備和零組件的自製率低,近半仰賴進口。韓國對東協主要出口產品也以電子電機產品最多,占36.1%,其中同樣以積體電路為主,占18.1%,但都略少於台,在此方面台灣的競爭力較強。

 

另外在電動車所需半導體部份,台灣的競爭力也高於韓國。因此,台韓在東協既是競爭對手,也有互補合作空間。雙方應該聚焦共贏策略,並透過既有管道溝通。

 

 

【延伸閱讀】

●國際經緯:準備好面對中國「數位威權主義」了嗎

●國際經緯:美中貿易戰 受傷次於台灣的韓國已在做準備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