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第一 第二海軍茶壺內的風暴(終章)

張豐麟 2018年10月17日 07:00:00
台灣決策者的腦袋停留在甲午海戰之前,想要建立一支除了船還是更多船的第二海軍,著實令人唏噓。(資料照片)

台灣決策者的腦袋停留在甲午海戰之前,想要建立一支除了船還是更多船的第二海軍,著實令人唏噓。(資料照片)

現今台灣的人口出生率之低所造成的國安危機,實已對行政院轄下各部會造成實質的衝擊,因近四十年台灣的新生兒人口數已銳減超過一半,自1981年的新生兒人口數41萬4千人、1991年的新生兒人口數32萬1千人、2001年的新生兒人口數26萬人降至2011(民國100年)年的新生兒人口數19萬6千人,民國100年的新生兒人口數對於海軍與海巡均異常重要,因為刻正進行中的各項大造艦計劃均將在未來的5-10年內成軍,而主要的招募人力來源恰好是民國100年後出生的世代,這個世代的人數僅為半世紀前的一半不到。

 

其代表的意義在於若現在40歲左右的管理階層未能意識到將來20~30歲的募兵來源已不若從前,在規劃未來中、長期的建軍藍圖時如未體認到人口紅利銳減的事實,如果持續朝大船大艦的國艦國造邁進,目前海軍的中間管理階層亦即40~50歲的上校、少將及中將們未來恐將嘗到苦頭。

 

 

自從馬政府無視缺乏足夠的財力支援卻硬推募兵制,同時快速大量的精簡整併國防組織,造成國防實質的弱化已在蔡政府時期浮現,根據國防部的年度預算書國軍官兵「編制員額」是19.6萬人,而維持基本戰力最少要有17.5萬人,但是今(2018)年國軍總人數約17.3萬人,首度低於維持有效戰力人數底限的17.5萬人,兵力出現缺口造成國防實質的弱化。

 

更有甚者,在年底「末代義務役」的1.1萬兵力退役完畢後,未來的兵力缺額將更大,復以軍公教年金改革後,未來的海軍或海巡招募人力完全沒有樂觀的理由。

 

(作者製表/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內政部)

 

少子化與兵源減少是各國均須面對的問題,是以21世紀新造的先進艦艇均大幅仰賴自動化以降低人員配置需求,目前中華民國海軍的一級艦均為上個世紀的產品,人員編制相較於21世紀新下水的同級艦高出許多,且隨著艦齡的增長與維修費的增加已開始出現拖延維修保養的現象,這是一個給海軍高層的警訊。

 

儘管操作的是上一個世紀的船艦,但是思維千萬不能停留在上一個世紀,尤其在2018年台灣已進入「全募兵時代」的時空背景下,妥善運用現成產品提高自動化盡量減少人力需求,對海軍來說是非常重要卻不受重視的一環。

 

在兵源有限且少子化的浪潮下,原本「光華五號」規劃的二代二級艦其實是海軍應該放在建造序列前端的艦種,卻未納入這一波海軍的大造艦計畫著實讓人失望,吾人可以看到即便中國大陸的055萬噸級大艦服役,亦搭配一千五百噸級的056級護衛艦,而德國擁有7,200噸級的巴登·符騰堡級大艦,則搭配一千五百噸級的K130級護衛艦,同為華人國家的新加坡即便擁有性能傲視全東南亞的拉法葉級(可畏級),亦搭配一千五百噸級的Independence級護衛艦。

 

因為二級艦對於培訓艦隊軍官指揮的資歷累積以利於承接大型艦有莫大的助益,且因人員配置較少可以大幅降低兵源的需求,這對於亟欲取得大型配置相陣雷達主力艦的徵華民國海軍異常重要,因為無論是美國的柏克級、韓國的KDX艦或是日本的愛宕級排水量都達到八千噸等級,配置的艦艇人力也在三百人以上。

 

試問目前台灣海軍在規劃未來艦隊的藍圖時故意忽略二代二級艦,不但新增8艘IDS自製潛艦,也多了六十艘為型飛彈突擊艇,卻規劃以十五艘四千五百噸級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震海計劃)取代成功級與康定級,中間短缺的人力缺口要從哪裡來?此外,而在缺乏二代二級艦的狀況下,海軍的艦隊軍官養成道路在歷練錦江級與沱江級這種800噸以下的小船後,立刻跳轉到四千噸級以上的大艦是否過於激進?

 

中國056級併泊於054級旁,一級艦搭配二級艦乃是世界潮流。(作者提供/原圖連結

 

吾人將目光切回號稱第二海軍的海巡署,海巡署艦隊分署在今(107)年度正式職員只有2713人,但是光是今(2018)年已經決標的四千噸級巡防艦四艘與六百噸級的沱江艦海巡版12艘,因為是新增加的艦種並無替換對象,初估需呈報行政院新增編制的人力編制預估超過1000人,而這都是還未加上明年要招標的一千噸級巡防艦所需的人力。

 

簡言之,在政府各單位遇缺不補的時代,海巡署藉由新造艦艇計畫大行擴軍之實,待兩波造艦計畫結束時,海巡署艦隊分署的員額編制將與新加坡海軍四千人的編制不相上下,同為自由世界的華人國家,新加坡海軍僅憑四千人就建立了一支含括定翼機、旋翼機、潛艇與各式艦艇的強大海上勁旅,而台灣決策者的腦袋卻停留在甲午海戰之前,想要建立一支除了船還是更多船的第二海軍,著實令人唏噓。

 

台灣缺乏二代二級艦分擔一級艦任務,在補足艦艇兵人力需求時必將嘗到苦果。(作者製表)

 

自2018年初以來海巡署的造艦計畫之進展只能用神速形容,四千噸級的巡防艦已由臺船得標,沱江級的海巡版也已由中信造船拿下,未來還有新式的一千噸級巡防艦預計在明年招標,只是海巡署自2014年到2016年窮到沒錢買油,無法讓船開出海而鬧上新聞版面,而且油料費不足合計向行政院申請12億3918萬的第二預備金,之前「強化海巡編裝方案」籌建噸位達1萬6800噸的船都還沒下水完畢,現在「籌建海巡艦艇發展方案」又要增加噸位達3萬4000噸的船。

 

講白了海巡署沒錢加油跟沒人開船的痼疾不徹底解決,海巡署造再多、再昂貴、再漂亮、再高性能的新船,也是枉然,海巡署為了提高二倍的海洋巡邏面積應變密度啟動了第一波的「強化海巡編裝方案」,為了提高三倍的海洋巡邏面積應變密度啟動了第二波的「籌建海巡艦艇發展方案」,是以預計耗費超過600億元新台幣合計增加了五萬噸的新船,只是花大錢造新艦、耗費更多的勤務人力、燒更多的油出勤、動用更多的預備金是否有其必要性,其實相當值得懷疑。

 

其實只要6架成本不到一億台幣的基本款DA62 MPP海洋巡邏機,即可讓海巡署的海洋巡邏面積應變密度呈現倍數成長,無須大肆造艦加大人員缺口。(作者提供/原圖連結

 

從世界潮流發展的角度來看,為了增加海洋管理機關的海洋巡邏面積應變密度而倍增人力編制、船艦數量與耗費大量公帑,其實是非常的不智,因為台灣的國土面積不大,用最基本款的6架DA42 或DA62 MPP搭配6架長程的King Air 350iER海洋巡邏機,即可讓海巡署的海洋巡邏面積應變密度提高6倍,所需的經費卻低於一艘四千噸級的巡防艦,所需的人員甚至連四千噸級的巡防艦的一半都不到,因為定翼機配置合成孔徑雷達,在作業巡航高度下,普遍擁有100浬以上的有效搜索距離,而且飛機的速度遠比船舶要快,一次6到8小時的任務搜索範圍可達11萬平方公里,而這是船艦要執行將近一週才能達到的效率,因為海巡署的商規雷達及光電偵蒐儀有效偵測距離不超過30浬。

 

更有甚者,海巡署無論從台灣本島何處趕往南海海域,均要耗時二至三天,而海洋巡邏機卻可在三小時左右抵達現場,在台灣現實環境下,如不改法令或是進行組織變革,在空勤一元化的政策下,其實最有效率的是採購一定數量的定翼海洋巡邏機交由空勤總隊操作。

 

因為依據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組織法第2條之規定,空勤總隊「應」支援海巡署執行海空聯巡任務每日為3架次,飛行時間6小時,平均全年支援1,095架次、2,190小時,海巡署完全不用擔心飛行員的培訓問題,僅需比照林務局農航所與空勤總隊執行航拍任務的現行作法,派員隨機共同執行勤務即可,建立一支基本的海洋巡邏機隊所增加的人力不到百人,所需的經費也不到三十億,除非海巡署新造的船可以跑到每小時500公里,或是這些新造五萬噸的新船耗資低於三十億新台幣,何者較有效率,已無需鍵匠再多言了。

 

※作者為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所碩士生/論文曾獲ATRS全球空運年會錄用

 

【延伸閱讀】

●台灣第一 第二海軍茶壺內的風暴首部曲

●台灣第一 第二海軍茶壺內的風暴二部曲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