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弋丰專欄:深澳電廠教訓-專業時代不能再用政治邏輯凌駕一切

藍弋丰 2018年10月16日 07:00:00
把電廠當政治談判籌碼加加減減,根本沒有一個完整成熟的整體規劃,這就是標準的碳12.5政治。(美聯社)

把電廠當政治談判籌碼加加減減,根本沒有一個完整成熟的整體規劃,這就是標準的碳12.5政治。(美聯社)

民進黨執政陷入支持極度低迷,除了民進黨本身還每天如鸚鵡般強調「有改革」以外,許多2016年曾經支持民進黨完全執政的選民早已離心離德,不論是政治圈或人民,都不解為何兩年內會快速淪落如此,其實這或許不僅只是民進黨的問題,而是整個舊政治世代的邏輯已經不合時宜,近日重新燃起的深澳電廠爭議,或許可以讓我們一葉知秋,一窺這個嚴重問題的根本。

 

3月時,深澳燃煤發電廠通過環差,適逢立院進行施政總質詢,立委趁機對深澳電廠的必要性以及當時賴清德「乾淨的煤」說法進行質疑,當時行政院長賴清德回應:未來北部會有缺電危機,這個說法一直延續到9月25日,賴清德當時因應水災至立院報告「823中南部水災之治水機制」,在野黨立委再度趁機質詢深澳電廠議題,這時候賴清德還堅持為了希望備載容量「可以剩下10%」,深澳電廠有存在必要。

 

才過半個月多,到了10月12日,賴清德在立法院備詢時宣示,在經濟部重新盤點能源需求後,行政院將會支持經濟部的決定,停建深澳電廠,一時間眾人傻眼,網路戲言「這個髮夾彎實在太急」,不管支持或反對深澳電廠的人,「通通被甩出去了」。

 

半個月前還在信誓旦旦非建不可,突然又說可以不建,那到底是昨是今非,還是今是昨非?無論政院想如何操作新聞或試圖做出任何說明,任何人都看得出來不可能自圓其說。

 

於是民進黨再度面對政策支持者也痛罵,政策反對者也痛罵的「全輸」局面,支持建深澳電廠者當然不滿,而反對者一樣不高興,因為當初與政府辯論深澳電廠可以不建時,賴政府用盡各種說詞,怎樣就是非建不可,結果現在突然說原來不建也沒關係,那當初在「莊孝維」嗎?

 

更嚴重的是,這種決策方式,赤裸裸的顯示賴政府能源政策決策並沒有一個總體性的全國能源專業規劃,而是當成籌碼可增增減減,而能源並不是可以這樣決策的領域。

 

我就給你們碳12.5

 

過去政治人認為政治就是分配利益,或講難聽一點「喬」事,這塊公家地怎麼分,水權怎麼分,我要多少你要多少大家喊價,雙方先喊上天以後談判妥協,二一添作五,這點不只是民進黨這樣,過去國民黨執政也是如此,或是也不只台灣,人類所有國家都有過這樣的過程。

 

但是,這種想法在專業化的時代就會嚴重失靈,就好比:一塊餅,可以切兩半,兩邊都有得吃;一匹馬,切成兩半,馬就死了,誰都沒得騎。愈專業的領域,愈不能用這種傳統分配利益式的政治思維進行,隨著人類科技產業越來越專業化、複雜化,傳統政治思維當然會處處碰壁。

 

這種不合時宜的政治思維,或許可以用一個笑話命名,稱之為「碳12.5」政治。這則笑話是這樣說的:

 

實驗室新來一個不懂化學的主任。

 

科學家甲說:我需要很多碳12。

 

科學家乙說:我需要一些些碳14。

 

主任聽了,就說:簡單,既然這樣,我就給你們碳12.5。

 

甲乙兩人聽了當場暴怒:世界上沒有碳12.5!

 

主任聽了,回答:你們為什麼不能妥協呢?

 

若是有基本化學常識,知道何謂同位素的讀者,必定能馬上理解這個笑話,但是若不知道何謂同位素,何謂碳12、碳14的讀者,恐怕跟故事中的主任一樣,覺得到底哪裡有問題?這個笑話本身,就顯示對一種專業領域沒有基本常識的時候,用傳統政治邏輯去處理事情,會發生多嚴重的徹底錯誤。

 

深澳電廠到底是昨是今非,還是今是昨非?(資料照片)

 

深澳電廠的邏輯問題

 

深澳電廠的決策與說辭當初就有重重邏輯性問題,台灣用電吃緊是現在進行式,但是深澳電廠規劃2025年才上線,當前全球能源產業新技術突飛猛晉,七年後可能已經有很多現在尚未成熟的解決方案,為何政府是優先討論七年後的議題,更為此陷入嚴重政治爭議?而不是優先全力盡快解決更急迫的議題,例如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尤其是現在政院又放出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可換深澳不蓋的奇妙說詞,其結果是完全不可能迴避這個邏輯矛盾。

 

深澳電廠就算非得要建,又為何得建七年?近年來國際上先進國家幾乎都在淘汰燃煤發電廠,但仍有新建案例可參考,9月時,在煤業大國澳洲,澳州聯合黨主席暨礦業大亨克萊夫·帕爾瑪宣布,將在昆士蘭新建一座發電容量70萬瓩的燃煤發電廠,預算15.4億澳幣,相當於338.4億元新台幣,預定若澳州政府審核通過後,於2020年開始興建,2023年就將完工上線

 

相較之下,深澳電廠計畫興建2個60萬瓩機組,規模是帕爾瑪計畫的不到2倍,總預算1,049億元新台幣,卻是帕爾瑪計畫的三倍多;預定的施工期間62個月,兩機組分別在2025年7月、2026年7月完工上線,也就是中間有大半工期是同時進行施工,不應該是帕爾瑪計畫的兩倍工期。這樣的施工預算與預定時間是否合理?國內也從未討論過。

 

上半年深澳議題攻防戰時,賴清德曾提出深澳電廠作為因應尖峰需求的說法,這種說法可說相當怪異,因為燃煤發電主要是規劃作為基載電力使用,也有其基本原因,燃煤發電的特性並不適合上上下下調節出力,若從冷機啟動至少要兩小時以上,並不如燃氣發電般靈活,在成本考量上亦然,燃煤發電最好是維持穩定的輸出才能達到成本優勢,中載、尖載供電的任務,在全球當前絕大多數都是由燃氣發電來負責。

 

既然如此,為何又要推稱燃煤來當尖載?簡直莫名其妙,這是因為因應人們質疑當前尖峰缺電為何興建基載,以及賴清德想要說服人民燃煤發電「不要整天開」汙染就會減少,因而想出來的瞎說詞,話一說出,讓正反兩方通通都傻眼了,言者卻還不知道自己有何問題。

 

賴清德根本沒搞清楚

 

著名的「乾淨的煤」爭議也是類似的問題,賴清德根本沒搞清楚「乾淨的煤」到底在講什麼,「乾淨的煤」其實並不是個具有完備定義的詞彙,其來源是擁煤的川普在競選時所發明出來的競選口號,所謂「乾淨」,指的是歐美因為燃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在拒絕溫室效應的風潮下,把燃煤視為「髒」能源,川普為了幫煤業說話,所以創造出「乾淨的煤」口號,認為可透過碳捕捉與碳封存技術,把燃煤燒出的二氧化碳捕捉封存起來,不排出大氣,就沒有碳排放問題,所以煤也可以是「乾淨」。這邊的髒與乾淨指的都是碳排放,而非台灣人關心的空污問題。

 

沒想到賴清德竟然把「乾淨的煤」拿來解釋成是空汙與否,結果出現眾多滑天下之大稽的奇妙護航說詞,譬如「用更好的煤」,甚至超無厘頭的「把煤洗乾淨」都出現了。純度最高、雜質最低的最高品級煤,主要是用來作為煉鋼用途,稱之為「冶金煤」,雜質較多用來冶金會造成鋼材受雜質影響而品質堪虞,只能拿來燃燒作為鍋爐燃料或是用來燃煤發電者,稱為「熱能煤」或「動力煤」,冶金煤與動力煤之分是煤業的基本常識,要拿冶金煤來當動力煤,也不是不行,但是沒人會這樣做。更別說燃煤電廠空汙控制的重點在於集塵、脫硫等空汙處理設備,不是「用無煙煤」。

 

至於「乾淨的煤」原本指的碳排放呢?別說深澳電廠根本沒有碳捕捉與碳封存的設計,其實全世界都還沒有碳捕捉與碳封存具商用價值的案例,當然根本就不存在「乾淨的煤」。上述說詞,已經顯示主政者對該議題根本沒有基本認識,每天胡說一通連自己在講啥都不知道,根本沒有討論意義。

 

台灣到底會缺基載還是尖載?把竹科缺電算在北部,但是蓋在深澳距離竹科也很遙遠,這些都無法自圓其說。這些問題,先前大部分人民只是霧裡看花,畢竟隔行如隔山,但如今政策突然轉彎,全台灣人民,不需要是能源專業,也都能看出來:竟然能把電廠當政治談判籌碼加加減減,可見根本沒有一個完整成熟的整體規劃。這就是標準的碳12.5政治。

 

燃煤相較於燃氣,主要優勢是燃料成本較便宜,亞洲天然氣價格總是比歐美高上一截,但是,這個現象可能改變,因為能源大廠都看準了亞洲市場的利潤較高,例如殼牌為首的五大企業,在加拿大西岸建設「加拿大液化天然氣」計畫,是為加拿大史上最大民間基礎建設計畫,就是瞄準直接從西岸出口到日本的市場,將航程縮短到八天,全球類似的大型天然氣基礎建設逐漸完備後,亞洲市場供應將更充足,與歐美市場的價差預期將縮小,這樣的發展對台灣轉為燃氣有利,因此捨棄深澳電廠,若只看單一決策,或可說今是而昨非。

 

需要的是新專業政治

 

但是,政治人物對專業領域一無所知,整天玩碳12.5政治,拿自己都搞不清楚的說詞唬弄人民,不僅自己必定遭到反噬,也絕對非國家之福,一例一休的反反覆覆,財稅改革的諸多問題,前瞻建設計畫的諸多嚴重爭議,以及過去國民黨執政的眾多失政,以及政策方向雖不一定錯誤卻毫無效果,在在都是碳12.5政治造成的。

 

漢朝的開國功臣陳平,年輕時在家鄉曾被為社宰,負責切割分配祭祀的肉,受父老鄉親稱讚分得很公平,陳平說:「如果以後我能主政,一定像分肉一樣公平。」在過去,最好的政治家,就只要把肉分得公平,就得到眾人稱讚了,但是人類已經進入專業化時代,許多領域越來越複雜環環相扣,不再能任意切割分配,當成籌碼移來移去,這也就是為何過去很神的政治人物,一一變成了「幹話王」,兩黨再怎麼輪替,都讓人民覺得每況愈下的原因。

 

檢討單一政治人物,或檢討單一政黨,都無濟於事,台灣該跟上時代,拋棄以政治邏輯凌駕一切的思維,重新思考如何建立一個能在如今多元專業的新時代,對各領域專業能有效率管理的新專業政治。

 

※作者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轉行出版、產業分析、業餘歷史研究,著有《橡皮推翻了滿清》、《明騎西行記》等書,譯作有《紙牌屋》等。

 

【延伸閱讀】

●藍弋丰專欄:別只談修昔底德陷阱 台灣更要懂「米洛斯對話」

●藍弋丰專欄:台灣素有嚴重的天真病 應該看看敍利亞的教訓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