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執政者「決策現實感不足」的通病

主筆室 2016年10月04日 07:00:00
台灣民眾總是期盼政府官員擁有「超人」般的意志和體力,決策者既然都是「超人」,我們又如何寄望他們能理解「凡人」的需求呢?(攝影:葉信箓)

台灣民眾總是期盼政府官員擁有「超人」般的意志和體力,決策者既然都是「超人」,我們又如何寄望他們能理解「凡人」的需求呢?(攝影:葉信箓)

當我們理所當然歌頌北歐完善的社會福利時,很容易忽略制度背後的設計,必然得相當程度符合當地人民實際所需,福利措施持續推展,不光是仰賴穩健的財政基礎,若要長年運作無礙,最重要乃在執政者(或立法者)所提出的政策是否具備充足的「現實感」。他必然對普遍民眾的生活型態有一定的掌握,如此透過國家機器訂下的施政內容,才不會落入華麗而失準的盲點中。

 

2012年,挪威社會左翼黨黨主席里斯伯肯(Audun Lysbakken)喜獲麟兒,依照挪威父親育兒假規定,他和所有人一樣擁有四個月的全薪父親育兒假,他沒有放棄自己這項權利,問題是,他同時還任職於挪威兒童暨平等部,且高居部長一職,即便如此,關於育兒假他還是照請不誤。雖然挪威已是兩性平權國家的典範,里斯伯肯的決定仍獲得其他女性同僚高度褒揚。

 

當然,新聞報導一名部長將請假四個月長假在家帶小孩,不免有議論之聲,主要認為為機關群龍無首,是否將有礙部會運作。里斯伯肯面對質疑,卻不改心意,且說「時至今入如果還有誰認為『小孩不需要父親』,將是十分落伍的想法,甚至是社會倒退的表現」,更何況「唯有親自在家帶過小孩,回過頭他才有辦法扮演好『挪威兒童暨平等部』的部長角色。」

 

挪威民眾最後多接受了他的說法。我們社會,長期以來則習慣性地期盼政治人物必須永遠以犧牲家庭為優先,以為這就是戮力從公、不愧民脂民膏的表現。可是我們似乎從不在乎於此等政治文化產生的政府首長、民意代表,會不會反而對普羅大眾真正的生活狀態太過陌生(尤其家庭生活),於是,我們又怎能寄望他們制定出切合人民現實需求的政策。

 

我們的決策者,很多時候未必需要直接面對自己的決策,尤其關乎日常民生的措施,他們很少是體驗者或實踐者,他們做下決定的基礎,往往賴以數據、統計、學者專家諮詢以及幕僚建議,個人貧乏的生活經驗和薄弱的價值觀常常派不上用場,漸漸的,他們很難再以常人的眼光和感受,去理解一項決策的滲透力和影響性,「怎麼做都有人罵」偶爾還成了一種為決策不當和不符實境的託辭。

 

儘管日前「颱風假」風波已事過境遷,但從高雄市長陳菊日前接受電台訪問對「放半天假」所做解釋,我們已可預判類似狀況仍無從止息。陳菊說:「他們前一天晚上7點拿到的資料,顯示當天下午3、4點颱風才會到高雄,她認為,『所有人認真敬業上班,是最基本的生命態度。』」(意即「颱風來襲前上半天班」是認真敬業的表現),又說「現在大家的趨勢,是要『給大家歡喜』…一律放全天假是最簡單的決定,但社會不能鼓勵這樣,還是要根據事實、理性判斷比較好。」

 

問題是,就算颱風真的下午3、4點才來,一個需要接送小孩上下學的家長,需要為此做多少準備,他們中午下班,如何同時接送中午放學的小孩,如果預測稍有誤差(梅姬颱風就是一例),以摩托車為工具的家長,又該如何安全地把孩子接回家?「放全天假」變成了「偷懶」,變成有違最基本的生命態度。可以想見,陳菊應該也無法苟同里斯伯肯請育兒假的決定。

 

我們未必都得要有親身經驗,才能做出符合現況的決策,不可能每一項政策制定都能面面俱到,但除了參考科學數據,有時更需要借助豐富的生命感受去填補其缺口,陳菊之言,其實是反映了在台灣冷酷無情的政治圈打滾多年後,政治人物便很難避免「現實感不足」的毛病。

 

只是,話說回來,台灣民眾不也老是期盼政府官員擁有「超人」般的意志和體力,肯定他們全年無休、犧牲家庭、燃燒自我,以為這就是為官之道,才不會讓自己枉繳稅金,那麼,決策者既然都是「超人」,我們又如何寄望他們能理解「凡人」的需求呢?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關鍵字: 陳菊 颱風假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