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倍訪中擬達成30項合作計畫 學者:影響「一帶一路」走向

高詣軒 2018年10月25日 18:18:00
日本首相安倍將訪中三日。圖為兩人在9月時於俄國見面。(美聯社)

日本首相安倍將訪中三日。圖為兩人在9月時於俄國見面。(美聯社)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5日起訪問中國,是7年以來首次有日本領導人正式訪問中國,除了可能標誌兩國政治關係邁向正常化,最引外界矚目的,莫過於安倍將在訪問途中,中日雙方可望宣佈超過30件基礎建設合作。

 

據《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專文指出,日本參與合作計畫引發關住的原因,包括中國為了歡迎日本的加入,開始展現出改變「一帶一路」政策方向的跡象。

 

先前,外界大多擔憂「一帶一路」的參與國無力完成中國投資的計畫,反而帶來經濟與政治的代價。以這個角度而言,日本參與「一帶一路」的合作方式,可說是相對務實可行的。

 

 

學者:日本加入「一帶一路」可避險、影響計畫走向

 

澳洲國立大學東亞經濟研究所所長阿姆斯壯(Shiro Armstrong)在《南華早報》撰文指出,中國政府持續在海外尋找著能夠布署國內資本的所在,對於日本資助外國投資的經驗有所借鏡。日本在1970年代起開始投資外國事業,當時也面臨地緣政治的挑戰。

 

對日本來說,已經體認到「一帶一路」勢不可擋,決定參與其中似乎是合理的選項,不但可以影響「一帶一路」的未來走向,還能為國內企業帶來更多商業機會,也為近期與美國關係的起伏,多設下一道保險桿。

 

亞洲國家大多需要更多的基礎建設投資,以維持經濟成長率。此外,有多元基礎建設投資的來源,可以促進競爭,為整體帶來進步,改善基礎建設的規模與質量。當然,參與國的本身需要有能力評估替代的投資計畫、有良好的法制、並且能夠處理計畫失敗的後果。

 

 

《南華早報》專文認為,投資基礎建設的原則是公開的招標流程與透明度,以降低計畫失敗的風險,並同時為投資者與當地社群帶來利益。然而投資必然有風險,並非所有參與社區都必定能夠得利。

 

在此情況下,東亞國家需要帶領企業,了解基礎建設的投資源則,並協助參與國培養出管理基礎建設投資的能力;東南亞國協(ASEAN) 、亞太經合會(APEC)、東亞峰會(EAS)等合作平台也存在已久,成員國內更有許多投資或接受投資的國家。

 

《南華早報》評論,亞洲的經貿合作也需將東南亞地區納入,透過東亞峰會或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進行有建設性的交流,讓東南亞與東亞、乃至全世界加深合作。

 

應建立計畫失敗時的處理機制

 

一旦基礎建設投資計畫失敗,可能意味著當地在經濟與社會上的基礎不穩固,這會對投資人與建設國帶來損失,也會損害投資方的聲譽和資本。區域合作計畫的目的,就在於建立有共識的投資原則、評估案件的能力、並在失敗實處理雙方的爭議。

 

 

《南華早報》專文稱,每項基礎建設對參與雙方皆有一定風險,因此中國與日本的合作意味著多元化的避險,值得鼓勵。有部分計畫失敗,導致參與國負債並引發國際質疑,最後被迫出讓股權換取紓困,並非好現象。
 

在第三國進行區域或多邊基礎建設開發合作,可以降低計畫失敗時引發的爭議與猜疑,並讓經濟損失控制在一定範圍。這樣的過程必須有共同原則,參與方都需知情,並可由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擔任中介,並與既有的多邊組織合理合作,如世界銀行的多邊投資擔保機構(Multilateral 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

 

中國與日本的合作開啟了對話,探討如何在困難的多邊基礎建設投資案中,追尋共通的原則。《南華早報》專文建議,在風險不可避免的情形下,需要求中國對話,找出最佳的風險處理方針,才能解決後續的衝突。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