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從老三台到新三台

吳傳立 2016年10月05日 07:00:00
網路時代,觀眾依舊很關心政治新聞,可是網路科技(分眾媒體)讓人類的眼球不再被綁架。(路透)

網路時代,觀眾依舊很關心政治新聞,可是網路科技(分眾媒體)讓人類的眼球不再被綁架。(路透)

「新聞產業」是一個很概括性的名詞。「記者報導他們跑出來的新聞」是新聞節目,名嘴討論新聞也是一種新聞節目。很明顯,如果沒有記者跑新聞,名嘴自然也就沒有新聞可以評論。所以這篇文章的「新聞節目」定義比較窄,單單指「跑新聞」、「播新聞」這種新聞產業。

 

「新聞內容」本身也還可以細分:「消費新聞」、「影劇新聞」、「體育新聞」、「政治新聞」…等。其中,最不討喜、也最難「榨出油水」的,就是政治新聞了(當然,那些帶有特定政治利益的新聞所產生的各種利益不在本文探討範圍)。可是偏偏對一個民主社會的發展而言,政治新聞的重要性是最最重要的。於是,這篇文章關心的新聞,是「政治新聞」。

 

在台灣一片「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嘲諷聲中,新興的網路新聞媒體一個個冒出頭。穩定的獲利還很遙遠、可預見的未來似乎也很坎坷。尤其,當這些新興媒體的主要訴求都是「公共議題」、「媒體監督力量」的時候。

 

政治新聞的未來究竟會如何?我們轉頭從歷史去找答案。觀眾很關心政治新聞,但是當初製作新聞節目的人,並不是為了從觀眾身上賺錢。老三台時代,政治新聞的製播是為了鞏固統治;有線電視百花齊放之後,新聞台們貪圖的是從廣告商身上賺錢;而廣告商貪圖的是被新聞頻道(大眾媒體)給綁架的眼球。

 

網路時代,觀眾依舊很關心政治新聞,可是網路科技(分眾媒體)讓人類的眼球不再被綁架。換個角度來說,網路科技(比如說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可以幫助廣告商找到那些「想看這則廣告」的人。而不幸的是,政治新聞很難幫助廣告商找到目標觀眾。

 

總之,嚴格來說,除非觀眾自己想看廣告,否則沒有誰會看到廣告。換言之,新聞節目過去賺的是廣告費,但是現在廣告商不依賴新聞節目了。

 

那麼,當燒錢的新聞媒體賺不到錢的時候,還有誰會繼續做新聞?就只剩下「不在乎金錢獲利」的媒體了啊!問題是,這種媒體背後的支持力量是什麼?會餵養怎樣的內容給閱聽大眾呢?

 

於是,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必須用法令與預算保障政治新聞業者的生存,就好像政府用法令與預算確保了公立學校的存在那樣,一方面提供「正常媒體」的生存機會,一方面藉由市場機制去抑制「異常媒體」的張牙舞爪。

 

從各種層面來看,這絕對是一個很重大的改變。經濟學的理論與實務都告訴我們:「寡佔」與「公共性」之前,往往都有很高的相關性。說不定,從「媒體個數」來看,我們竟然要回到「老三台」的寡佔時代了呢!

 

「資訊透明」是民主制度活下去的基本元素。想要資訊透明,當然必須有強大的媒體監督,而媒體監督的起點來自於「跑新聞」。科技帶來了許多本質性的改變。蔡政府如果有心要茁壯永續台灣的民主,那麼,網路時代,「政治新聞產業」的遊戲規則究竟要怎麼訂,才能讓台灣的媒體監督力量最健康?在這個新聞產業獲利青黃不接、哀鴻遍野的時代,研究這樣的主題實在是刻不容緩啊!

 

※作者從事金融業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